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晚報 2019年05月21日 08:52
從感興趣到「發燒」 從第一張到上萬張
熱衷收藏明信片的他多次赴俄求購 總花費已百萬
從20多歲青春年華到年近60歲,從年輕帥小夥到中年大叔,30多年的歲月改變了很多,但收藏瀋陽歷史照片、明信片的愛好卻貫穿了餘弘整個青春。歲月更迭,韶華白頭,從幾張到上萬張,為了留住瀋陽歷史建築的模樣,他多次前往俄羅斯,總花費更是在百萬元左右,他說,投入如此大的心血是因為「這些明信片能留住歷史,見證歷史,讓後人看到歷史。瀋陽這30年的歷史進程和城市變化,我可以說了如指掌,每條街道的變化,我都能說上來」。
從愛好到「發燒友」 收藏30年樂此不疲
在餘弘家中客廳的茶几上,放著一摞摞收藏夾,裡面是一張張剛塑封好的明信片,講述著瀋陽的歷史。「這是老瀋陽的城牆,就在中街附近,後來城市擴建把城牆拆了;這是瀋陽以前的老工廠,很多都不在了;你看看這張,這造幣廠企業還在……」打開一本本收藏夾,餘弘的記憶也跟著被喚醒。
「這組明信片是1905年的大西門外、小西門裡,這個四平街是現在的中街,當年也是最繁華的一條街。關於小西門歷史的照片和明信片很多,但是這張是我見過最早的一張。這張明信片是高官和奉天將軍增祺的合影,也十分珍貴。這張明信片上的兵是沙俄兵,1905年拍的,地點是小西門,後來出版製作成明信片。」
餘弘說,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看見一張瀋陽古建築明信片後,就深深被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所吸引,進而產生了收藏的念頭。起初只是想了解和學習歷史文化,一張張歲月痕跡的照片下,更有探究背後故事的想法。餘弘深深迷上了,買了幾張後,又忍不住買了十幾張,再往後是成百上千張。從最開始的單純愛好,逐漸發展到珍藏,到最後走上收藏之路,一走就是30年。有過妙手偶得,狂喜而夜不能寐;有過失之交臂,捶胸頓足或長籲短嘆。
為求心儀明信片
多次遠赴俄羅斯求購
為了收藏明信片,餘弘開始學習俄語,多次前往俄羅斯,最遠到過聖彼得堡,那裡有很多人集郵、收集古書和明信片;他多次前往莫斯科拜訪很多收藏家,懇請他們把明信片賣給自己,有的人賣了,有的人沒賣。
明信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餘弘說,據他所知最早始於1899年前後,有攝影圖片和明信片。餘弘最早收藏的一張是1903年沙俄發行的。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明信片發行逐漸多了起來,日本戰勝沙俄以後,發行了大量日文版有關奉天的明信片,數量龐大。
餘弘收藏的明信片時間跨度很大,從1900年初到2000年,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出版的都有。1950年以後幾年的明信片反倒比上世紀30年代數量減少,那是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各方面都開始節儉,明信片沒發行多少套。城市的發展足以通過明信片體現,清朝末年都是平房,到了上世紀30年代,中街附近的洋房拔地而起。為了不影響交通,偽政府把城牆都拆掉了,「牆內是城裡,牆外是郊區」情景就此成為歷史。上世紀40年代後擴城,瀋陽徹底發展成為一座大城市,「你看這張照片上的城牆是現在西順城路位置的城牆,角樓是後建的,懷遠門的一些建築也是後建的。」
喜歡歷史熱愛瀋陽
花費上百萬初心不變
餘弘找出了一張具有歷史特點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是一家醫院,上面寫著「滿鐵奉天醫院」,地點位於現中山廣場,後來拆掉了。說到瀋陽,不得不提到的還有北陵公園。據餘弘介紹,北陵公園內的建築一直保存完好,一些過舊的建築被翻新過,又栽了一些新樹,「你看這個是以前隆恩門的圖片,和現在去北陵時看到的沒什麼變化。」
「有一些出版社出書,都是來我這找照片,這也讓我找到了收藏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如今,餘弘已經從青年邁進中年,這些年花在收藏明信片的費用達上百萬元。不過,對於這件事的執著卻絲毫不減,喜歡歷史、熱愛瀋陽,餘弘說,這就是他的初心。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主任記者 李 遠
攝影記者 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