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2020-12-15 易採匯

有 易 思

易 採 匯 趣 味 解 讀

有 意 思 的 地 產 冷 知 識

中國古建築文化,植根於中國的古民居之中。遼闊的疆域與眾多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催生出多樣的生活方式,讓各地區的古民居呈現出獨有的色彩。

徽派建築

古徽州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徽派建築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牆深宅是徽派建築結構方式,深宅裡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

水墨畫一般的粉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標誌。

「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時候女子用它來描眉。在多雨的江南,黛瓦長期飽受雨水打溼浸泡,久而久之長出了薄薄的苔蘚,遠看仿佛墨暈成的黑色。

「粉牆」,就是白石灰進行粉刷過後的牆面。南方氣候潮溼,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溼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護牆體。

閩南古厝

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的意思,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是一種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廟祠堂的居住形式。

閩南古厝始於明清時期,不同於普遍的青磚灰瓦白牆,大量使用紅磚紅瓦,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紅色被稱為宮廷色,紅色的建材本該專用於皇家宮殿、廟宇及帝王宗祠這一類建築。

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閩南人「敢為天下先」,加之福建沿海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山高皇帝遠」,於是「違禁紅色建築」在閩南一帶悄然風行。

學者表示這也與閩南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炫奇鬥富、講求排場的鄉風有關。

客家土樓

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千年遷徙發展而成。在中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中,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當客家人因為戰亂、饑荒從中原遷徙到福建、廣東等地,與當地人之間發生了血腥的械鬥,易守難攻的土樓便是客家人的城堡。

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漳州等地,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這兩種在當地取之不盡的材料。

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調節作用,環境太幹時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溼時能夠吸收水份。

土樓的多種形狀中以圓筒狀堅固性最好,能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

內部為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廣東圍龍屋

同樣是客家建築,廣東與福建有著不同的形式。

廣東圍龍屋又稱被稱為客家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常見於粵東一帶,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

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採用中原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

圍龍屋在整體造型上就是一個太極圖,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龕,講究坐向、主次、對稱,莊重,歷史學家考察認為這種民宅建築與古代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表現了儒家文化的審美旨趣。

東漢魏晉時期,由於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式制度逐漸形成。

最早的客家人就是從魏晉時期由中原向南遷播,到了新的落腳地,自然以一個家族為整體聚族而居。

陝北窯洞

陝北窯洞最早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古老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周代。

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即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時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

穴居和窯洞有著天然的直接聯繫,陝北窯洞可以說是人類定居方式的活化石。

陝北窯洞依山而築,佔地少,建造成本低廉。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拱頂的承重強,隔音隔熱、冬暖夏涼的特性,讓窯洞有了「神仙洞」的美譽。

北京四合院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結構。

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這就是四合院,一種北方傳統合院式建築,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在了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

南方的住宅院落一般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北京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較為開闊。

住房是人類生活與棲息的主要場所,建築設計與地理環境、歷史人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是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才讓各地區的古民居呈現出這樣截然不同的色彩。對於正在迅猛發展的房地產業來說,建築只有同時考慮當地地理環境與當地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宜居建築。

相關焦點

  •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在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植根於中國的古民居之中。,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是一種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廟祠堂的居住形式。閩南古厝始於明清時期,不同於普遍的青磚灰瓦白牆,大量使用紅磚紅瓦,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 【閩南建築】中國傳統建築——閩南古厝
    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
  • 福建特色建築PK,建甌這個建築火了!
    談及福建的特色建築,   大家肯定都會想到土樓。   但是你知道嗎,   福建的建築寶庫裡,   可不僅僅只有土樓一個名字。
  • 連城培田,客家古民居建築中的瑰寶
    同時,連城也是重要的客家聚集地和發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深厚,培田古民居就是其中一個客家文化旅遊區。培田古民居,是國內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的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
  • 神奇的福建客家土樓,世界建築的奇葩,中華文化瑰寶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山區居民建築,土樓群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是中國古民居建築中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至今保留著特有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從各個方面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客家文化內涵,成為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居民建築藝術的典範,是一個集中展示我國客家土樓文化與建築的風景區,是一個濃縮的客家土樓博物館,更是廣大中外遊客旅遊、休閒、探秘的勝地。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閩南的建築文化
    另外泉州本土也吸取了許多國外建築中的精華之作,洋樓便是大家看得到的中西合璧的產物。  南建築的特徵很明顯地表現在其布局上。南建築的布局保存及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其布局以中軸線組織房屋布局,兩邊對稱,以廳為中心,依次環繞大房、二房、前落、後落。主廳用來供奉建家立業的祖先以及神靈,表示最崇高的地位,以及後輩對他們的尊敬。
  • 安溪漂亮古厝,居然是閩南史上最早違章建築,金德厝藍田茶商地標
    看慣了白牆灰瓦馬頭牆的徽派古建築,一路上,那些青石、紅磚、杉木、黑瓦的閩南特色古厝,和傳統民居中張揚高蹺的燕尾脊,讓我倍感新奇。來到藍田除了訪茶,便四處去看民居、找古厝。「厝」在閩南的方言裡就是房子,「古厝」當然是指古老的房屋。雕梁畫棟皇宮起,在安溪鄉間,一棟棟民居有的像皇宮,有的像小廟,當地人稱為「大厝」。
  • 連城培田,客家古民居建築中的瑰寶
    同時,連城也是重要的客家聚集地和發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深厚,培田古民居就是其中一個客家文化旅遊區。培田古民居,是國內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的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
  • 福建特色建築PK,建甌這個建築火了!
    談及福建的特色建築,   大家肯定都會想到土樓。   但是你知道嗎,   福建的建築寶庫裡,   可不僅僅只有土樓一個名字。
  • 神奇的福建客家土樓,世界建築的奇葩,中華文化瑰寶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位於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山區居民建築,土樓群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是中國古民居建築中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至今保留著特有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從各個方面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客家文化內涵,成為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居民建築藝術的典範,是一個集中展示我國客家土樓文化與建築的風景區,是一個濃縮的客家土樓博物館,更是廣大中外遊客旅遊、休閒、探秘的勝地。
  • 客家的來歷 客家土樓建築的特色介紹
    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裡長城到亭臺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抗震等優勢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民居建築。
  • 閩南劉氏古民居,因靖難之變而遷徙,泉港唯一的「國保」建築
    在無數優美的鄉鎮村落中,後龍鎮土坑村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村莊三面環山,南臨海灣,屬實是一塊風水寶地。土坑村又名「塗坑」,此地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0°左右,徐徐海風吹風,四季如春般宜人。別看土坑村名字似乎不太高雅,但這裡卻是國家頒布的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
  • 閩南建築大觀園,一對父子建造的23座恢宏宅邸
    在福建地區,既有獨具一格、馳名海內外的福建土樓,還有雄偉可觀、防禦山匪的寨堡型民宅,它們大多是以家族為單位集資建成的單個建築。而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則是由蔡氏先祖蔡啟昌與其子蔡資深兩個人,於清朝同治至宣統三年間建造的。
  • 閩南建築大觀園,一對父子建造的23座恢宏宅邸
    在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內,坐落著規模宏大的閩南古建築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成員迪安博士在考察之後,曾經如此讚譽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築群,它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建築群結構合理嚴謹,代表了當時 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非常典型獨特。」
  • 一篇文章讀懂中國鄉土建築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不盡相同,因此,中國的民居建築樣式和風格之多在世界建築史上也十分鮮見。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 土樓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土樓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江西、廣東
  • 土樓是客家文化的象徵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永定客家土樓,是客家先民在漫長的遷徙、艱辛的創業、流動的生活過程中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產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結晶。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奇葩」,不僅給中國乃至世界民居建築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也對世界建築和人類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年春節,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永定考察客家土樓,讚譽「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並叮囑土樓人家「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 客家土樓——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土樓內部極盡華麗精巧
    客家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
  • 萬水千山走遍,原來中國的老房子,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建築
    萬水千山走遍,原來中國的老房子,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