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想到在經營書店的15年裡一直賠錢,卻又15年如一日對它不離不棄;誰會等到慘澹的經營在第16年柳暗花明,又有幸看到它擁有兩岸三地眾多忠實擁躉?
這樣的際遇只能屬於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的誠品書店,以有別於其他同業的經營模式創出「誠品現象」。一時間,「我不在誠品,就在去誠品的路上」成為誠品粉絲熱衷的網絡籤名。
在大陸實體書店落寞蕭條的情況下,誠品書店依靠其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獨特的經營思維迎來它輝煌的第23年。9月8日,吳清友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了題為「城市·書店·人文場所」的演講,能容納六七百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
吳清友表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是誠品的價值觀」。在誠品人的眼裡,書店不光是讀書的地方,它還是安頓讀者心靈的場所。在「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下,每一家誠品連鎖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主題。大學、住宅、商業區的誠品書店裡,擺放的書、裝修風格等都會因其接待對象的不同而各異。如臺大醫院店的主題即為「生命的閱讀」,香港銅鑼灣店的主題為「一座躍動城市中的心靈停泊港口」,2014年即將在蘇州開張的大陸首家誠品書店主題則為「遊心展頁,書寫理想生活新篇章」。
在被問到誠品是憑什麼撐到今天的時候,吳清友非常堅定地告訴記者:「是那些疼愛、珍惜書店的人給了誠品不竭的生命力。」
目前,每年平均有1.2億讀者光顧誠品書店;平均有4500場次各種類型的大小展演、活動及講座;累計有超過1800檔的大型當代藝文、設計展覽;900場以上的現場音樂、劇場等表演藝術演出;累計2360堂課程,邀請到350位各領域專家學者授課,19萬人付費參加誠品講堂;誠品VIP會員人數近77萬。
一位普通香港市民在報紙上看到吳清友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座信息,毫不猶豫地跑來了。她說:「我對誠品書店非常非常的喜歡,我應該是第一個到達演講廳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說:「誠品帶來的不僅是一個書店,而是一種文化。」
吳清友本身是個書蟲,史懷哲《文明的哲學》是他每次外出時必帶的一本書。柏拉圖曾經說過,販賣知識要比販賣食物更加小心。而作為一個「販賣知識」的人,吳清友坦言「書店要與閱讀、生命息息相關」。在得了一場重病後,吳清友開始思考生命的議題,他希望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體驗、了解生命的進程。他說,「人類最偉大的創造都在書本裡面,我是先有開書店這個理念,才有了後來誠品的各種藝術人文空間。」
熬過這虧損的15年,吳清友說,「這15年或許是上天對我的試驗,它想看看我到底是不是誠心來開這家書店。」這個純粹的店主,只是想老老實實開一家書店完成自己的夢想,雖然頭髮已經花白,他還像一個頑童一樣告誡後輩們:「事業要與生命相結合,夢想和希望要永遠在生命中。」
本文轉載來自:呂顏婉倩 周凱 中國青年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