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吟詩賞月,歷來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也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有特色的內容。千百年來,面對一輪明月,不同的文人,在不同的地方,懷著不同的心情,寫下了不同的詩句,或盡興玩賞,或思念團圓,或寄託憂愁,或一展胸懷,成就了一段段佳話。如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華大地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躬逢盛世,與古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在佳節面對同樣的明月,又有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受?請跟隨「我們的節日·中秋」特刊,細品詩詞,憶往昔,看今朝,賞月話中秋。
【思念牽掛】之月
月夜
杜甫(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詞賞析:
《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禁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時望月思家之作。此詩藉助想像,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字裡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憶往昔:
公元756年(唐天寶十五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6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7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8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看今朝:
詩詞吟誦蔚然成風
「未植銀宮裡,寧移玉殿幽。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一月一次的吟誦雅集活動正在悄然準備中,正如這首詩的題目《桂》所昭示的那樣,在「八月桂花香」的時節,在「中秋之月」的光輝下,古都西安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們正在通過吟誦的方式打開俯仰天地、貫通古今的過節方式……
「我們學會每月都會舉辦雅集活動,大多以一種花來命名,並在主講臺上的容器裡插上一支這樣的花。比如農曆六月,我們的雅集叫『荷月雅集』。本月是桂月,我們插的是桂花,但為了應節日的景兒,這次不叫『桂月雅集』,而改叫『中秋雅集』了。」西安市吟誦學會會長魏俊梅笑著說。
「一月一花開,花開應時節。」在西安市吟誦學會的組織和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以特別的方式度過傳統節日。比如,在今年的中秋雅集上,除了經典篇章吟誦、講述有關中秋的習俗外,15首歷代詠月的詩詞被精選而出,在吟誦老師的帶領下,以帶吟、齊吟、和吟、獨吟等方式呈現出不同詠月詩的吟誦風格。
對於魏俊梅來說,杜甫的《月夜》毫無疑問是其最喜愛、最難以忘懷的一首詠月詩。《月夜》最大的特點是,詩人身陷長安,卻不寫「長安月」,不寫自己的落魄處境,反而從妻子對自己擔憂牽掛起筆。妻子眼裡看著「鄜州月」,心裡想著「長安人」;杜甫眼裡看著「長安月」,心裡卻想著「鄜州人」。「中秋之月傳遞的應是以對方為念的關愛與感恩。」魏俊梅表示,吃、送天價月餅,搞一些聲光電的秀場並不是對中秋習俗的尊重。月餅是凝聚親情的象徵。魏俊梅說,小時候,每當中秋,祖母和母親會親手製作月餅,晚上把月餅擺在院中祭月。待祭拜完後,大家就可以邊賞月邊開宴了。如今,雖說不能讓家家都重新參與月餅製作,但包括吟誦在內的文化活動都應致力於讓人們懂得、珍視這份甜蜜,學會把關愛放在他人身上。
從2012年開始,魏俊梅及其團結的一批吟誦愛好者每年中秋都會舉辦相關活動,比如,2013年在西安碑林(孔廟)舉辦中秋祭月活動,十來位吟誦老師引得眾人圍觀和好評。2016年,央視中秋晚會西安會場上,吟誦之聲通過電視傳到國內外。「我們是吟誦學會,能做的就是以吟誦為載體,把正能量的中秋習俗和觀念傳播出去。」魏俊梅說,近年來,博物館、景區以及各類文化機構舉辦的中秋活動越來越多,文化味愈加濃鬱,但也不可忘了「詩教」的方式。像《月夜》那樣,讓我們以對方為念,把節日的溫暖傳遞到心裏面……
(本報駐陝西記者秦毅)
【意氣風發】之月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詩詞賞析:
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
憶往昔:
公元868年(唐鹹通九年),詩人皮日休東遊至浙江杭州天竺寺,而在此前一年(公元867年),皮日休登進士第,正當意氣風發之時,又在中秋佳節,詩人創作了此詩。
看今朝:
桂花香濃月更圓
杭州桂香四起的時候,中秋節就要到了。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杭州,歷來就有中秋賞桂品月的習俗。早在唐朝,杭州就有了「天竺寺拾桂子」和「錢塘江觀大潮」的習俗。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更是童叟皆知。到了北宋,杭州西湖因為蘇軾建成「三潭印月」而成為中秋節著名的賞月景點。南宋時,杭州賞月習俗達到了一個高峰,形成了以西湖賞月、三潭印月、月巖望月、三生石談月「四雅」和錢塘觀潮、天竺拾桂、放燈祈福、鬥香祭月「四俗」等為主的地方特色。
如今,「西湖中秋賞月」已成為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也成了「中華中秋文化傳承基地」和「浙江省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中秋時節,杭州市民都會邀上三朋四友,或尋常巷陌、或街角公園、或者古剎名勝……桂花樹下,撫琴吹簫、吟詩誦詞、點茶互動,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近年來,在中秋時節來杭州品月賞桂,也成為許多外地遊客的不二選擇。與杭州其他地方的桂花相比,天竺寺的桂花更具詩意和禪意。
山道幽幽,樹木蔥蔥,沿著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的山間小道拾級而上,記者來到了皮日休詩中提到的天竺寺。只見茂林修竹,古剎威嚴,偶爾撲入鼻孔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
「往年的這個季節,杭州已是滿城桂香了。今年的桂花好像沒有前幾年茂盛?」在上天竺法喜講寺,記者好奇地詢問走過身邊的當家師父。
「受前兩天台風的影響,剛剛綻放的桂花被吹落了不少,但不會影響廣大市民中秋品月賞桂。過兩天,一定是花開滿山香。」師父指著寺院前的兩株直徑碗口粗的桂花樹說,站在樹下,桂花的香氣非常濃鬱。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撒落了下來。記者站在上天竺法喜講寺的山門前,遙想當年,皮日休來到杭州,肯定是被這裡的桂花香所陶醉,於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每年,我們都會帶著老人和孩子,到這裡聞桂花香,吃團圓餅,聊家常事,生活在杭州這個城市,真是幸福滿滿。」市民趙先生說,這40年,是改革開放的40年,是杭州發展變化最大的40年,也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節節高的40年。
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如今,城還是那座城,山還是那座山,樹還是那些樹,只是桂花的香氣更加濃烈,杭州也更具「國際範兒」,杭州人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了。
(本報駐浙江記者徐繼宏 文/圖)
【曠達灑脫】之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 軾(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詩詞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全詩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憶往昔: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因與當權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外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官;而其又與胞弟蘇轍分別7年之久。這一年的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看今朝:
超然臺上歡笑多
中秋登上超然臺,彈諸城古琴,吟誦蘇軾的詩詞賞月,成了諸城市民一年中最享受的時刻之一。9月18日晚,位於山東省諸城市中心鬧市區的超然臺分外熱鬧。當晚,2018「超然之夜·蘇軾詩詞詠誦會」在這裡舉行。詠誦會融合運用原文吟誦、敘事朗誦、情境詠誦等方式,表達了人們對「月團圓,人團圓」的美好祝福和對蘇軾的仰慕之情。
1948年,存在延續870多年的諸城超然臺不幸毀於戰火。為弘揚民族文化,挖掘研究超然文化,2007年,諸城市委、市政府決定重建超然臺。2010年1月,超然臺(蘇軾紀念館)正式落成並免費對社會開放。
追尋蘇軾在密州的足跡,必定繞不開超然臺。蘇軾對超然臺情有獨鍾,還創作了《超然臺記》以歌頌其壯觀。據超然臺管理處主任喬雲峰講述,《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便是中秋之夜蘇軾在此臺上一氣呵成的。手捧書卷誦其詞,無法感同身受,唯有身臨其境,才能更深刻地感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之盪氣迴腸、感人肺腑。
沿著超然臺東側城牆坡道拾級而上,臺上的垂花門就是蘇軾吟詠明月詞的所在。臺上建築為仿宋建築,臺高10米,臺上樓宇再現了當年蘇軾把酒問青天的浪漫意境。徜徉其間,恍若穿越時空,冷冰冰的城牆似乎有了文化的溫度。諸城市民陳柏林告訴記者,每次登臨超然臺,遠眺近睹,感受時代更替帶來的巨大變遷,都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
陳柏林介紹,諸城當地有一種中秋「過禮」的風俗。「過禮」針對訂了婚但還未完婚的情侶。在中秋節前,男方要帶著月餅、燒雞等禮物去女方家拜訪。雙方家長要見面,共同商討孩子們的婚事。每到中秋,春天的雞仔已長成3斤左右的分量,這是中秋必備的祭祀用品,昭示著一家人大吉大利;月餅則根據各家果樹的果實和土地出產的農產品而定,都是自家製作的。
陳柏林的另一個深刻感受是,身邊的街坊鄰居和自己一樣,生活條件好了,對包括文化在內的精神生活要求更高了。諸城文化部門也能及時抓住這個需求,給市民們送上「文化大餐」。如今,超然臺已經成了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個蘇軾曾經賞月的地方,文化的氛圍像漣漪一樣慢慢擴散,大家的幸福感一年比一年強。
(徐春光 本報駐山東記者蘇銳)
【家國情懷】之月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宋)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詩詞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像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憶往昔: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江東安扶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12年了。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他的建議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看今朝:
揚子江潮興文脈
9月21日晚,南京城西賞心亭旁的辛棄疾塑像靜立於秦淮河畔,詩人目光深邃,極目遠眺,好像要將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又仿佛要穿透古今,將人間悲歡包攬於胸。
賞心亭始建於宋代,是南京水西門內一處名勝,如今是秦淮河邊的市民休閒綠道。秋意漸濃,在習習涼風中,散步的人們三三兩兩走過。辛棄疾塑像前,設計巧妙的投影燈光,在光影變換中,將辛棄疾的詩句映照在地面上。有路過的長輩帶著孩子大聲讀幾句,參照像前的簡介給孩子講講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江蘇省文化館館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戴珩告訴記者,辛棄疾21歲時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渡江南歸。他人在江南,猶存恢復中原的雄心。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他第一次到南京做官,出任建康通判。當時,留守史正志在秦淮河畔重建了賞心亭。辛棄疾登亭懷古,意興綢繆。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辛棄疾又到建康,中秋之夜再登賞心亭,熱血男兒,卻無用武之地,見天邊明月,一片瑩光灑向人間,不免詠月抒懷。幾百年過去,這首詞和這首詞中所表達的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情感依然深深地打動人心。
辛棄疾雕塑前,是緩緩流淌的秦淮河;塑像背後,是雄偉的明城牆。在秦淮河與明城牆之間,是繁忙的城市交通幹線,還有秦淮河邊綠樹成蔭的人行道。人行道邊的路燈上懸掛著精心設計的中國結,在夜色中熠熠生輝,吉祥喜慶。秦淮河上悠閒的畫舫遊船與穿梭行駛的車流並駕齊驅,構成南京獨特的城市景觀。
南京就是這樣一座城市,隨處可見歷史與現代的和諧交融與並存。2018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剛剛在南京落幕,和平的鐘聲還在迴響,「十朝都會」的文化底蘊、現代氣息和獨特魅力,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讚不絕口。往事越千年,今天的生活環境和辛棄疾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國家繁榮強盛,社會安定和諧,但文脈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和流淌,人們期盼闔家幸福團圓、祖國繁榮昌盛的心願並沒有變。
據戴珩介紹,中秋節前後,南京的公共文化機構和一些單位、組織紛紛舉辦多種形式的中秋文化活動,有中秋詩會、中秋花會、中秋民俗展演、中秋節團圓主題電影賞析、非遺展示、品月餅、誦經典等,營造濃厚的歡樂祥和氣氛,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使大家更自覺地傳承、弘揚中秋節日文化。
(本報駐江蘇記者王焰)
(除署名外,本版內容由本報記者祝靜統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