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2020-12-06 老黃文化趣談

人到中年,狡兔三窟為何意?

狡兔三窟原意為狡猾的兔子為自己準備了好幾個藏身的窩,那人到中年為何需要狡兔三窟呢?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王陽明《知行合一》:人到中年,凡事都要留一手

【1】人到中年,要在房子上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前半生為父母為孩子奔波,好不容易快到了退休的年紀,孩子也已經長成,生活中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大煩惱了,若是能夠在房子留一手便是給自己的晚年生活留了一手。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離開孩子居住,孩子結婚後還介入在孩子新的小家庭中,時間長了必然是會產生矛盾,所以人到中年我們還是要在房子上留一手,放孩子自己出去組成家庭,趁著還能自理,我們和自己的老伴過好兩個人的生活,儘量不給孩子添麻煩。

【2】人到中年,要在錢財上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把孩子撫養成人可以自己生存後,我們就應該在錢財上多為自己考慮考慮,如果孩子生活中出現問題我們每次都幫一手最後反而是害了他們。

只有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面對風雨,自己掌舵才能夠順利的成長,我們做父母的只要在關鍵的時候指點一二就行了,人到中年我們一定要給自己在錢財上留一手,為自己存一些養老金,有個三災兩病的時候也能夠減輕孩子們的負擔。

【3】人到中年,要在能力上給自己留一手

人到中年,距離我們退休還是有一定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在工作上抓住最後的尾巴,珍惜工作的每一天,畢竟這個年紀我們如果失去了工作,就很難再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了。

歲數大了,我們也不能夠放棄學習,隨時要為自己尋找一個一技之長,只有增強了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在往後的餘生更加有底氣的生活,不要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只要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歲數便只是個數字,並不能夠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王陽明《知行合一》中提到的「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留一手便是為自己的人生留一條後路,這樣餘生才不會苦。

人生就應讀一讀王陽明,心中早日得以清明

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只有兩個半人能夠稱之為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剩下半個則是追捧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曾國藩,他研讀「心學」的時候年歲漸長便成就便達不到王陽明這般。

王陽明之所以能被稱之為聖人,是因為他的訣竅在於「修心」!

人生無時無刻都需要修心,修心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能夠讓我們的精神永遠保持積極向上,內心強大後身體自然也會變得強大,心如磐石便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打敗我們。

很多人想要學習王陽明「心學」卻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我向大家推薦這一套「王陽明心學智慧」囊括《知行合一》和《傳習錄》兩本修煉心學必讀的書籍。

《知行合一》:記錄王陽明勵志的一生是如何「由凡至聖」怎麼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傳習錄》:一本則是通過記錄王陽明的書信與語錄,傳授王陽明心學智慧與哲學思想。

一套正版王陽明心學智慧並不算太貴,可是卻蘊藏讓心愈發強大的能量,學習王陽明心學領略另一種人生的活法!

想要學習心學的朋友,點擊下方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懂得「狡兔三窟」,凡事給自己「留一手」
    這是源自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中記載的一個故事,王陽明曾被人陷害貶斥,後因頓悟「心學」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兔子尚且知道狡兔三窟,多為自己準備幾個藏身之處,那我們卻不知道給自己「留一手」。人到中年,躲避災禍的最好方法就是凡事給自己「留一手」,有些事情不能夠全盤託出,否則晚年必然會惹禍上身、餘生容易命苦。
  • 做人,要懂得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世人多把狡兔理解為狡猾的兔子,其實不然,狡兔三窟的真正含義是說:機警的兔子有三個藏身之洞,引申為聰明的人要懂得多種躲避災害的方法。這個成語語出《戰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 王陽明: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不能留,留了易遭禍端
    王陽明前後擔任過,龍場驛丞,刑部主事官、廬陵縣令、御史大人,巡撫大人乃至兩廣總督,且對人生哲學、軍事、教育、書法都做出了傑出貢獻。於是他在「陽明心學」中告誡後人:人到中年,如果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能久留,留了易遭禍端。
  • 南山老人提醒:人到五十,要懂得「狡兔三窟」,餘生才不會命苦
    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這就是成語「狡兔三窟」的來歷。狡兔三窟的真正含義是說:機警的兔子有三個藏身之洞,引申為聰明的人要懂得多種躲避災害的方法。和南山老人聊起這個話題,老人笑了,他提醒我說:你現在也人到五十了吧?人到五十,要懂得「狡兔三窟」,餘生才不會命苦啊。那麼,南山老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 南山老人提醒:人到五十,要懂得「狡兔三窟」,餘生才不會命苦
    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這就是成語「狡兔三窟」的來歷。狡兔三窟的真正含義是說:機警的兔子有三個藏身之洞,引申為聰明的人要懂得多種躲避災害的方法。和南山老人聊起這個話題,老人笑了,他提醒我說:你現在也人到五十了吧?人到五十,要懂得「狡兔三窟」,餘生才不會命苦啊。那麼,南山老人為什麼這樣說呢?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儘早遠離這三種人
    王陽明被世人譽為「千古完人」,是心學集大成者,他的「心學」一直被後人奉為修心養性的真理。王陽明告誡眾人:人到中年,這三種人需要遠離,不然只會拖累你,讓你的一生一事無成。1.好機無謀,必險那些喜歡投機取巧,卻不懂得謀略規劃的人,將來必會讓自己陷入險境。而在現實生活中,最愛投機取巧的是什麼人?是嗜賭如命的人!他們總期望在賭桌贏得巨額財富,但十賭九輸,他們的命運也只會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 王陽明: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不能留,容易招惹禍端
    王陽明曾在「陽明心學」中告誡後人:人到中年,如果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能久留,留了容易招惹禍端。其大概率是借錢的事,人到了中年對感情越來越看重,也許在你看來能幫一把是一把,畢竟也不容易,殊不知這樣會把自己拉進深淵。明明多年不聯繫,卻在落魄的時候想起來找你的人,很明顯是身邊的其他人都已經被借遍了,沒人願意再幫他了,他才想起你的價值。這種人並不是真的重感情,而是只想利用你。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明白「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
    中年是一道清茶。在觥籌之後,人散夜闌之時,一半妥協,一半堅守,兩邊都讓一小步,妥協就成了從容,堅守就成了雅致。從容多了,就會豁達地體會一下怨恨之間的不舍,以及市井裡不精緻卻紮實親切的活法。王陽明的成為聖人之前,也曾感嘆過: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一、有忙有閒,才是生活在這個快節拍的時期,每個人幾多幾少都有些焦慮
  • 易經忠告:人到了50歲,要懂得給自己留條「後路」,晚年才不遭罪
    很多人到了中年,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明白生活的意義,每天虛度時光,混吃等死,好像自己的人生差不多已經到頭了。其實在我看來,人們到了中年,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好好的去盤算一下怎麼去度過以後的日子,爭取在老年的時候,要活得更加精彩。
  • 做人,要懂得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世人多把狡兔理解為狡猾的兔子,其實不然,狡兔三窟的真正含義是說:機警的兔子有三個藏身之洞,引申為聰明的人要懂得多種躲避災害的方法。這個成語語出《戰國策》的名篇《馮諼客孟嘗君》:「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 人到中年,一切都是浮雲,要懂得取悅自己!
    人到中年,方知生活不易。所以在和生活博弈的時候,也要懂得取悅自己。人到中年,正視自己,學會跟自己和解,有些人,有些關係,留住的就好好珍惜,留不住的就不再糾纏,懷著一顆平常心,用餘生來取悅自己,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 王陽明: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舜每天想著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等到瞽叟高興時,他只不過是恢復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愛的本體。所以,後世之人都稱舜是一個古往今來的大孝子,瞽叟也就變成了一個慈祥的父親。」 這段解釋正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體現: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並且修正,就能讓對方也改邪歸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 王陽明: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不能留,留了易遭禍端
    王陽明前後擔任過,龍場驛丞,刑部主事官、廬陵縣令、御史大人,巡撫大人乃至兩廣總督,且對人生哲學、軍事、教育、書法都做出了傑出貢獻。於是他在「陽明心學」中告誡後人:人到中年,如果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能久留,留了易遭禍端。
  • 凡事要懂得適可而止
    有些人之所以受人尊重和愛戴,就是因為他們凡事懂得適可而止。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有原則有底線,明辨是非,內心坦蕩,尊重他人,心存善念,樂於助人,把溫暖和美好傳遞給了大家。批評他人要懂得適可而止。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的稱讚之詞要懂得適可而止,不可不著邊際,故意吹捧奉承。更不要讓你的稱讚之詞使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錯覺,認為自己法力無邊,無所不能,心飄飄然,從而喪失繼續努力奮鬥的欲望和動力。幫助他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在他人確實力不從心,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人,提升人性溫度。
  • 王陽明: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不能留,容易招惹禍端
    王陽明曾在「陽明心學」中告誡後人:人到中年,如果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能久留,留了容易招惹禍端。一、花言巧語的玩伴人在年輕時候往往會結交一大幫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脈,看看以後能不能互相幫忙;但後來真正在社會上浸染,「酒肉朋友、合作夥伴」也就多了。
  • 易經忠告:人到了50歲,要懂得給自己留條「後路」,晚年才不遭罪
    很多人到了中年,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明白生活的意義,每天虛度時光,混吃等死,好像自己的人生差不多已經到頭了。其實在我看來,人們到了中年,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好好的去盤算一下怎麼去度過以後的日子,爭取在老年的時候,要活得更加精彩。
  • 王陽明:人到中年,活得不順心,多半是看不清這3件事
    但王陽明從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為狀元,他只想做聖賢。這在當時是一種離經叛道的想法,他也被很多人嘲笑過,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怪人。一心只想做聖賢的王陽明,早就厭倦了科舉考試中的四書五經,它開啟了一條與別人不同的悟道之路。
  • 王陽明:人到中年,家中這3種「常客」不能留
    在「陽明心學」中提到,人到中年,如果家中有這3種「常客」,千萬不能久留,留了易遭禍端。而中年的時候,很多人還在為自己的家和未來打拼,職場上待得久了,「酒肉朋友」也就多了。這些人能夠將話說得天花亂墜,但真實性往往沒幾分。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人,千萬不要和他們相處太久。相處得久了,很有可能會受他們的影響,做些出格的事情。
  • 王陽明:「驀然回首,已到中年」,人到五十,難得的是一份簡單
    一日,王陽明剛剛上完課,眼前一黑竟險些暈倒,好在身邊的弟子及時將他扶住,待王陽明站穩以後,一時有些悵然,自己竟然已經到了五十歲知天命的時節。暮然回首,人已經到了中年,總以為時間過的很慢,卻在不知不覺中悄然離去。後來再有人問王陽明,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心態有什麼變化,王陽明說:人到五十,難得的是一份簡單。
  • 人到中年一切都是浮雲,要懂得如何取悅自己
    只有人到中年是明白,許多一直是過往的雲。一旦年少輕狂,在洗禮年裡,變得身心疲憊。只有通過人到中年,我們才能知道生活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與生活的博弈中,我們也應該懂得如何取悅自己。1、學會與自己和解人到中年,快半百了,是時候學會和自己和解,看透一切了。一切不再是被迫的,即使失去了,也要學會放下,轉身去尋找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學會自由和容易讓你的餘生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