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經營模式:連鎖而不複製 每家店有獨特主題

2020-12-23 贏商網

  誰會想到在經營書店的15年裡一直賠錢,卻又15年如一日對它不離不棄;誰會等到慘澹的經營在第16年柳暗花明,又有幸看到它擁有兩岸三地眾多忠實擁躉?

  這樣的際遇只能屬於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的誠品書店,以有別於其他同業的經營模式創出「誠品現象」。一時間,「我不在誠品,就在去誠品的路上」成為誠品粉絲熱衷的網絡籤名。

  在大陸實體書店落寞蕭條的情況下,誠品書店依靠其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獨特的經營思維迎來它輝煌的第23年。9月8日,吳清友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了題為「城市·書店·人文場所」的演講,能容納六七百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

  吳清友表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是誠品的價值觀」。在誠品人的眼裡,書店不光是讀書的地方,它還是安頓讀者心靈的場所。在「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下,每一家誠品連鎖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主題。大學、住宅、商業區的誠品書店裡,擺放的書、裝修風格等都會因其接待對象的不同而各異。如臺大醫院店的主題即為「生命的閱讀」,香港銅鑼灣店的主題為「一座躍動城市中的心靈停泊港口」,2014年即將在蘇州開張的大陸首家誠品書店主題則為「遊心展頁,書寫理想生活新篇章」。

  在被問到誠品是憑什麼撐到今天的時候,吳清友非常堅定地告訴記者:「是那些疼愛、珍惜書店的人給了誠品不竭的生命力。」

  目前,每年平均有1.2億讀者光顧誠品書店;平均有4500場次各種類型的大小展演、活動及講座;累計有超過1800檔的大型當代藝文、設計展覽;900場以上的現場音樂、劇場等表演藝術演出;累計2360堂課程,邀請到350位各領域專家學者授課,19萬人付費參加誠品講堂;誠品VIP會員人數近77萬。

  一位普通香港市民在報紙上看到吳清友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講座信息,毫不猶豫地跑來了。她說:「我對誠品書店非常非常的喜歡,我應該是第一個到達演講廳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說:「誠品帶來的不僅是一個書店,而是一種文化。」

  吳清友本身是個書蟲,史懷哲《文明的哲學》是他每次外出時必帶的一本書。柏拉圖曾經說過,販賣知識要比販賣食物更加小心。而作為一個「販賣知識」的人,吳清友坦言「書店要與閱讀、生命息息相關」。在得了一場重病後,吳清友開始思考生命的議題,他希望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體驗、了解生命的進程。他說,「人類最偉大的創造都在書本裡面,我是先有開書店這個理念,才有了後來誠品的各種藝術人文空間。」

  熬過這虧損的15年,吳清友說,「這15年或許是上天對我的試驗,它想看看我到底是不是誠心來開這家書店。」這個純粹的店主,只是想老老實實開一家書店完成自己的夢想,雖然頭髮已經花白,他還像一個頑童一樣告誡後輩們:「事業要與生命相結合,夢想和希望要永遠在生命中。」

 

本文轉載來自:呂顏婉倩 周凱 中國青年報,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臺灣誠品書店的成功秘訣:連鎖不複製
    新華網深圳5月19日電(記者 付航)當全球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危機,臺灣誠品書店卻不斷發展。在深圳文博會文化貿易國際論壇上,臺灣誠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旻潔分享了經驗:堅持連鎖不複製的理念,做以閱讀為出發點的城市文化綜合體。
  • 4C理論簡析臺灣誠品書店營銷模式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對顧客份額的追求,體現了誠品書店的核心經營理念「經營顧客」。通過跟蹤消費者行為,設計推出滿足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組合,延長了顧客留在書店的時間,延伸了賣場的空間。並且根據城市核心CBD消費行為特徵打造了「城市文化賣場」,並且每家連鎖分店都會根據當地的獨特文化和地域特點進行不一樣的設計,採用「連鎖但不複製」的策略。
  • 臺灣誠品書店:不把盈利作為經營的最高目標
    對於生命與自我的思索,一直伴隨著吳清友創建和經營誠品。虧損15年誠品真正扭虧為盈,就是從依託書籍銷售模式,轉向「百貨公司」模式開始。1989年,吳清友與雄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負責人廖美立一起,在臺北敦化南路創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家浪漫的書店。
  • 疼愛書店的人給了誠品生命力
    誰會想到在經營書店的15年裡一直賠錢,卻又15年如一日對它不離不棄;誰會等到慘澹的經營在第16年柳暗花明,又有幸看到它擁有兩岸三地眾多忠實擁躉?    這樣的際遇只能屬於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的誠品書店,以有別於其他同業的經營模式創出「誠品現象」。
  •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首店模式引關注
    中新網蘇州7月1日電 題: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首店模式引關注  記者 朱曉穎  臺灣誠品書店將在大陸開門迎客,其在江蘇蘇州的首店模式引發關注:現實中實體書店式微,書市擠入新競爭對手,臺灣「誠品模式」是否能在大陸開拓樣板,為大陸實體書店提供另一種思路和活法?
  • 誠品書店:典型的複合式經營成功代表
    誠品書店是臺灣最大的連鎖書店。誠品書店植基於推廣閱讀、激發創意、深耕文化、提升心靈的理念,成立23年以來,在硬體的空間規劃,軟體的中外文書種、藝術文化活動的推廣以及複合式的經營手法上,努力創造出既具本地特色、又具國際視野的文化景觀。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書店剛創建的時候我才10歲。」 吳旻潔說,她父親雖然在做機械和飯店廚具,但一直在閱讀各種雜誌和書籍,對建築設計也很在行。開書店的直接起因是1988年、她父親39歲時動的一次心臟手術。「劫後復生」的父親決定做不一樣的事。1989年,在臺北敦化南路成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這家店不僅僅是作為書店來經營,還包括了畫廊、藝文空間、咖啡館、品牌家具、瓷器等複合商品。
  • 「誠品模式」能否屢試不爽?
    在實體書店的業界一直有一個神話般的存在———臺灣誠品書店。    今年8月11日,第一家24小時誠品書店落戶香港希慎廣場。開業當天,從下午3點開始,希慎廣場就在一樓設置關卡,進行人流量控制。一個保安拿著擴音器不斷重複「誠品書店已經爆滿,如果堅持要進入,請排隊。」而香港之後,誠品的上海、廣州和蘇州新店也在拓展之中。
  • 正面迎戰蔦屋書店,誠品生活首度進軍日本,在東京開出首店!
    作為臺北的城市文化地標,今年終於打開海外市場,有了新的據點。 中國臺灣超人氣文創品牌誠品書店終於進軍日本,在東京日本橋開出首店,打開生活與閱讀的文化之旅。 誠品日本1號店
  • 三聯韜奮"24小時不打烊" 誠品模式能否複製
    原標題:誠品「半夜逛書店」模式能否複製  令書迷們津津樂道的臺北誠品書店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吸引了眾多讀者,在臺灣一度颳起「半夜逛書店」的風潮。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也開始效仿「誠品」,從4月8日起,推出為期10天的「深夜書房」試營業活動,如果試營業順利,三聯韜奮書店將成為北京第一家24小時書店。  三聯書店深夜「不打烊」的消息傳出,很多擁躉大力擁護。他們認為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早就該有一家通宵營業的書店了。而另外一些人卻表示擔憂,工作繁忙、網際網路歡娛的時代,有多少人有閒情跑到書店來挑燈夜讀呢?
  • 誠品書店:從連虧15年到46家門店 成功並非靠賣書
    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一個奇蹟,成立26年,經歷15年漫長的虧損期之後,在愈發激烈的書店市場成長為獨特的文化品牌,所依賴的是經營模式的不斷摸索創新和對核心本質的堅守。   二十多年的付出,誠品形成了獨特的「複合式經營」,不僅僅只是賣書,而是融合人文、創意、藝術和生活。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看了誠品書店深圳萬象天地的閉店文案,讓人差點就相信了「賣情懷」能養起一個品牌。在很多網友表示遺憾之時,有人透露華潤系的自營品牌前簷書店將運營誠品生活的書店部分。不知道消息真假,但也算是給了讀者一劑安慰。雖有小道消息稱,誠品生活與華潤置地有糾紛,但是至少在這兩則聲明中,品牌表現出來的都是體面。其實,採用這樣有情懷的方式向讀者告別,這並不是誠品生活的第一次。
  • 阿原YUAN:來自臺灣的文創品牌 連鎖但不複製
    對,這是一個文創品牌,擁有自己的獨立門店,極具創意設計與環保理念,其對臺灣本土文化的追溯、創意與人文關懷,以及對臺灣獨創美學的追求,與誠品書店所傳達的經營哲學非常相似。在臺灣,有誠品的地方就有阿原。【詳情】 連鎖不複製:主題化設計每家門店 包括歡樂海岸店在內,阿原已經在內地市場開出了五家門店,分別進駐了深圳萬象城店,深國投廣場,益田假日廣場,以及廣州的太古匯。
  • 蘇州誠品書店將於8月1日開幕 誠品經營模式引熱議
    誠品進軍大陸的首家店預計8月1日在蘇州正式營業,然而近來陸媒開始出現對誠品營運模式是否能代表臺灣文化的質疑,引起大陸書店業者在微信上熱烈討論;另一方面,福州「曉風書屋作別榕城」的消息亦「刷爆」了微信,實體書店的生存與經營模式再度引起熱議。
  • 跨界房地產 蘇州誠品書店領航「城市文化綜合體」
    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曾在公開場合稱,蘇州店是誠品的二次創業,「新的旅程」。在書店經營普遍受困的當下,誠品書店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倍受關注。  誠品於1989年在臺北創立首家書店,從一家人文藝術書店開始,至今已成為代表臺灣的文化符號。一個廣為人知的事實是,誠品創立的前15個年頭裡,雖然獲得良好口碑、店面不斷擴張,卻一直處於不同程度的虧損之中。
  • 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其實,在大陸開書店很難,在大陸開一家誠品的難度更不能低估。近年大陸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的衝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
  • 13萬㎡的誠品書店將開在蘇州 上海店2016年開業
    這也是誠品選擇蘇州作為進入內地的首站的原因之一。  誠品書店由吳清友於1989年創辦,希望以此推廣閱讀。這個情懷滿滿的的商業項目連續虧損了15年,直到吳清友放棄了書店的單一業務,走複合經營之路。他在租下物業後,只用1/4的部分做書店,其他轉租給其他的針對中產階級的文化周邊行業——誠品書店號召力巨大,可以帶來巨大的客流量。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就算是看似敞亮,門庭若市的「幸運兒」們其實也是有苦說不出,紛紛靠著大力發展文創周邊,經營配套餐飲娛樂,以及大量承接文化活動匍匐前進。「不後退已經很好了」,這樣的知足,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文 | 危老怪 編輯 | 沈小山 今年,書店界身陷「水逆」期。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 誠品書店:被《時代》評選為亞洲最佳的書店
    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明亮、開闊的空間,具有歐洲圖書館風味的書城,空間對稱而有層次,連貫中有區隔,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與規格化,以沉穩、優雅、溫馨的色系,作為其裝潢特色,創造出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氛圍感受,讓每個人一進入誠品書店,就不自覺地輕聲細語、放慢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