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稻漁工程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水質檢測。譚潭 攝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偉 通訊員 譚潭報導「洪老師,告訴您一個好消息!這個稻蟹共作項目,幫我們賺大錢啦!」見到來田間指導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洪一江教授,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千裡高興地向他報告稻田養蟹基地去年的收入。
「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說明我們產業扶貧、振興鄉村的目標達到了啊!」聽完介紹,洪一江也樂呵呵地回應道。
洪一江是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的首席專家。2016年5月,由首批國家卓越農林計劃水產養殖專業師生為主體的稻漁工程團隊成立。四年來,團隊攻關核心技術,通過「政府+項目團隊(公司)+合作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促進研究成果轉化,打通了從高校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再到市場的學研產用渠道。
2020年4月28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共同授予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是江西省歷史上首個獲此殊榮的集體。
攻關核心技術
「以前,有農戶自發在水稻田裡養魚,種養面積不大,效益也不高。但我們覺得這種模式很好,生態、優質,符合人們對現代農業的新期待,可以試試看。」洪一江說,剛開始嘗試這個項目時想法很簡單,但真正著手研究,難題接踵而至。
在水稻田裡養魚,魚的個頭不能太大,種類也不能太多,一般大家都認為鯉魚、鯽魚、黃丫頭這幾種魚比較適合在水稻田裡生長,但是這些魚的附加值都不高,經濟效益也不明顯。經過多次研究、試驗,稻漁工程團隊自主選育了13個水產養殖新品種,成功獲得5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集成、創新、示範和推廣了國內領先的「稻蝦」「稻蟹」「稻鱉」「稻蛙」「稻魚」和「稻鰍」 6類12種稻田養殖模式,實現畝產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讓水稻與水產、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構建了稻漁生態循環系統。
「實施稻漁工程,必須解決好綠色生態的問題。水稻不能打農藥、不能亂用化肥,否則水產就會被毒死。」洪一江說。
該團隊與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專家合作,分析水稻病蟲害的主要種類,摸索出一套生物防治蟲害的好辦法,實現了畝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一半以上。
「稻鱉共作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水裡的鱉都變精明了,它們會用頭把水稻上的蟲子撞下來吃掉,大自然真是特別神奇。」團隊成員吳政流說。
科技創新,永不止步。最近,稻漁工程團隊又依託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採取了稻——魚——蚌混合養殖模式,實現了「一水兩治,一蚌兩用」,目前該成果在江西省撫州市、上饒市等地已應用超過2萬畝,2019年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助力鄉村振興
「稻漁模式真是好哇!去年,我家水稻還沒收割就被人預訂了,大米賣到近20元每公斤,小龍蝦也被搶購一空,賣到40元每公斤。」因稻漁工程脫貧致富的井岡山農民老劉高興地說。
2018年,稻漁工程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井岡山綠色生態立體養殖綜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主要目標是將稻漁工程技術應用於井岡山革命老區。團隊的師生們挽起褲腿,與老鄉們一起插秧、一起養殖,推廣稻漁互促的養殖方式。目前,該項目已帶動井岡山市和永新縣農戶10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餘人脫貧致富。
「從做這個項目第一天起,我們就把扶貧的使命扛在肩頭。」看到項目為貧困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團隊的師生們特別有成就感。
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技。通過多年努力,團隊因地制宜實踐探索出4種扶貧模式,即產業升級式造血扶貧、育種聯合保障式扶貧、聯合生產帶動式扶貧和土地流轉聘農為工式扶貧。團隊通過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提高效益,讓企業更有能力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團隊的幫助下,江西省一些做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企業迅速做大做強。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兩年時間內,畝產值從2100元增長到8600元,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扶貧人數從52人增長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江西神農氏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全國首個稻漁綜合種養院士工作站,並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江西添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為「江西省南豐縣龜甲特色小鎮」核心示範區,成為中國甲魚種苗的最大生產企業。
目前,團隊直接提供技術服務的稻田有10萬多畝,通過江西省水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組輻射服務的稻田超過30萬畝。稻漁工程模式遍布江西革命老區20多個縣(區),幫助30餘家省內龍頭企業提升經濟效益3至5倍,合作企業年產值超10億元。
在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的貧困戶高祥鳳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將自家的2畝田租給凱瑞公司,每年租金有1200元,加上我自己在凱瑞公司工作,每個月有2000塊左右的工資,比自己種田強多了。」
迸發創新創業活力
「讓千千萬萬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充分釋放!」這是稻漁工程團隊的重要理念。為了讓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鍛鍊自我,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團隊的師生們在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生產一線組建了「新青年講習所」。
「這裡的土壤、氣候、水質怎麼樣?」「那裡最適宜種養什麼產品?」「生態養殖技術方案確定了沒有?」作為「新青年講習所」的技術傳播者,團隊的同學們跟隨江西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江西科技特派團的專家們在廣闊的農業生產一線積極開展技術服務。
三年來,團隊主辦「鄱陽湖系列產業技術論壇」3次,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達50多次,每年服務基層時間達180餘天,切實幫助當地農民掌握稻漁綜合種養技術。
參與培訓的撫州市農民陳俊說:「稻漁工程團隊的師生們把『養什麼、怎麼養,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他們的精心指導讓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我對稻蛙共生模式更有信心了,有難題就找他們,他們一定能幫我解決好。」
稻漁工程團隊的青年大學生還孵化出「富甲天下」「菌益農」等創新創業團隊,這些創新創業團隊與30餘家農業龍頭企業籤訂共建基地協議,大力推進產教融合。依託企業資源平臺,團隊的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實習實訓、科研訓練、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等,幫助企業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我們青年大學生就應該要下到基層、走入鄉村,給我們革命老區的農民謀福祉,將論文寫在萬畝稻田上。」在南昌大學「青春告白祖國」分享會上,團隊成員吳政流向大家講述稻漁工程團隊的故事。
廣闊的田野是最好的授業課堂,也是最廣的成才舞臺。走進田間地頭的大學生們絕不僅僅是跟著專家把技術傳授給農民,他們更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磨練了艱苦奮鬥、勤勞樸實的品格。
「我們明顯感覺到,稻漁工程團隊的學生們從稻田返校後身上都多了一股腳踏實地的實幹勁兒!相比於在實驗室裡搞科研,我認為團隊的項目實踐育人效果更顯著。」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張宇說。
正是憑著這股實幹勁兒,團隊的同學們參與研發專利20餘項,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銀獎和公益影響力單項獎。此外,還獲得包括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寶鋼教育優秀學生特等獎在內的各類獎勵20餘項。令團隊老師最為驕傲的是,近三年來,團隊主力軍——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就業率一直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