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需要努力追尋——從《蒹葭》看愛情的迷茫
文/高登權
愛是自然的,需要我們誠然的接受。愛是痛苦的,需要我們細嚼慢咽。還是神秘的,需要我們努力追尋。愛是纏綿的,需要我們一注傾心。愛是迷茫的,需要我們努力尋找。
下面我們看看《詩經》中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悽悽,白露為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洄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多年時間的詩歌305篇,包括風、雅、頌三部分。
《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周代全盛時期及其崩潰階段的社會生活面貌,如揭露階級對立、表現人們對無休止的牢獄、兵役的反感和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呼聲,描寫了青年男女戀愛的喜悅以及婚變的悲傷,歌頌周先祖的業績等等。其形式主要採用的是四字句,是四言詩的典範。
這首《蒹葭》是一首愛情詩。抒情的主人公似乎是一位男子,他在一個結著清霜的清晨,沿著河水去追尋所思慕的伊人,可是不管他怎樣努力,都不能接近他,道路艱難而遙遠,河水迂迴而曲折,一會兒她仿佛在水那邊,一會兒她又像在水中央,一會兒他又是在水之岸,總是樸素迷離,可望而不可及,這似乎昭示著人們:幸福和愛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克服困難,需要堅持不懈。
全詩由三章組成,每章分別由「蒹葭蒼蒼」、「蒹葭悽悽」、「蒹葭採採」起興,造成一種迷茫朦朧的氛圍。重章疊句,反覆詠嘆的形式,形成纏綿婉約的基調,極富感染力。
通過「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描寫,巧妙的以露水結霜、霜化為水、水被風乾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表現時間的推移,襯託主人公對「伊人」的苦苦追求。
詞彙豐富並且富於變化,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如,同樣是描繪蒹葭的繁榮,三章分別使用「蒼蒼」、「悽悽」、「採採」三個同意的疊音詞;為表現道路的艱難,分別用「長」、「躋」、「右」,描述道路的遙遠、陡峻、迂迴;為表現「伊人」的撲朔迷離,分別使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碗在水中坻」、「碗在水中沚」等句子,以「湄」、「涘」、「坁」、「沚」等詞顯示「伊人」所處位置的不斷移動。
這首《蒹葭》告訴我們:愛是需要追尋的,因為愛的纏綿、愛的朦朧、愛的不定、愛的幸福和痛苦,不是我們個人可以左右的,他悄然而來,又悄然消失,需要我們苦苦追尋,用心維護,用情融入,用理控制。
愛情的追尋需要時間,愛情的抓住需要過程,愛情的甜蜜需要體驗,愛情的痛苦需要承受,愛情的幸福需要擁抱。
執子之手後,與子偕老。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但需要用一生才能兌現。
為了那份甜蜜,為了那份綿綿的不舍,經歷艱難萬苦,也要用心把握,要用毅力去堅持。苦盡甘來,享受甜蜜,才能最終走向燦爛的陽光。
本文由高登權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高登權,男,彝族,貴州水城人。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散文詩等各種文藝作品近千件,作品散見《綠風》詩刊、《當代小說》、《散文詩世界》、《散文詩》月刊等,出版散文詩集《民歌裡的鄉村》,現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