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論文寫在萬畝稻田上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圖為稻漁工程團隊成員正在進行水質檢測。譚潭 攝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偉 通訊員 譚潭報導「洪老師,告訴您一個好消息!這個稻蟹共作項目,幫我們賺大錢啦!」見到來田間指導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洪一江教授,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千裡高興地向他報告稻田養蟹基地去年的收入。

「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說明我們產業扶貧、振興鄉村的目標達到了啊!」聽完介紹,洪一江也樂呵呵地回應道。

洪一江是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的首席專家。2016年5月,由首批國家卓越農林計劃水產養殖專業師生為主體的稻漁工程團隊成立。四年來,團隊攻關核心技術,通過「政府+項目團隊(公司)+合作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模式,促進研究成果轉化,打通了從高校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再到市場的學研產用渠道。

2020年4月28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共同授予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這是江西省歷史上首個獲此殊榮的集體。

攻關核心技術

「以前,有農戶自發在水稻田裡養魚,種養面積不大,效益也不高。但我們覺得這種模式很好,生態、優質,符合人們對現代農業的新期待,可以試試看。」洪一江說,剛開始嘗試這個項目時想法很簡單,但真正著手研究,難題接踵而至。

在水稻田裡養魚,魚的個頭不能太大,種類也不能太多,一般大家都認為鯉魚、鯽魚、黃丫頭這幾種魚比較適合在水稻田裡生長,但是這些魚的附加值都不高,經濟效益也不明顯。經過多次研究、試驗,稻漁工程團隊自主選育了13個水產養殖新品種,成功獲得5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集成、創新、示範和推廣了國內領先的「稻蝦」「稻蟹」「稻鱉」「稻蛙」「稻魚」和「稻鰍」 6類12種稻田養殖模式,實現畝產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讓水稻與水產、農機與農藝有機結合,構建了稻漁生態循環系統。

「實施稻漁工程,必須解決好綠色生態的問題。水稻不能打農藥、不能亂用化肥,否則水產就會被毒死。」洪一江說。

該團隊與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專家合作,分析水稻病蟲害的主要種類,摸索出一套生物防治蟲害的好辦法,實現了畝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一半以上。

「稻鱉共作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水裡的鱉都變精明了,它們會用頭把水稻上的蟲子撞下來吃掉,大自然真是特別神奇。」團隊成員吳政流說。

科技創新,永不止步。最近,稻漁工程團隊又依託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採取了稻——魚——蚌混合養殖模式,實現了「一水兩治,一蚌兩用」,目前該成果在江西省撫州市、上饒市等地已應用超過2萬畝,2019年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助力鄉村振興

「稻漁模式真是好哇!去年,我家水稻還沒收割就被人預訂了,大米賣到近20元每公斤,小龍蝦也被搶購一空,賣到40元每公斤。」因稻漁工程脫貧致富的井岡山農民老劉高興地說。

2018年,稻漁工程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專項「井岡山綠色生態立體養殖綜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主要目標是將稻漁工程技術應用於井岡山革命老區。團隊的師生們挽起褲腿,與老鄉們一起插秧、一起養殖,推廣稻漁互促的養殖方式。目前,該項目已帶動井岡山市和永新縣農戶10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餘人脫貧致富。

「從做這個項目第一天起,我們就把扶貧的使命扛在肩頭。」看到項目為貧困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團隊的師生們特別有成就感。

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技。通過多年努力,團隊因地制宜實踐探索出4種扶貧模式,即產業升級式造血扶貧、育種聯合保障式扶貧、聯合生產帶動式扶貧和土地流轉聘農為工式扶貧。團隊通過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提高效益,讓企業更有能力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團隊的幫助下,江西省一些做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企業迅速做大做強。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兩年時間內,畝產值從2100元增長到8600元,成功申報首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扶貧人數從52人增長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江西神農氏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全國首個稻漁綜合種養院士工作站,並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江西添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為「江西省南豐縣龜甲特色小鎮」核心示範區,成為中國甲魚種苗的最大生產企業。

目前,團隊直接提供技術服務的稻田有10萬多畝,通過江西省水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組輻射服務的稻田超過30萬畝。稻漁工程模式遍布江西革命老區20多個縣(區),幫助30餘家省內龍頭企業提升經濟效益3至5倍,合作企業年產值超10億元。

在九江凱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的貧困戶高祥鳳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將自家的2畝田租給凱瑞公司,每年租金有1200元,加上我自己在凱瑞公司工作,每個月有2000塊左右的工資,比自己種田強多了。」

迸發創新創業活力

「讓千千萬萬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充分釋放!」這是稻漁工程團隊的重要理念。為了讓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在實踐中鍛鍊自我,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團隊的師生們在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生產一線組建了「新青年講習所」。

「這裡的土壤、氣候、水質怎麼樣?」「那裡最適宜種養什麼產品?」「生態養殖技術方案確定了沒有?」作為「新青年講習所」的技術傳播者,團隊的同學們跟隨江西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江西科技特派團的專家們在廣闊的農業生產一線積極開展技術服務。

三年來,團隊主辦「鄱陽湖系列產業技術論壇」3次,在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達50多次,每年服務基層時間達180餘天,切實幫助當地農民掌握稻漁綜合種養技術。

參與培訓的撫州市農民陳俊說:「稻漁工程團隊的師生們把『養什麼、怎麼養,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他們的精心指導讓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我對稻蛙共生模式更有信心了,有難題就找他們,他們一定能幫我解決好。」

稻漁工程團隊的青年大學生還孵化出「富甲天下」「菌益農」等創新創業團隊,這些創新創業團隊與30餘家農業龍頭企業籤訂共建基地協議,大力推進產教融合。依託企業資源平臺,團隊的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實習實訓、科研訓練、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等,幫助企業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我們青年大學生就應該要下到基層、走入鄉村,給我們革命老區的農民謀福祉,將論文寫在萬畝稻田上。」在南昌大學「青春告白祖國」分享會上,團隊成員吳政流向大家講述稻漁工程團隊的故事。

廣闊的田野是最好的授業課堂,也是最廣的成才舞臺。走進田間地頭的大學生們絕不僅僅是跟著專家把技術傳授給農民,他們更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磨練了艱苦奮鬥、勤勞樸實的品格。

「我們明顯感覺到,稻漁工程團隊的學生們從稻田返校後身上都多了一股腳踏實地的實幹勁兒!相比於在實驗室裡搞科研,我認為團隊的項目實踐育人效果更顯著。」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輔導員張宇說。

正是憑著這股實幹勁兒,團隊的同學們參與研發專利20餘項,在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銀獎和公益影響力單項獎。此外,還獲得包括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寶鋼教育優秀學生特等獎在內的各類獎勵20餘項。令團隊老師最為驕傲的是,近三年來,團隊主力軍——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就業率一直是100%。

相關焦點

  • 【禮讚·徐一戎先生】論文寫滿稻田
    徐老對這一技術進行了完善,在兩個農場試驗推廣,確定效果明顯後,便開始在黑龍江北大荒所有種植水稻的農場推廣,徐老在水稻田裡走的路,蹲在地頭寫的記錄,燈下伏在桌上寫的研究材料,是前10年研究直播水稻栽培技術時的3.5倍。水稻產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1994年北大荒全墾區192萬畝水稻面積,平均畝產376公斤,比1993年面積162萬畝平均畝產334.5公斤,增產12.4%。
  • 我市2萬畝稻田蟹豐收啦
    與此同時,三四名和徵海洋同村的村民也騎著三輪車來到了稻田邊上。原來,他們要在這裡捕撈稻田蟹。 幾人輕手輕腳地從田埂邊上滑到稻田邊上的溝槽中,徵海洋首當其衝,將手伸進水中摸索,不一會兒,一個長條捕蟹籠就被他從水底拎了出來。裡面密密麻麻的稻田蟹正在歡快地爬來爬去,還時不時朝著這群捕蟹人毫不客氣地吐泡泡。沒有絲毫猶豫,幾人齊心協力將籠中的螃蟹倒進事先準備好的袋子裡,並將其拖上了岸。
  • 放眼萬畝稻田 心曠神怡
    【設施環境】生態園面積還是挺大的,這個季節萬畝稻田已經金黃,放眼望去心曠神怡,如果天熱來還可以看到萬畝荷塘,還可以釣螃蟹。景區並不收費,其他電瓶車、遊船是需要收費的,主路一側有長徵大渡河、遵義會議等的微縮景觀,還是挺好玩的。【停車提示】景區門前的土路可以停車。【感慨小結】話說這種人造景觀,對於團隊搞團建是不錯的,既可以重走長徵路感受當年的艱辛,又可以增進團隊的協作能力。
  • 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通過「內蒙古農作物病蟲草害信息化統籌防治技術研究應用」,王麗君帶領團隊3年累計推廣玉米、大豆信息化防控技術478萬畝。她主持開展新型有機肥—沼肥對蔬菜、黑木耳以及玉米、水稻浸種後的農藝性狀、產量、營養品質影響研究,為綠色蔬菜、糧食生產篩選優質肥料和優化施肥組合提供了科學依據。
  • 福建長汀萬畝稻田溼地發現彩䴉
    光明生物圈【福建長汀萬畝稻田溼地發現彩䴉】福建省長汀縣河田塅萬畝稻田溼地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彩䴉。彩䴉屬鵜形目䴉科,體羽大部為青銅慄色,是珍稀鳥類朱䴉的近親,體型比朱䴉略小。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布彩䴉在中國絕跡,它在中國的數量比它的近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䴉還少。據介紹,彩䴉種群主要分布於歐洲南部、非洲、美洲中部。
  • 先鋒|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農學系的蒙古族姑娘王麗君回到家鄉呼倫貝爾。
  • 萬畝稻田,顆粒爆滿,包場玩耍,不亦樂乎
    萬畝稻田,顆粒爆滿,包場玩耍,不亦樂乎小小的孩兒第一次見,激動的這兒竄那兒跳,其實我也是第一次見明明是稻田,為什麼我滿腦子裡都是李健的《風吹麥浪》很震撼的大片稻田,對面的公園也很漂亮,就是沒有廁所,還有希望去拍照的大家,都愛護別糟蹋
  • 富錦萬畝水稻公園——稻田,原來可以這麼美!
    去年夏天的某個時間,靜謐而安詳,在一眾朋友的邀請下,來到黑龍江佳木斯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這裡素有「北國糧都」之美譽進入景區,一個用農田和稻田勾勒出的鄉間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儼然一個「稻夢空間」。兩側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際,身處田園浩瀚中帶來的視覺盛宴,此時,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 雄安萬畝水稻迎豐收:稻田留下巨幅「幾何圖案」,滿目金黃
    時值深秋,眼下正值雄安新區白洋澱萬畝水稻收穫的季節,金黃色的稻穀顆粒飽滿,隨著機械加人工的收割,一粒粒稻米順利入倉。打捆的稻穀秸稈被有序地堆放在稻田裡,空中俯瞰,形成一幅巨大的幾何圖案,美輪美奐。白洋澱水域遼闊,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位於白洋澱東半部水區,為湖沉積的沼澤土,由於常年種植水稻,形成水稻土。因此,盛產優質大米。
  • 雙牌:早稻秧苗開插 6.4萬畝稻田將披「綠裝」
    4月16日是種糧大戶胡彩雲開展早稻插秧的第一天。今年,胡彩雲承租了525畝稻田,計劃種植早、晚稻各480畝和中稻45畝。「今年在縣裡、鎮裡技術指導下,在集中育秧區育秧51畝,省了不少事。看,這批秧苗長勢很好,很健壯、很結實。」看著插滿的稻田,她很高興:「近期氣溫不錯,維持在20℃上下,加上又是人工拋秧方式,秧苗下田後成活率高,來勢快。預計4月26日前,能完成好早稻插秧任務。」
  • 雲海奇觀、萬畝稻田……又到麗江三川壩最美時
    金秋的三川壩,萬畝稻田,一派豐收的景象。成片的稻田,長勢喜人,成片成片的金黃,靜靜地鋪在大地上,閉上眼,都能感覺到那種豐收的喜悅。萬畝連片的稻海,翻騰金色的細浪,一望無際的稻田,把整個壩子打扮得格外美麗。
  • 太行紅河谷,萬畝稻田中飛出「東方女神」
    太行紅河谷,萬畝稻田中飛出「東方女神」邯鄲老崔圖文中國有個太行山。太行山有個紅河谷。紅河谷不僅創造了九千將士進涉縣,30萬大軍出太行,千裡挺進大別山的歷史壯舉;而且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女媧補天,摶土造人的神奇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 【航拍秋收】江蘇句容:「萬畝良田」 開鐮收割 金色稻田奏響「豐收...
    這兩天,在位於句容南部赤山湖圩區的「萬畝良田」項目裡,沉甸甸的稻穗在太陽的照射下黃得發亮,一片片稻田隨風翻起金色的波浪。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塊塊稻田就收割完成了。據水稻種植大戶謝紀兵介紹,今年他共種植了12000多畝水稻,包括5000畝的雜交水稻和7000畝的粳稻,現在雜交水稻已經完全成熟,趁著這幾天天氣好,要搶在月底前把5000畝的雜交水稻全部收割完成。「現每天大概收到300畝,趁著這個天好的話,明天還要加收割機,基本上7臺收割機。」農戶們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但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湖北宜城市南營街道大力發展稻田甲魚養殖 畝利潤過萬
    湖北宜城市南營街道大力發展稻田甲魚養殖 畝利潤過萬2013-09-11 08:1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北日報        瀏覽量: 4096 次 我要評論   「我的甲魚是在稻田裡養的,完全是純天然野生的。」
  • 劉公廟:用水協會讓4.3萬畝稻田「喝」上水
    「去年,鎮裡組織各村成立用水協會,由各村安排3至5名為人正直、熱心公益事業、有威信的老黨員當管水員,統一調度、分配全村稻田灌溉用水,保障了科學合理用水。」盧水桃說。據盧水桃介紹,村用水協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管水員將村裡每條山塘溝渠納入統一規劃管理中,村民灌溉用水提出申請,協會審批監督。
  • 稻田一片綠油油~清遠市晚稻計劃播種92萬畝!
    稻田一片綠油油~清遠市晚稻計劃播種92萬畝!鄭萬能妻子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的稻穀實現豐產,溼稻穀按每斤0.95元的價格已經全部賣出,在上半年早稻收割完後,他們馬上育秧苗和請人犁地,趁著幾場大雨搶抓時節將下半年的秧苗種下去。據悉,今年全市早稻播種面積93.17萬畝,較去年新增早稻面積5萬畝。目前,全市早稻已全部收割完畢,實現了豐收。與此同時,全市晚稻插播已進入後半段,各地還沒有完成插秧工作的地區正在加快進度。
  • 大理萬畝稻田豐收,畫面太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國慶期間,雲南大理市喜洲鎮洱海流域邊的近萬畝水稻進入收割期。在蒼山洱海之間,一片片成熟的稻田仿佛一塊塊金色的地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10月6日上午,在洱海邊的喜洲古鎮,村落周邊流轉的3100畝的稻田裡,收割機一遍又一遍的往返著,儼然一幅豐收的景象。廣闊湛藍的天空,一望無垠的金色稻田,再映襯著古樸典雅的白族建築,形成了喜洲秋天獨有的美麗風光。
  • 金色稻田機聲隆 句容萬畝良田開啟秋收大幕
    這兩天,鎮江句容郭莊鎮萬畝良田示範基地內的7000多畝雜交水稻開機收割,拉開了句容今年的秋收大幕。當地正組織機械搶晴天、抓季節,突擊搶收已成熟的水稻,田間到處瀰漫著豐收的喜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金秋時節,在句容郭莊鎮萬畝良田示範基地內,一片片稻田隨風翻起金色的波浪。收割機穿梭在田間地頭,切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不一會,一輛小型農用車就裝滿了稻穀。
  • 嘉魚縣東湖村立足「一村一品」「稻田養蝦」已突破萬畝
    他有8畝稻田養蝦,年收入可達到2萬元左右。陳士安的這份收入,得益於東湖村立足 「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近年來,該村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該村黨支部瞄準「稻田養蝦」綜合經濟效益較高的優勢,建設萬畝稻田養蝦示範基地。
  • 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
    新華社太原12月30日電題: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創新團隊新華社記者王飛航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而在山西省武鄉縣故縣鄉十裡坡村的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正討論得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