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名片,也是一個城市氣質和內涵的重要表現形式。6月12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焦作日報社組織文物、規劃設計、收藏界專家和熱心市民10人組成「市民觀察團」探訪市區部分文化旅遊項目,探古建、看館藏、品文化、話傳承,建言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探古建——走近新華街英式建築,參觀近代工業遺址
當日15時30分,「市民觀察團」首先來到位於新華街的焦作神華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院內,先後參觀了英福公司發電機房舊址、1號和2號井口。
從老廠房車間內一塊「焦作神華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溯源」版面上「市民觀察團」成員了解到,1898年6月,(光緒二十四年五月),清政府批准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奏的所謂豫豐公司商董吳式釗與福公司羅沙第籤訂的《議定河南開礦制鐵以及轉運各色礦產章程》二十條,英公使竇納樂也在該章程上簽字。1902年~1903年3月,英國福公司獲得在修武縣一處開採煤礦的特權,並在天津設立福公司辦事處,由英國駐滬總領事哲美森任總董。1905年,福公司在焦作購地開鑿礦井,建成了位於焦作市解放區新華街中段的1號、2號、3號煤礦豎井,取名「澤煤盛廠」煤礦。之後,又陸續修建了與之相配套的發電機房、機加工車間、辦公用房等設施,這即是神華重型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前身的起點。
1906年,礦井投產後,日產煤炭500噸。到1909年,年產量增加到23.1676萬噸,佔當年中國機械開採煤炭760萬噸的3.6%。隨著煤炭產量的逐年增加,機器設備的修配製造任務也相應增大。1910年,福公司成立了修理廠,並安裝了發電機,當時廠裡工人(包括電廠)有200餘名,大小設備14臺。修理廠的主要任務是直接服務於1、2、3號礦井的設備維修以及製作煤礦機械設備的小型配件。焦作煤礦修理廠的建立,給焦作帶來了機械化生產,使焦作礦區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大家看到,現存的修理廠機加工車間兩處遺址分別建於1910年、1919年,分南北兩座。其中北面的一座呈正方形,長、寬各為18米,磚木瓦頂,建築面積324平方米,現為公司儲運部3號倉庫。南面的一座長37米,寬11.5米,建築面積425.5平方米,磚石結構,洋鐵瓦蓋頂,室內鋼梁構架,木質門窗、木質牆裙。室內安裝有5噸跑車,主要用於(兩臺)50千瓦發電機以及機器設備的安裝和維修,並建有地下室、主控室等設施。據介紹,解放後此廠房曾作為神華重機公司電機廠的生產車間,室內1919年安裝的天車在上世紀90年代末還能正常操作使用。
隨後,在新華北街第一水廠院內,「市民觀察團」成員看到了歷經百年風雨的3號礦井井架,如今還依然堅固地矗立在那裡。
品文化——探訪典禮學書博物館、金海傳統文化體驗基地
16時許,「市民觀察團」一行來到山陽路與北環路交叉口北的焦作市典禮學書歷史文化主題樂園及匾額展覽館項目現場。據介紹,這將是一座集藏品參觀、陳列展覽、文化研究、文化教育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歷史文化園區的博物館。
走進展廳,大家了解到, 典禮學書歷史文化展覽館藏文物目前已備有1萬多件,其中匾額1300多方,涉及名人包括:慈禧太后、曾國藩、左宗棠、陳廷敬、錢豐、傅山、劉統勳、趙翼、劉春霖、徐永昌、閻錫山、鄭士格、邵力子,還有不少總督、巡府、兵部尚書、知府、縣令、將軍等。一塊塊匾額歷經百年風雨洗禮,仍然散發著它的魅力,見證了一個家族的人文史,一段文化的興衰史。在山陽路與人民路交叉口北路西的另一展廳,「市民觀察團」成員看到,這裡展示有精品木雕600多件,精美玉雕300餘件,石雕500餘件,還有各種銅器、佛像、字畫、瓷器、家具、各種民俗器物等。
「學書歷史文化展覽館建成後除藏品展示外,還有戲曲文化表演、影視文化短片播放、傳統文化教育講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17時許,「市民觀察團」來到位於焦東南路的金海傳統文化體驗基地。據介紹,基地館藏曆代古籍善本、名人書畫、精品玉器、各類瓷器等藝術品近萬件,開展藝術培訓、文化講座、藝術鑑賞、展覽展示、讀書會、茶藝茶道、紅色教育、研學基地、等各類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基地設有書法、山水畫、古琴、圍棋、茶藝茶道等傳統文化培訓,並著手招募匯聚藝術界各路名有翹楚入駐,致力於打造「河南書畫名苑」。
在「中國歷史名畫長廊」,該公司解說員薛女士,現場給大家介紹了唐和唐代之前是的高仿作品《五牛圖》《早春圖》《聽琴圖》等。在基地內,「市民觀察團」成員體驗古琴、茶道等傳統文化項目。
話傳承——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焦作的文化、旅遊產業離不開群眾的參與。旅遊的大內涵就是文化,旅遊的生命力也在文化,希望大家多組織、參與這樣的活動,做大做強焦作文化產業,提升我市文化氛圍。」參觀活動結束後,「市民觀察團」成員、市文物局原局長楊保群在座談時說。
「市民觀察團成員」、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賀勇說:「從煤城到旅遊城市,從普通旅遊到有質量的旅遊,焦作需要把單位、個人的文化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在這一點上,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不可替代,同時還需要文化企業提供平臺、辦展覽、廣泛宣傳、讓更多的市民參與的文化產業中來。」
「我對今天看到的私人博物館的想法新穎和功能齊全感到震撼。」「市民觀察團」成員、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趙德才對山陽典禮學書博物館、金海傳統文化體驗基地的做法很是讚賞。他對我市近現代建築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除英福公司外,我市還有本土的中原公司建築、蘇聯援建的蘇式建築、外國語中學院內的日式建築等,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目前這些建築比較分散,建議加強保護。」
「新華街的老建築群等建議劃定為歷史文化街區的形式進行保護和利用。」「市民觀察團」成員、高級規劃師黃明亮建議說。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允安 史文生 王龍卿 攝影報導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郭子軒
主 編:王 言 責 編:趙曉曉
校 審:薛 瑩 編 輯:郭子軒
原標題:《探古建、品文化、話傳承! 「市民觀察團」探訪市區文旅項目隨行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