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

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但我是一個瘸子,在農村要供兩個孩子讀書實屬不易,唯一的收入來源便是收成好的時候靠賣點菜維持生計,入不敷出,更別提給孩子們提供什麼好的教育條件了。

後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作為「重點關照對象」,社區居委會的同志們來得更頻繁了。經過村支兩委多次實地走訪和民主評議後,2014年我家被評議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居委會為何光碧家送抗寒物資

我記得黃優宇書記跟我說過一句話:「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話不假,生活有了起色,我也慢慢想著如何改變現狀。黃書記聽了我的想法面露喜色,說道:「只要你想脫貧,我們社區一定竭盡全力幫你!」

於是,在三壩社區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我成為了一名環衛工人,每天一大早就拿著掃帚出門工作,心裡的滿足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之前好吃懶做的兒子——用黃書記的話說就是「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硬骨頭」,也在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勸導下轉變了思想,背起行囊,主動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何光碧主動參與社區環境治理

2015年春節,兒子轉了好幾趟車才回到家,一進門就掏出倆大紅包,遞給我和老伴,「老漢,媽,辛苦了,拿去買新衣服穿!」在老房子昏暗的燈光下,縈繞了幾十年的唉聲嘆氣早被歡聲笑語衝散得乾乾淨淨。

2016年剛開春,我們家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翻修老屋。說起來是我家的事,社區的這些個大哥小妹可真是幫了大忙。享受了政府35000元的危房改造不說,書記主任等一群人熱熱鬧鬧地湧到我家門前,擼起袖子和褲管就開工了,又是幫忙和水泥,又是幫忙打掃臺前灶後,我和老伴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2017年初,「三改三化」政策也跟著施工隊一起進了家門。沒過多久,一走就裹滿腿泥的泥漿路不見了,家門口連著的是一條車子能直接開到家門口的水泥路,下雨出門再也不用擔心摔得個狗啃泥。

這翻修的敞亮屋子、乾淨寬敞的水泥路,無一不充滿著溫暖熱鬧的人情味,充滿著社區對我們的真切關懷和幫助,充滿著在脫貧攻堅政策下真正得到實惠的我們的感激。

不僅是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黃優宇書記的帶領下,2019年三壩社區所有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我相信,未來的生活也定會越來越好的。

通訊員 毛欽鳳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學生娃兒」變「學生書記」 丨鳳岡縣綏陽鎮永盛...
    我叫佘次平,2015年參加工作,不久便調到綏陽鎮永盛社區居委會擔任脫貧專幹。  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基層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貓吃團魚」,但有幸永盛社區的領導幹部很有能力,「手把手」地指導我、幫助我。  從到社區的第一天他們就告訴我:「基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做資料,更要和群眾接觸,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佘次平組織群眾會山村走出來的我對這句話發自肺腑的認同,我也一直秉持這樣的原則認真工作。  為成為一名「上連政策、下接地氣」的扶貧幹部,我時常和同事下隊,並主動提出包組;由於我個子矮、姓氏少,大部分群眾都用「學生娃兒」稱呼我。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申請退出低保和貧困戶|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村民...
    我叫任達禮,今年58歲,是從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上幹溪組搬遷到土璜村新村組的低保貧困戶。因左手殘疾,生產生活非常不便,日子過得很窘迫,但我從來沒有服輸過。隨著脫貧攻堅號角響徹大江南北,脫貧政策鋪天蓋地席捲而來,我們家看到了希望……   2014年,我家因孩子上大學及我是殘疾申請到了低保貧困戶,從此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再也沒有了上頓沒油下頓沒米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戰場上傾情揮灑汗水丨麻江縣壩芒鄉壩河...
    我叫陳勇,在脫貧攻堅戰中奮鬥的幾年,讓我脫胎換骨,從一名普通幹部成長為了貴州黔東南麻江縣壩芒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辦主任,同時兼任壩河村脫貧攻堅小分隊副隊長。頭銜很多,不言而喻任務也重。壩河村產業發展院壩會動員講話我深知要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壓力會很大大,可能會被打回原形,成為一塊廢鐵。但為了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我暗下決心,困難再大也要頂著上,要幹出點名堂。  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有一種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雁歸故鄉」戰脫貧丨新屯街道納壩村支部書記梁...
    我叫梁登明,現任望謨縣新屯街道納壩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之前,我在深圳市務工,月收入7000元左右。本想安安分分打幾年工就「衣錦還鄉」,卻被一次次的電話喚醒,「納壩村脫貧攻堅需要你回來一起戰鬥!」起初,我心裡還是有些不舍,捨不得讓自己的愛人一個人在深圳打拼,也捨不得相處幾年的工友情。但一想到回村能幫更多的村民脫貧,我就堅定了自己回村的決心。「從摸石頭過河」到現在「略知一二」,我用了4年時間。要想富先修路,新寨組急需修一條連通壩當組的通組路。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雖然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但是距離全面小康還有一定距離,於是我選擇繼續駐村。我與村支兩委積極謀劃和爭取項目,動員貧困戶發展產業,在全村發展了茶葉1000多畝。  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在村裡廣開群眾會、培訓會,講解茶葉栽培管理技術、茶葉質量安全。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我家有11口人,以前家裡主要靠種地為生,收入非常低,2014年時全家年人均收入僅為1343元。   因此,2014年村裡在開展建檔立卡貧困戶識別時,我家按照程序被納入貧困戶,在低保評議中也獲得了低保扶持。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疫情期間楊光環自願到村口執勤我家為4口之家,爺爺70多歲,因患長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文化低,在家裡務農,家庭經濟收入僅夠生活日常開支。
  • ...故事」做人做事都要厚道丨鳳岡縣王寨鎮高壩村監委會主任何茂慶
    我是土生土長的高壩人,在村民及組織的信任下,2019年1月,我成了鳳岡縣王寨鎮高壩村的監委會主任。  這麼多年以來,從曾經的張家山大組長、支部書記,再到現在的高壩村監委會主任,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高壩,很多次有過離開高壩外出打工的念頭,但每次都放棄了。  曾經有人問我:「監委會主任是做什麼的?只是起監督作用嘛?」我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監委會主任不僅是監督,更是表率。
  • 「我的扶貧故事」在脫貧攻堅中磨練意志丨冊亨縣雙江鎮雙江村脫貧...
    我叫胡成由,2019年7月,根據冊亨縣脫貧攻堅「減貧摘帽」總體部署,組織選派我擔任雙江鎮雙江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從事文秘工作。這一任命,起初讓我我心裡有種莫名的危機感,害怕自己不能勝任。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2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的「牛司令」丨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
    我叫吳翠蓮,是紫雲自治縣宗地鎮大地壩村大地壩組村民。201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的老公在去勞作的路上,因三輪車失控發生車禍去世。家裡突然失去了頂梁柱,剛剛好起來的家庭又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當中,看著年幼的兩個孩子,我雖然悲痛萬分,但也清楚不能一蹶不振,孩子們漸漸長大,各項開支都在不斷增長,壓力也漸漸增大,正當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好政策讓我看了轉機。  2018年,我享受到了產業到戶政策,讓我再次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下定決心利用好黨的政策勤勞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奔小康還得自力更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埃村...
    清水江邊的半山腰上,坐落著一棟年久失修的老木房,沒有窗戶,牆壁東破西漏,步入屋內除了隨處亂放的衣服、食用餐具及罈罈罐罐就是滿地青苔了,廚房就是用的黑色膠子圍著。綠樹掩映著的老木房,與在太陽照射下的熠熠生輝顯得格格不入。這是我家在2019年時,給攻堅隊網格員留下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讓高興村變得更加「高興」丨黎平縣壩寨...
    我叫潘啟航,是黎平縣壩寨鄉高興村的一名駐村幹部。經常有人問我:「你們這些派出扶貧的駐村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對此,我也曾有思考。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取得的成效明顯。」
  • 【脫貧攻堅】極地江源脫貧「三問」
    當我們再次走進極地江源,鱗次櫛比的城區樓房,多功能布局的集貿市場,高挑的路燈,筆直的馬路,忙得熱火朝天的產業園,以及近乎個個都帶有傳奇色彩的脫貧故事,不斷傳導出草原發展的新活力、新動力。脫貧攻堅,全面「清零」,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34%下降到2018年底的7.2%。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今天的5200元以上。何以發展如此跨越?
  • 「我家的故事——脫貧攻堅奔小康」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會...
    「我家的故事——脫貧攻堅奔小康」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成果交流會在京舉行 2020-12-24 2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了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不忘初心,做實脫貧攻堅「精指導」  在推動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工作中,我充分發揮了參謀助手作用,協助黨委政府落實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政策,緊盯制約貧困的關鍵因素和突出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人窮志堅 自力更生謀脫貧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
    我叫田維裡,今年50歲,是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村民,家裡只有母親和我兩個人。   以前,因為我言語殘疾,無法與人交流,加上我母親年老體衰,導致我家日子過得很艱辛。  為使我家能有穩定的收入,村兩委幫助我家向上級民政部門申請了低保,每年可領到低保金5000餘元。  2019年3月,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下派到我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兼幫扶幹部的潘成譯幫助我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400元。
  • ...故事」沒有脫貧攻堅,就沒有我的今天!|六枝特區關寨鎮社勒村...
    我叫毛天蘭,今年20歲,我是六枝特區關寨鎮社勒村五組村民,也是貴州醫科大學一名大一學生,我的人生軌跡,因脫貧攻堅而改變,也多虧脫貧攻堅,讓我能夠勇敢築夢、順利圓夢。與此同時,因為我家裡的住房年久未修成了危房,在2016年,我們一家還享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被安置到了中壩居委會移民安置點,分到了80平方的大新房子,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