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極限」探險隊/供圖南極,一個被冰雪覆蓋的童話般的世界。這裡有著世界上最潔淨的水、土和空氣。在這裡測得了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零下89度,再堅硬的金屬在這個溫度下也會一掰就斷。自從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第一個登上南極點探險成功,人類就再也沒有停止過探索這片神秘大陸的腳步。
北京時間2005年12月28日01時05分,華潤「超越極限」探險隊一行六人抵達南極點,五星紅旗、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廣西崇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徽標旗等十幾面大旗在南極點上空隨風飄揚。抵達南極點也意味著探險隊員王石和鍾建民完成了各自「7+2」的探險徵程,目前全世界只有10個人完成此項探險,中國人達到5人,54歲的王石是所有10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在出徵南極的20天裡,他們有過什麼樣的經歷?王石為我們細細講述,而他的右手,凍傷的中指尖仍然是黑色的,一個月後才能恢復。
1、北京——12961公裡之外的家
這是一塊風向標,牌子上刻著距離北京12961公裡,指向祖國的首都北京。
我們於12月10日抵達智利南部小城彭塔。大家散步的時候發現了一家坐落在小山上的咖啡館,門前豎了兩根很高的木柱,上面密密麻麻釘著有各種箭頭朝向的木牌風向標,木牌上邊標示著到莫斯科多少公裡,到日本多少公裡等等。我們仔細尋找,在指向東北的一塊木牌上,發現了臺北13000公裡的字樣,卻沒有北京的。後來在咖啡館裡我們欣喜地發現了這塊畫著五星紅旗的木牌,老闆說,要把這塊牌子掛在柱子上按慣例要收60美元,因為以前那些風向標都是各國來的遊客出資掛上去的。我們付了60美金,親眼看著風向標掛了上去。
我們原計劃在小鎮停留3天,前往南極大陸愛國者山營地,誰知因為營地下雪,我們在小鎮滯留了7天,直到18日才啟程。
2、可愛的企鵝
這是麥哲倫企鵝——溫帶企鵝的一種。我們以前在電視裡常看到的身穿燕尾服、胖乎乎的是帝企鵝,要在紐西蘭那邊才能看到。1519年麥哲倫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所以叫麥哲倫企鵝。我們從南極回來飛喬治王島,那邊有一個企鵝島,有成千上萬隻企鵝。正好現在是哺乳小企鵝的時期,所以也分不清是企鵝爸爸還是企鵝媽媽,帶著一兩隻毛茸茸的小企鵝,非常可愛。這種企鵝對人挺親近,一般保持兩三米的距離沒有問題。如果你再接近的話,比如一米或者半米,它就會引頸長鳴,表示對你警惕了,但是他不會進攻你,性情非常溫順。
3、手指保住了
就是為了戴這個面罩我的右手中指凍傷了。南極溫度平均零下20多度,其實不算很低,在黑龍江能到零下40度,可是在南極人一直暴露在嚴寒的環境裡。當時我只戴了一層薄手套在拍照片,手已經發僵了,沒有什麼感覺。這個時候如果再進一步的暴露,就很容易凍傷。當時忽然颳起一陣大風、飄起了小雪。我的臉被颳得難受,就伸手在包裡找面罩,情急之下沒有找著,疑心是手指不靈活,就脫下了手套。就在我掏面罩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中指已經凍得像根白色的蘿蔔。後來20多分鐘過去了,手一直沒有感覺。我心想壞了,手指已經凍傷了。這時候不怕疼,就怕不疼。到了晚上手指還是沒有感覺,就是腫脹。我當時想,最壞的結果只能在探險結束後飛到阿拉斯加去切除這個中指尖了,因為阿拉斯加那邊治凍傷是最好的,最快的方法就是切掉。好在到了晚上兩點多鐘,手指終於有感覺了,我就知道沒問題了。
4、沉重的旅程
每天我們每個人拖著這樣一條雪橇,大概35到40公斤重,帳篷、睡袋、食品等所有東西都在上面,拖著走非常吃力。差不多走十幾分鐘之後就全身出汗,穿鴨絨衣根本受不了。南極的風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非常刺骨,人很容易處於失溫的狀態。低溫對人體是一種不知不覺的侵蝕,一旦你感覺到的時候,一般就再也走不動了。在我們走的南緯89度到90度這段區域裡面沒有冰縫,有探險公司的兩個嚮導帶著走。男嚮導是挪威人,女嚮導是加拿大人,他們都是非常成熟的探險家。在南極沒有任何參照物,辨認方向就是看太陽的影子。一旦陰天沒有影子的時候,只能靠GPS。那時大家就走得非常慢,不時地通過GPS看路線有沒有錯,所以從後面看,明顯大家走的是一條S型的路線。
5、民以食為天
我和鍾建民住一頂帳篷,號稱「百歲帳」,因為我54歲,他52歲,加起來106歲了。年齡大的人新陳代謝比較慢,吃的也不多。我們早晨8點起來先做早飯,分好幾道。第一道是可可,能增加熱量,先喝上一杯,水當然就是雪融後燒開的。第二道是牛奶加玉米片和麥片,再配很多香腸和奶酪。第三道喝紅茶,再來點餅乾,餅乾上要抹黃油。因為我在路途中間不喜歡吃,所以早餐非常重要。你會發現我一直在喝東西,這樣才不至於脫水。一般是沒有午餐的,我們帶一個大的保溫瓶,直接把方面便放到暖瓶裡面,中午就吃點熱的方便麵。在路途中間還基本一小時一吃,主要是每個人發一大袋果仁,有花生、腰果、杏仁、核桃仁、葡萄乾。可不是一個一個吃,而是抓一大把往嘴裡面一塞,就像熊貓吃竹子一樣。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小時休息一次太頻繁,因為登山時休息不會這麼頻繁,但是國際極地探險的人都習慣這樣。實際上極地探險和登山探險完全不同,登山更多地需要攀登、結繩這些技術性的東西,而走極地更多的是拼體力以及在嚴寒當中的適應能力。
6、無夜的南極
每天到了營地大概晚上6點鐘,如果風不是很大,一般20分鐘就能把帳篷搭起來。現在是南極的夏天,外面有太陽,在帳篷裡面可以形成聚溫,外面零下25度,在帳篷裡面如果測溫的話,從帳篷上端到底端是零下7度到零上20度,所以睡覺感覺很熱的。要睡覺的時候,太陽還掛在天際線上一竿子高的地方,就像深圳星期天的早晨似的。所以我就給自己心理暗示,進了帳篷就是黑天,出來就是白天,睡覺的時候把帽子往眼睛上一壓,一閉眼不到五分鐘就睡著了,一般睡7、8個小時。不過鍾建民沒帶他常用的寶貝枕頭,失眠了,白天明顯狀態不好。我就連安慰帶哄,讓他吃了催眠藥物。結果他吃下去一會兒呼嚕就打起來了,我睡不著了,心裡很後悔,早知道等我睡著你再吃藥啊。
7、方便
這是阿旺正在修廁所,其實就是挖這樣一個坑,大家就地解決。一個是比較方便,也比較隱蔽一些。在探險隊行程中只能隨地掩埋。而在一些比較大的營地、比如愛國者山營地都有專門的大小便收集箱,收集之後運到智利等國去處理掉。
8、天地蒼茫
在南極行走,感覺非常特別。天晴的時候看周圍就是一個大圓圈,很明顯感覺地球是圓的,然後是天穹。沒有任何視野的遮擋,天地一片死靜,企鵝、海豹都被擋在南緯60多度的圈外,就只有我們8個人。這時候你才感覺到,還是和人在一塊相處好。人如果這樣孤獨,真沒什麼意思。你甚至聯想到如果人類只有自己,其他的物種都不存在了,人類也將會很孤獨的,生物多樣性如果沒有了,世界將非常乏味。上次在北極的時候,因為有冰堆、冰縫,你還不會感覺這麼空,但是南極就是這麼純粹、乾淨。在這裡看起雲都很有意思,天邊一條圓的線,然後這條線變成了豐富的一條,它越來越寬,過一會兒就把你頭上的天空全都蓋住了,那種經歷真的很特別。
9、南極不是終點
這個不鏽鋼的球其實不是南極點,而是紀念1959年第一批南極公約12個籤約國的雕塑。南極點像北極點一樣,也是移動的,因為南極大陸上面2000多米厚的冰蓋每年大概移動七八米或者十幾米。我們在南極看到的是一個金屬標,上面是南極的標誌,註明了2005年南極坐標點,在離它七八米遠的地方就是2004年的南極坐標點。
這次到了南極點我就完成了「7+2」,感覺與2004年完成七大洲的攀登後不一樣,當時我確實覺得很失落,覺得自己沒有了下一步的目標。而這次到南極我們的旗幟是「探險有極、公益無限」,將探險與公益活動結合在了一起。企業應當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關注世界兒童、關注弱勢群體、關注環境保護。廣西的白頭葉猴是世界瀕危動物,我去年去了廣西崇左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親眼目睹了那裡尖銳的生態矛盾。白頭葉猴的研究保護、還有當地百姓的生活都亟須改善,為他們籌得經濟支持是我們的目標。我覺得2005年我很開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了,「7+2」的完成是我公益活動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