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臺灣.自然藝術之旅
【前言】
2015年2月7-15日,九天,七個家庭,穿過海峽,開啟了一段探尋自然藝術之美的旅程,慢行臺灣。南投日月潭邊畫溼水彩和繞湖騎行,桃米村夜間賞蛙和聽紙教堂的故事,埔裡鎮手工造紙和製作胡桃夾子;花蓮七星潭海邊悠遊,太魯閣峽谷徒步,阿美族獵人學校學習狩獵文化;臺北九份學習鐵釘畫,官渡自然公園觀鳥,北投圖書館綠建築內看書。我們從南投到花蓮,再到臺北,一路尋覓自然藝術相融的美好細節,細細體會臺灣的溫暖滋味。
這一次旅程不僅讓我們看到臺灣自然與藝術的美好,更多的是感受到臺灣人對家園的熱愛,對本土自然藝術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還有從業者有溫度的使命感、激情、務實精神和耐心。這也是一趟關於教育的啟迪和反思之旅,在臺灣的自然藝術與社會文化氛圍下,七個家庭的家長、孩子以及作為組織方的我們在教育方面亦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我們的在地合作者、此次遊學旅程的聯合策劃者、臺灣好青年阿翔從他的視角記錄了這段旅程,承蒙他的授權,我們將在藝能.四季自然藝術工作室的平臺上陸續發布他的系列文章。歡迎您跟隨他的筆觸,看見臺灣。
~~~~~~~~~~~~~~~~~~~~~~~~~~~~~~~~~
人們愛聽故事。感受世界的廣闊,體會人事的離奇。
行程第七天,再次走過臨海的蘇花公路,蜿蜒起伏,前往臺北。
我們準備拜訪充滿故事的九份山城。
自從清末發現九份一帶可能蘊藏金礦時,原本人煙稀少的荒山,慕名而來的淘金客蜂擁而至,把九份擠成了一座繁華的城市。
不停歇的挖掘開採,九份地區礦山裡的坑道,縱橫交錯,像一條條血管,無休止的把各類金屬礦藏運出,僅金瓜石一帶的坑道總長度便有600多公裡,部分坑道甚至還在海平面以下。
1980年代後期,礦藏枯竭,原本歌舞昇平的九份,迅速沒落蕭條。
沉寂之後的山城,沒想到卻吸引著許多藝術家的流連,甚至定居於此。後來隨著幾部描寫礦工生活,或當時歷史背景的電影廣受歡迎,九份漸漸轉型而成如今的觀光重鎮。
午後,冬季的九份難得沒有被濃霧籠罩,我們來的胡達華老師的釘畫工作室。
胡達華老師
釘畫也稱為金屬馬賽克,用廢棄的鐵罐鋁罐剪成片,彷佛顏料,鐵錘是畫筆,剪刀是調色盤,而木板就是畫布。
和一般安靜的作畫不同,創作釘畫需要敲敲打打,叮叮咚咚的聲響好熱鬧。大小朋友或剪或拚,近看是馬賽克,遠看像油畫的作品陸續的完成,慈藹的胡老師和夫人,耐心地陪伴著我們,無師自通也沒有受過藝術教育,胡老師全憑愛好發展出釘畫這項獨特的工藝。
這天晚餐我們品嘗臺北知名的牛肉麵,重返都會,不知道大小朋友的感受何如?
又是個晴朗的早晨,適逢周六,少了上班車潮的喧囂,上午我們一行抵達關渡自然公園,體驗觀鳥的樂趣。
帶領我們觀鳥的是堪稱神鵰俠侶的:蕭文富老師和夫人陳老師。蕭老師擔任觀鳥導遊已逾20年,他曾經告訴我,最大的期望是全球的觀鳥同好能來臺灣欣賞美麗的鳥,最大的快樂是看到團員看鳥看得很開心。
陳老師 解釋古老典籍中鳥類的定義
臺北有兩條主要河流,淡水河與基隆河,它們的交匯處就是關渡平原。溼地的生態,加上蔓生許多可隱蔽的植物,例如蘆葦等等,成為候鳥遷徙喜愛停留的棲地。
關渡自然公園的管理工作,有不少是野鳥學會的志願者來承擔,包括陳老師本身也是志願者之一。
我們發現了花嘴鴨、蒼鷺、高蹺鴴與埃及聖䴉等多種鳥類,蕭老師也很詳細地跟我們解說沿途的植物和淨水工程。公園內有一座2層樓的觀鳥木屋,涼風吹拂,能在裡頭靜靜地觀鳥,多麼地愜意。
情人節的埃及聖䴉
接著我們來到距離關渡不遠的北投,參觀臺北市最美麗的圖書館。
北投圖書館採用可持續建築的設計,屋頂有片綠油油的花園,建築的輪廓線巧妙配合著地勢,讓松鼠或其他動物可以通行而不被阻隔。
有別於傳統的圖書館,這裡有寬敞的陽臺區,人們可以把書本帶到室外,眼前是綠意盎然的公園與草坪,心裡則有知識的芬芳。
多日來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們,在圖書館寧靜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者寫下前幾天的回憶。
遊學營到了尾聲,月亮姐姐帶著小朋友們,來到圖書館西面舒適的草地上,孩子們愉悅地完成這一趟臺灣遊學的綠地圖。家長們坐在樹下,放鬆閒談,今日恰好是情人節,四周瀰漫著和諧與愛。
晚上返回酒店,工作團隊開始製作精美的結營證書,我們每個人都寫下或繪出給孩子的一段話。小燕鷗引用了許多詩詞章句,雖是白話,對孩子們來說可能還是稍嫌艱澀了些。之所以如此,是相信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積累對自然與藝術的感受和體悟,如同這些文學帶給小燕鷗的一樣。
繞行半個臺灣,新的一周循環,終於來到結營的這一天。
蒲公英開始逐漸公布天使與寶貝的謎底,孩子們彼此交換禮物與友善,回顧著遊學營每日的路線,也讓大小團員們重新省視了連日來的心路歷程。
接著工作團隊展示小朋友們的綠地圖及畫作,並將一份來自遙遠部落的排灣族古謠專輯分享給大家,專輯的演唱者是泰武國小的傳唱隊,許多成員的年齡就跟我們的孩子差不多,擁有天籟般的嗓音。
最終,所有人手牽手圍起了圈,合唱著一首」來自山水的溪」。曲畢,擁抱左右的朋友,我們既歡樂亦不舍的相互告別。
這條溪從雪山流向大海,連結起了一切,我們彼此與自然,原來就是休戚與共的。
【作者】
黃啟翔,自然名小燕鷗,出生於臺灣澎湖,成長過程中伴隨著蔚藍的大海與金黃色的沙灘,以及海島文化和珊瑚礁生態。畢業於臺南市成功大學機械系。大學時期研究人間佛教思想與綠色經濟,並決定投身生態旅遊領域。於2006年從事旅遊業至今,2011年起專注華人赴臺旅遊。致力於深度研發臺灣旅遊資源,轉化成獨特的旅遊體驗產品。以友善互動和可持續的方式,啟動旅客和旅遊地區彼此的良性交流,受益回饋當地,促進自然環境的保育,人文資產的傳承與新生,並提供旅客享受豐富自然生態和參與當地生活文化的深刻感動。協同各省深度旅遊業者,建構可持續旅遊模式的社群網絡,影響產業現況。目前擔任臺灣易飛網國際旅行社入境部總經理,派駐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