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則關於「中國人不適合留學德國」的無稽之談。大意是由於中國人擁有「特殊」的腦部結構,學習德語將導致中國人的大腦、小腦不規則抽動加劇,易發所謂的「三四格精神混亂綜合症」。這種綜合症是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德國常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情緒抑鬱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說該網友非常有才,還煞有介事地杜撰出《留學德國與精神分裂症的關聯以及後果分析》的「論文」,認為學習德語、備考TestDaF,雖然對人體總體無礙,但嚴重影響大腦灰質層,特別是主管精神分裂的腦部區域。
根據這項荒誕研究,學德語的人每進行一次三格還是四格的思考,將刺激大腦內部神經遞質乙醯膽鹼多分泌0.1mg。而當乙醯膽鹼分泌過量時,人容易出現精神亢奮或萎靡、精神錯亂或者分裂的症狀。
對於此類不經之談,人們通常一笑置之。不難想像,此仁兄肯定是深受學習德語的折磨,且在德國留學期間學業不順,故發此牢騷,以舒緩內心焦慮和壓力。
但是自嘲自貶的背後也透露出客觀現實的無奈:德語的確難學,德國留學的確要自討苦吃。有一句話說的是:專業選得好,年年像高考。這是某些名校理工專業留學生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些嚴酷學校、變態專業的留學生們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選課是個技術活
個人認為,進入德國大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辦手續、熟悉環境、結交新朋友,而是研究如何選課!這決定今後幾年的生活狀態以及能否合理利用時間、通過考試乃至順利畢業。當然,一些大致的攻略在入學前就必須進行,做好心理準備。
德國大學採用學分制體系,沒有班級之說,沒有固定的課表,學校也不要求每個人每學期必須要上多少課程。在學校官網中可以查到自己專業每個學期的課程規劃,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置課程,列出必修和選修的學分組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據很多人的經驗,剛入學的時候可以酌情多選一些課,得到這些課程的課件、資料、練習及答案。這些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掌握了它們就等於你比別人贏得了很多提前學習的時間。
了解專業的考試規則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德國,所有的考試都要提前報名。新生第一年,如果選課多,可以先報考有把握的三四門,剩下的後續學期再考。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不浪費珍貴的考試機會,提高通過率。
另外,要搞清楚畢業的規定。在德國大學,修夠學分並不是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先決條件,有的可以提前進行。在剛入學的時候就應該弄明白畢業論文的條件並及早規劃,才能事半功倍。
每天都要和德語死磕
除了極少數讀英語授課專業的學生,絕大部分留學生都用德語學習。不是什麼課程,精通德語都是必須。即便來德國前德福考了18分或者歌德通過了C1,也不能代表德語就很厲害了。相反,聽不懂課、跟不上討論、不理解專業內容、不敢口頭演說的情形比比皆是。
在課堂上,教授講解的內容相對較少(尤其是大課),很多公式和原理一筆帶過,並沒有過多展開。學生們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消化課件、整理筆記、閱讀書目、查找資料,直到大腦海馬體罷工,倒頭就睡。更為糟糕的是,有人的德語水平艱難地提高了,英語卻落下了,還經常出現英德混淆的情況。
預習,預習,還是預習!根據學長們的經驗,在德國大學做個好學生的核心點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預習能夠提高上課效率,讓聽懂的概率直線上升,同時也分擔了課後補缺的工作量。
在這種情況下,留學之前設想的旅遊、聚會、購物、娛樂活動只是偶爾的點綴。努力學習的時間長了,如果哪一天沒去圖書館用功,反而有深重的罪惡感,逼迫自己轉入慣性辛苦模式。
所有內容都是重點
曾有在德國讀過高中、通過ABITUR考試進入大學的同學坦言,他們與國內過來讀本讀研的學生相比,並沒有太多的優勢(除了語言基礎),因為大學學習內容的難度和量級是高中的十數倍。
因為絕大部分德國教授沒有劃重點的習慣。你的課程可能整本書都是重點,只要教授規定過的內容都有可能出現在考卷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複習,包括看課件、做習題、刷往年考卷等等。
如果某次試卷厚達幾十頁,拼了命也只能完成一半題量;如果開卷考試帶足了十八般武器卻還是抓耳撓腮,這種情況就是巨大的警示: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教授太嚴格,自己尚未得法!
光靠死記硬背肯定是不行的。整理思維導圖、建立知識體系是一個好辦法,有利於提綱挈領,抓住關鍵知識點。
另外,必須要「臉皮厚」,善於和別人交流溝通。多向前輩們了解情況,多和教授約談求教;與其一個人戰鬥,不如加入學習小組。和同學一起學不僅有趣,而且能掌握更好,因為互相的解釋和說明可以讓你梳理知識、加深理解(詳見費曼學習法),並且還能鍛鍊規劃、分配、協作等綜合能力。
每次考試都膽戰心驚
德國大學大部分專業錄取之時並不十分看重學生的成績,只要合格就可以,所以導致生源參差不齊。本科的前三學期,考試的重點就是淘汰,每一次考試都是刷人大挑戰。
與我們通常所知的60%合格線相比,有些難度大的課程可能30分、40分、50分就可以通過考試,這取決於教授的規定。但即便30分及格,也沒有絲毫值得高興的理由。因為考試通過率依然很低。大多數考試通過率在30-40%,50%及格屬於「仁慈」的水平。
大多數課程考試,每個人只有3次機會(有的規定是2次),如果通不過只能轉專業或者退學。因此,學生們猶如戴上了緊箍咒,必須打起精氣神。
學生的分化很明顯,除了那些不及格的,通過考試的人群大多呈現啞鈴型的兩個極端:優秀生和剛過線的「準學渣」各一堆。與考高分的理想追求相比,本科期間沒掛過科的人都可稱為學霸,能按期畢業的人都被奉為成功人士。
國外大學相對自由的學習生活狀態,確實會讓很多人放鬆警惕,變得懈怠。但在德國,出現這種現象的中國留學生很少。因為嚴酷的現實擺在那兒,延遲畢業所帶來的經濟困擾、年齡焦慮、心態失衡是不菲的。在這些壓力驅動下,中國留學生都顯得格外勤奮刻苦。
曾有人戲言,一個人一旦到德國留學,幾年都不會有時間發閒適的朋友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的大腦越用越聰明,可能會有極端個例出現所謂精神分裂或抑鬱的症狀,但那並非德國留學的「專利」,在任何學習群體中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在努力的基礎上,做好自我規劃、善用學習方法、合理自我調節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