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能闢邪?
在宋朝,當時北方吃得起螃蟹的,非富即貴,老百姓幾乎沒見過螃蟹。《夢溪筆談》裡有記載了一件趣事。
說的是當時很多陝西人沒見過螃蟹,有一家條件不錯的,不知道在哪得了一隻螃蟹,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吃,就這麼一直到螃蟹都幹了,然後捨不得扔,就掛在牆上了。有鄰居來串門,看見牆上掛著的螃蟹,以為是妖怪。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又覺得這東西可以闢邪,然後誰家裡出點事兒,就把這隻幹螃蟹借去掛在門口,結果是居然真的有效。就說;原來不僅人沒見過這東西,連鬼也沒有見過!
這個小故事大家看著玩,人們關心螃蟹的點,往往是因為它好吃,但是最初人們吃螃蟹,吃的是蟹螯,也就是螃蟹的一對大鉗子,那麼是誰把蟹黃吃出名了呢?
第一個吃蟹黃出名的人是誰?
這個人叫劉承勳,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兒子。他第一次吃螃蟹,就撿了圓殼胖蟹掰開了吃蟹黃,有人就問他,蟹黃好吃嗎?大家不都吃蟹螯嗎?他吃得滿嘴流油,回答道:「十萬個蟹螯,也頂不上一個蟹黃。」這句話讓蟹黃火了,劉承勳也火了,更因此得了個外號——叫「黃大」。
螃蟹有多好吃?據說有人因為吃螃蟹吃死了。
傳言螃蟹吃死了國學大師?
黃侃,字季剛。因為從小就聰明絕頂,被人稱作「聖童」。曾任教於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
黃侃還是個有名的美食家,墓志銘上都有與吃螃蟹有關的內容,說明他很愛吃螃蟹。黃侃還喜歡喝酒,到了大閘蟹上市的時節,喝的更多。有一次,黃侃買彩票,結果中了大獎,欣喜之餘帶家人去餐廳吃螃蟹、喝美酒,結果回家就病重故去了。
因此有了傳言,說螃蟹吃死了國學大師!
吃蟹吃到人盡皆知的人真不少,還有清代詩人、小說家李漁,由於晚年窮困,所以每年在螃蟹上市之前,就開始存錢,家裡人說那是「買命錢」,言下之意,吃不上螃蟹,就活不下去了。等到蟹上市了,就買很多回來,養在大缸裡,每天五六隻,一直能吃到螃蟹下市。
既然這麼多人都喜歡吃螃蟹,那是不是得讓大家知道吃螃蟹都有那些講究啊?這講究可不僅僅是拿生薑去腥味!
吃螃蟹都有哪些講究?
據說古代吃蟹是不用姜、醋的,隋唐人用蜜醃製,北宋人喜歡清蒸,高宗喜歡用姜、醋做調料,於是這個吃法就傳下來了。
吃了螃蟹以後,最好來杯薑茶。原因有四:
1、姜是暖的,其性溫熱,可以預防因蟹肉性寒引起的腹痛、腹瀉……
2、可以去腥,讓美味更美味,大家一般在蒸螃蟹的時候,也都會放薑片;
3、螃蟹味美,一不小心就吃多,姜可以發汗,使寒氣消散,既促進消化,也減輕腸胃的負擔;
4、螃蟹性鹹寒,又是食腐動物,是有小毒的,姜是可以解魚蟹毒的。
如今,螃蟹已經早早上了我們的餐桌,相信大家都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買回家沒來得及吃,有的螃蟹已經死了,這個時候要不要吃呢?
其實最好不要再吃,除非及時發現,時間長了,真的就不要再吃了。因為螃蟹是食腐動物,體內外容易攜帶一些病菌,再加上本身營養豐富,死後腐爛的速度會很快,如果在螃蟹死後沒做到及時的冷藏處理,不僅品質下降,口感也會變差,甚至產生一些有毒的因素。
還有很多人分不清螃蟹哪些地方是不能吃的,其實有四個地方,所以千萬別一股腦的就給嚼了,你看講究的人都用什麼,蟹八件兒。我們倒不用那麼講究,但是最起碼得吃的健康吧!
螃蟹身上不能吃的有4個地方!
第一個是蟹腮,就是長在肚子上,有點像眉毛的兩排軟綿綿的東西,那是螃蟹的呼吸器官,用來濾水的,很髒,還有腮下的三角形蟹白也不要吃。
第二個是蟹胃,就是蟹黃裡的三角包,也有蟹的排洩物,它隱藏在蟹蓋上的蟹黃堆裡。
第三個是蟹腸,裡面都是排洩物,得除掉,不能吃。
第四個是蟹心,是六角形,藏在肚子中間膏最厚的地方,掀開蟹殼,可以看到一層黑色的膜衣,白色片狀的蟹心就在黃膏與黑色膜衣之間,是最寒的。
買螃蟹也有講究?
一樣的螃蟹,為什麼價格差很多?
這得看你會挑不會挑!首先是買螃蟹的時候,要看它的殼是不是有光澤,還有大鉗子上有沒有毛,有毛的就是好的,或者把螃蟹翻個身,看它能不能自己翻回來,這都是螃蟹健壯的表現。
還可以用手捏捏螃蟹的肚子,沒有肉它會凹進去;反之則是硬的,飽滿的,說明是只膏黃肥美的蟹。通過這幾點,挑出來的螃蟹,肯定是沒錯的。
所以看似一模一樣的東西,會是兩個價格。老話說得好:只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
最後呢!有個提醒:鑑於以往有報導稱,因為清洗螃蟹手被劃傷以後,有截肢甚至死亡的案列,所以建議大家,清洗海鮮要帶手套,皮膚有破損就不要接觸海鮮、海水,尤其是有慢性肝病和各種原因導致免疫抑制狀態的人,因為有數據表明,慢性肝病患者在感染創傷弧菌(寄生在蝦、蟹、魚、貝類生物中的病菌)以後,病死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
所以一旦出現不適,比如發熱、紅腫,請第一時間去醫院。同時,也儘量不要生吃海鮮。美食很好,健康更重要!
來源:健康名師說微信公眾號(id:lcwhjkm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