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臺灣上映了一部頗為賣座的美食電影《總鋪師》。「總鋪師」,臺語發音近似「tong pu sai」,意思是宴席中做菜的主廚。電影中的化骨通心鰻、雞仔豬肚鱉、菜尾湯……不知道賺了影迷們多少口水。這部電影的靈感正是來自於黃婉玲的《總鋪師辦桌:再現老臺菜的美味記憶》一書,而那些古早味的老臺菜,也是由她費盡周折為劇組尋來做法。電影帶起了一股老臺菜的復興熱潮,十幾年來一向孤獨地搜尋、整理老臺菜譜的黃婉玲,突然獲得了許多關注。
黃婉玲
黃婉玲的外祖父家,號稱「南瀛第一世家」。「臺南縣是先民最早登陸之處,地理位置又位於全島之南,因此雅稱為『南瀛』。」柳營劉氏在臺灣的興起,是伴隨著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而開始的。到了第五代,劉家已經非常繁榮。當時的家主劉全看好臺灣製糖業前景,將擁有的三四公頃土地全部改種甘蔗,興建糖廠,開設糖行,還將糖銷往大陸。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劉全去世後,大家族分為六房,祖宅被改建為一座規模宏大的祭祀堂,就是如今位於臺南市柳營區士林裡的劉家古厝。
黃婉玲在外祖父家非常受寵,上小學之前,她常被劉家的親朋長輩接去住,幾乎很少呆在自己家裡。她父親是菲律賓華僑,生活方式已經完全西化,舅舅們家卻還守著老府城人的一些飲食規矩。清政府在臺南設臺灣府,為全臺首府,因此老臺南的中心區域赤崁樓一帶被稱為府城。黃婉玲外祖父家的舊宅就在赤崁樓邊上,只可惜在1945年臺灣光復前三個月被拆掉了,舊址變成了停車場。「老一輩府城人簡直就把飲食當藝術看,除了色、香、味、形樣樣講究外,一些基本該有的禮數、禮儀一樣不能馬虎,我想這正是府城貴族傳承下來的一種風雅的生活態度。」比如香腸一定要切片,整條上桌是十分粗俗的;飯菜堆滿一整碗會被視為「乞食飯」;孩子們上學帶的便當,要乾爽、整齊、講究擺盤配色,會出汁的菜是不能放進便當的。
黃婉玲的烹飪課
黃婉玲說自己本來不懂什麼是臺菜,家族歷史啟示了她,臺菜的精髓乃是「移民精神」,「我們有漢族血統,我先生有滿人血統,是鑲黃旗,又有南洋血統,他的奶奶是南洋人。我們家還有平鋪血統(臺灣最早的原著居民)、荷蘭血統、日本血統。到我兒子身上就是大匯合。臺灣就是這樣,充滿了衝突。但是最後它一定有辦法融合。臺菜也是這樣的。各地的菜系在這片土地迅速蔓延且發展,時而獨立,時而融合,這也是臺菜獨有的寬廣精神。」為此,她還專門寫了一本《府城世家尋味之旅》,因為「這裡是故事的發源地、成長地,現在卻什麼都不見了。臺灣的年輕人應該了解我們曾有過的故事,無根的臺灣人只能跟著別人瞎起鬨。」
當我們提出推薦餐館的請求時,黃婉玲是拒絕的:「這是我至今不曾做過的部分,因為我個人認為,如果我無法保證對方明天依然保持好品質,這樣的情形下我就不做推薦。請理解我這一點堅持。」幸而,她又主動提出,可以帶我們去品嘗府城人從小吃到大的古早味小吃,於是我們也得以到那些隱匿在民巷小街的老店裡一探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在地味道。
黃婉玲說,想嘗到古早味糕餅,就去臺南的百年老菜場「東菜場」,找一家「萬香餅鋪」。她有些興奮地描述,那裡的紅龜糕、發糕、肉包式壽桃都還保留著傳統手工做法,老闆已經是第四代傳人,拿手的雞隻餅和龜仔餅,更是她在別處再也找不到的味道了。只是到了店門口,我們卻被意外地告知,店主不久前剛因中風去世了。黃婉玲大吃一驚,「這位師傅才50多歲,正當壯年,向來身體健康。他答應過我,明年要來烹飪教室幫我教雞隻餅的做法,還說退休後要跟我學做臺菜。怎麼會?」她摟著哭紅了眼的老闆娘,輕聲安慰,心裡卻不住嘆息:「凋零!又凋零了!」轉回頭,她在Facebook上義務地為師傅剛退伍回家的小兒子、年輕的第五代吆喝,希望他能更有動力將家傳手藝延續下去。
黃婉玲和萬香餅鋪的老闆娘
萬香餅鋪的攤檔上,圓形的紅色糯米糕就是紅龜糕,用紅豆沙或綠豆沙拌炒嫩薑末為餡,軟糯香甜,早年沒有塑膠袋包裝,店家會墊上一層香蕉葉,想來更添風味;外形酷似瑪芬蛋糕的是發糕,潔白的米糕上層爆裂如花朵盛放,「花」開得越大,寓意來年越發達,因此家家過年必備。然而,雞隻餅和龜仔餅卻暫時只能聽黃婉玲的口頭描述了:龜仔餅是一款香酥的古早味餅乾;雞隻餅用鳳梨膏做餡,但風味與鳳梨酥截然不同,表皮帶著獨特的咬勁和樸實的麵粉香。因為喜歡鳳梨酥,我對雞隻餅也充滿了嚮往之情,帶著一絲悵惋離開,不知道下次來臺灣,年輕的繼承人是否已經能夠重現父親的手藝了呢?
一攤兩招牌是怎麼回事?黃婉玲告訴我,原來這竟是一家母女檔。
阿粉姨是母親,雖然年近八旬,卻一絲不苟地梳著日式髮髻,頭髮染得漆黑,吹得極漂亮,臉上也帶著精心修飾的白粉妝面。東菜場做為百年老菜場,仍然保留著日據時代的諸多風貌,阿粉姨就是一面活招牌,在她年輕的時代,女人如果不認真梳妝打扮就出門,是極為無禮的一種行為。
阿粉姨
招牌紅茶牛奶,是道地的古早味,牛奶不是用鮮奶,而是用老牌的紅牛奶粉加上埔裡的阿薩姆紅茶茶葉。用奶粉調配奶茶源於時代背景,新式紅茶店早已用鮮奶取代奶粉,但是被固執的阿粉姨保留下來的一杯古早味,現如今卻成了一種難得的趣味。當然,除了紅茶牛奶,也不妨來一杯酸甜潤喉的洛神花茶,又或者菊花茶。紅茶,菊花茶,洛神花茶,冬瓜茶,這是臺灣的四大古早味飲料。
美鳳是女兒,卻遠不如母親那樣引人注目,只是個樸實的中年婦人。油飯在臺南人的生活中有著報喜訊及對神明祈求希望的雙重含義,所以結婚,懷孕,孩子出生滿月,甚至做十六歲成年禮,都有用油飯來供祭神明,以及送油飯給親友分食的習俗。所以對臺南人而言,油飯的滋味就是一種幸福的味道。
好吃的油飯一定要挑選臺灣本地產糯米,而且放置一年左右的米更好過新米。油飯的風味則來自於紅蔥頭,一定要將紅蔥頭爆香,然後逐一加入蝦米、香菇、魷魚、肉絲爆香,只用一點醬油和調味,然後用小火慢熬成肉臊汁,拌入剛蒸熟熱騰騰的糯米。拌的過程還需分兩步,先倒出湯汁將糯米攪拌得色澤油亮、粒粒分明,然後才加入肉臊翻拌均勻。
臺灣的四大古早味飲料,在阿粉姨那裡能喝到紅茶,菊花茶,洛神花茶,至於冬瓜茶,黃婉玲向我們推薦的是這家兩角銀冬瓜茶。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名很有趣,據說最早叫「進來涼」,後來臺灣幣制改革,每一杯冬瓜茶的價格正好兩角錢,於是改名為「兩角銀」。這是如今府城為數不多的依然販賣傳統冬瓜茶、冬瓜糖以及冬瓜周邊製品的老店。
冬瓜茶有多款可選,古早味冬瓜茶甜度和口味都比較重,並不易接受;黃婉玲替我們選了半糖的檸檬冬瓜茶,清甜之餘多份微妙的酸香,她教我們,老府城人喝茶飲,最喜歡的就是混著喝,如同調配雞尾酒一般,調配茶飲也是一種講究的做派。
見我一直打量那塊寫有75年老店的招牌,黃婉玲的兒子林子翔便笑著跟我解釋:「我從小就看到那塊招牌了,算一下,這間店應該要有八九十年了。」不僅僅是他,連黃婉玲也是從小吃到大,因為這家店就在赤崁樓附近,「當年這家店在臺南賣的可是高檔的米糕,只因為多了一塊香菇,相對的價格也比別人貴,現在它的價格很平民化,雖然少了香菇,但口味並沒有走調。」
米糕與油飯有相似之處,常常被混為一談,黃婉玲解釋說,臺菜中一道經典的紅蟳米糕,實際上是將紅蟳鋪在油飯上蒸煮而成,本是阿舍家裡給小孩子進補用的菜餚,但「若稱它為紅蟳油飯,感覺就好像價值少了一點點。」
蔡家米糕,一鍋好肉臊是美味的保障
「真的不一樣」的米糕,主角也是糯米配肉臊,但並不事先攪拌均勻,而是等客人入座,先盛出一小碗蒸熟的糯米,現淋上肉臊汁,還要加點魚鬆、花生、醃黃瓜片、香菜。米糕香潤,魚鬆、花生豐富了口感,搭配去油解膩的醃黃瓜片更是恰到好處。米糕份量不大,只小小一碗,我和攝影師不約而同連吃兩碗才覺滿足,黃婉玲在一旁笑咪了眼:「小吃,小吃,就是要少少地吃。」她說,那些大碗大份量的店,一看就知道是專門應付不懂臺南「小吃」規矩的外地人。
當然,蔡記米糕不僅僅只賣米糕,不妨再搭配一碗招牌的四神湯,主要材料是蓮子、芡實、薏仁、當歸,再加上豬腸或者豬肚熬煮而成。四味主料在中藥中稱為「四臣子」,閩南語發音就變為「四神」了,都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臺南人注重養生,所以街頭巷尾常常能見到賣四神湯的招牌。
福泰飯桌與蔡家米糕同在一條路上,相距不遠,這裡本來就是臺南小吃雲集之地。店鋪招牌上只有「福泰」二字,黃婉玲解釋,原來這家第一代本是個總鋪師,有紅白喜事相邀時,便出門替人「辦桌」,平時在市場上開一家固定攤檔,便是所謂「飯桌」。
福泰飯桌的風格,很像是一種古早味的自助餐
飯桌可以視為是一種古早味的自助餐,店內牆上雖然掛著一張大大的價目表,但只做為參考之用,大部分的菜色都不在上面,店家每日煮出滿臺菜餚,客人來了現場挑選,賣完就不再做。招牌的肉臊飯是一定要點的,肉臊裡都是肥肉丁,卻香而不膩;配一碗綜合丸湯,有蝦丸、魚丸和肉丸三種。這兩樣都是每日供應,也不怕吃不到。然後再依著當日菜色,點幾樣中意的小菜,滷小腸、白菜滷都很受歡迎,魚餚也值得一試。
臺南人所說的肉臊飯,就是滷肉飯。「肉臊」在本地的飲食中佔了重要地位,油飯、米糕、肉臊飯、肉臊面……處處可見其蹤影,但風味各有不同,黃婉玲說,從肉的切法到製作方式皆有區別,至少有二十種做法,「不同配方所製作的肉臊往往是為了配合不同的點心,所以不同的菜色或糕、粿,若搞錯了肉臊的配方,製作出的點心保證走味。」比如「製作臺式米粉、麵湯,要用中火爆炒含皮豬肉丁,可以炒出夠多的豬油,但不可炒得過度,必須讓豬肉丁還含有一半的油;如果是要做米糕、肉臊飯,則必須將帶皮豬肉丁爆炒至幾乎不含油,如此吃起來才不會有油膩的感覺;而碗粿要好吃,其秘訣也是在炒好的肉臊要與米漿拌勻,這肉臊又有兩、三種做法。至於肉粽米粒要吃起來更香,根本無需借重醬油膏提味,那鍋肉臊汁就扮演靈魂角色。」
肉臊好不好,第一直觀的判斷是看顏色、質地,好的肉臊醬色紅亮發黑,手工剁成的肉丁油潤分明;反之,色澤淺、沒油脂、湯汁過多爛爛糊糊的肉臊,按黃婉玲的話講「都是淋巴!」原來用的是豬脖頸肉,此處淋巴腺較多,被稱為糟頭肉。
福泰飯桌
最好吃的一種肉臊稱為「豎臊」,「那是因為要把一甕一甕的肉臊擱在陰涼處,就好像肉臊被罰站在牆角般,又必須隔三到六個月才能食用,所以被稱為豎臊。」教會黃婉玲做豎臊的大姐對她千叮嚀萬囑咐:「豎臊不能拿來賣。」因為做法太費功夫。「製作豎臊的步驟不難,只是必須中規中矩,偷懶馬虎不得。首先把切好的肉仁下鍋用中火爆出油,期間必須不斷用鏟子翻攪,逼出每塊肉仁的油,並不斷將逼出的油倒入旁邊備用的鍋子盛裝。五斤的肉仁要炒到完全逼不出油為止,又要顧到不可炒焦了,花了我一個半小時,之後將肉仁倒出來,再另起鍋爆蒜頭。蒜頭呈金黃色香味四溢時,再將肉仁放入,加點醬油和冰糖,繼續再炒勻,感覺到每塊肉仁都吸足了醬油和冰糖時才起鍋。你可別以為這樣就完成,得等肉仁全涼之後,盛放在甕裡,因我家沒有甕只好用鍋子代替,蓋上鍋蓋後放入冰箱,三個月沒長黴才算成功。」
這家店已經傳至第三代,店主只會講臺語,所以很少出現在各類遊客指南上,是在地人才會懂得去吃的老店。當歸鴨湯自然是一絕,黃婉玲指點我觀察,盛湯之時,老闆會往碗裡淋一點米酒,這樣湯頭的滋味在帶有藥材的香氣之外,更加回甘。湯頭顏色濃鬱,喝起來卻也還清爽;鴨肉大塊,軟嫩多汁,極為實惠。
「松竹當歸鴨」店裡的肉臊粉、當歸鴨湯和米血糕
招牌上的肉臊面,也可以請老闆換成肉臊粉,配一粒滷蛋,就知道是懂行的人。再試一試醬紫色的米血糕,鴨血製成的米血糕不多見,吃起來比豬血糕要細膩,而且這家店還保留著古老的做法,煠煮的時候外面要用粽葉包裹,這樣粽葉的清香便會沁入糕中。吃的時候切成薄片,上面撒一小撮細薑絲,蘸醬料食用。
(攝影:蔡小川)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長按二維碼 即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