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勤務部成立了汽車修配廠和東北軍區後勤部的第二汽車修理廠。兩廠從事搶修從朝鮮戰場被炸壞汽車的任務,當時在沒有廠房、設備,露天作業,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夜以繼日搶修好汽車,及時送往前線。
1954年12月,志願軍後勤部汽車修配廠與東北後勤部第二汽車修理廠合併,於1955年4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安東汽車修配廠」。廠址設在三道溝偽滿時期的「安東機械廠」的舊址,就是今日黃海汽車廠的前身。
1958年12月,志願軍後勤部將工廠移交給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六局,名稱為「安東汽車配件廠」。為此,工廠設宴招待全廠職工及家屬。當時的主要產品是汽車缸套、活塞、汽門等各種汽車配件,年產60餘萬件。
1964年3月,工廠隸屬於中國汽車公司長春分公司。當時主要承擔著軍工改裝汽車的任務。在此期間經國家計委批准,將原坐落在四道溝的「安東鋁廠」的舊址劃歸工廠進行改造,即現在黃海汽車廠的北廠。1965年改建後,使工廠的生產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為工廠發展奠定了基礎。1965年8月中國汽車公司決定將工廠改名為「丹東汽車改裝廠」。1969年10月工廠隸屬於丹東市冶金機械工業局領導和管理。
隨著汽車製造的逐步發展為工廠的主導產品,1983年9月經丹東市計委批准,改名為「丹東汽車製造廠」。
自1958年開始工廠試製成功了第一臺「建設牌」載重汽車和1960年試製成功的載重1.5噸農用汽車。從「建設牌」到農用汽車的嘗試,為工廠以後的汽車製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1年試製成功AD400Y型飛機加油車、AD400Y型艦艇工程車、AD400G型工兵修理車;
1962年試製成功了AD442F型飛機修理車、AD831型發電拖車、AD832型電焊拖車;
1963年試製成功了AD400Q型汽車修理車;
1964年試製成功了7203型對接運輸車;
1965年工廠研製成功的828越野汽車,當時在國內還是空白,少數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剛剛研製,工廠的樣車與長春科研所研製的進行比較,結果奪魁。得到了一機部和長春汽車分公司的好評。
安東汽車制配廠裝配的自卸車即將外運。
圖為當年《安東日報》介紹安東汽修廠製造「建設」牌汽車的經過。
汽車配件廠試製的小轎車和客車。
1963年2月22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制配廠二車間插銑刨組工人張宗久(左)和苗華利,共同研究、改進專用刀具,由原班產一個,提高到班產四個,創造了高產紀錄。
1963年6月21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配件廠三車間噴砂組長、共產黨員杜有庭,改進噴砂工藝,全年可為國家節約一萬多元,還節約了勞動力。
1963年5月16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配件廠生產的翻鬥車,已成批外運,支援農業生產。
1964年7月10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制配廠二車間的汽車大架子鑽孔,過去四個人用搬鑽加工,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質量和效率都不高。老工人王佔民(右一)和市勞動模範孫家有共同研究改制成功一臺萬能鑽床,減輕了體力勞動,現在一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十五倍以上,質量完全達到標準。
1964年3月8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配件廠二車間「三八」鉗工組組長秦淑蓮,團結全組女工,奮發圖強,一九六三年,全組超額完成了任務,她也被評為全廠的「五好」工人。
1964年4月12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制配廠的工人,大學解放軍以後,生產熱情更高,工人們做到露天工作和室內工作一個樣。
1964年4月10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配件廠一車間大爐組組長姜文福(右)從部隊轉業後,把解放軍好的傳統帶到工廠來,並加以發揚光大。他們在上料前,把所有的廢鐵消除了水、鏽、油、灰、砂,嚴格區分鋼鐵型號,提高了鐵水質量。這是他和工人在區分鋼鐵型號。
1964年9月17日《安東日報》報載:安東汽車制配廠二車間工段長王佔民(左),過去只有四年文化水平,由於他積極刻苦地參加學習,現在已經讀到中專班二年級了。由於他技術理論水平的提高,現在已經學會計算機件加工圖紙。最近被工人選為技術訓練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