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經典章節「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從此讓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地方華容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麼歷史中的華容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對華容這個地區到底在哪現在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地方的爭議。第一個是湖南的華容縣、第二個是鄂州的華容區和華容鎮、第三個是監利市的華容。那麼華容到底是屬於哪個地方的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對「華容」是怎麼描述的。《資治通鑑》中描述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意思是走這條路可以到達華容,說明三國中所說的那個華容只是一條路而已。而當時真正的華容是古時監利的別稱,古縣城位於今縣城北60公裡,也就是現在的周老嘴附近。
監利華容古碑
而在監利還有子龍崗、葫蘆口、救曹田、曹鞭港、雞冠溝、放曹坡等遺蹟和地名。子龍崗便是現今的監利楊林山,也是整個監利市唯二的小山包之一,傳言當初趙子龍埋設伏兵至此。葫蘆口就是現在的白螺磯,是當初張飛埋設伏兵的地方。
在兩版三國影視劇中,華容道義釋曹操章節的選址均出現了錯誤,因為當時的監利屬於雲夢澤,地勢平坦,而影視劇中居然兩邊都是山,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北方那邊的山。直到現在的監利也是只有在長江邊有兩座小山包。
而與監利市一江之隔的湖南,又有個華容縣。那這個華容縣是怎麼回事呢?在西漢時期湖南華容縣叫孱陵縣,西晉時期叫南安縣,直到隋朝才改名叫華容縣。所以在三國時期的華容肯定不會是現在湖南的華容縣。
湖南華容縣
而鄂州市的華容區和華容鎮,在三國時期屬於吳國,曹操逃跑也不可能往反方向跑吧,而且鄂州華容在唐代以前根本就沒有行政地名。到了唐朝的時候,在唐太宗李世民南徵之時,取「花容月貌」賜名華容,才有了今天鄂州市的華容區。所以更不會是現在的鄂州。
鄂州市華容區
宋代沈括在曾在書中說:「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這也說明當時的華容是如今的監利。沈括所說的章華臺是楚靈王在公元前535年修築的離宮,被當時的人稱作為「天下第一臺」,臺高10丈,基廣15丈,沿著臺階往上走,要中途休息三次才能夠上去。
從曹操戰敗之後逃跑路徑來看,當時曹操雖然佔據了荊州,但是戰敗之後,曹操能夠控制的只有南郡,也就是現在荊沙、江陵一帶及以北地區。
赤壁之戰圖
東吳周瑜當時從九江走水路,一路往長江上遊進發,在鄂州與劉備劉琦聯軍匯合之後進攻位於赤壁的曹軍。所以曹操根本不可能反方向逃去鄂州,也不可能再次過江往南方跑。
而赤壁與洪湖就只有一個長江之隔,當時曹操的兒子曹植當時剛好的華容縣城附近,也就是現在的監利市周老嘴一帶修建有倉庫垸,便於提供糧草補給。所以曹操才會經過洪湖進入到如今的監利境內,路過曾經那條泥濘不堪的沼澤地,留下了這千古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