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旅遊省份,漢傳佛教自唐代即傳入雲南。藏傳佛教約在11世紀末從西藏和四川藏區兩路傳入迪慶藏區,尤其是在麗江納西族地區廣泛傳播。南傳佛教於隋唐時由緬甸傳入雲南西雙版納,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和保山。在雲南佛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寺、塔、幢、窟等佛教文物古蹟和藝術瑰寶。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雲南人氣最高的六大寺廟吧。
一、崇聖寺
崇聖寺位於大理市蒼山應樂峰下,距大理古城約1.5公裡,是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大理國時期是皇家的寺院。崇聖寺是南詔佛教鼎盛時期「妙香古國」的中心,被譽為「佛都」,也是當時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其所具有的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其斐聲海內外,成為遊客遊覽大理不可不逛的景區,寺前建築的三塔也成了大理的象徵。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清鹹同年間被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現今的崇聖寺是2005年重建的,規模宏大,可以感受到當年南詔、大理時期皇家寺院的氣派,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三塔、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望海樓、羅漢堂、祖師殿、千佛廊等。三塔是崇聖寺最著名的建築,由千尋塔和兩個小塔組成,三個之間的距離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之勢。千尋塔為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一共有16級,高69.13米,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座塔之一,塔身內壁垂直貫通上下,設有木質樓梯。拍攝三塔最佳的地點在三塔倒影公園內。
二、松贊林寺
松贊林寺全稱噶丹松贊林寺,又名歸化寺,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建塘鎮尼旺路,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寺始建於公元1679年,依山而建,遠望與拉薩布達拉宮頗有些相似,因其規模宏大,故有「小布達拉宮」的美譽。松贊林寺不僅建築精美,寺內所藏宗教法器及珍貴文物也頗多。其中有八尊包金釋迦佛像、貝葉經、五彩金汁精繪唐卡、黃金燈和《丹珠爾》經書十部,其中兩部為金汁手書,極其珍貴。
松贊林寺坐北朝南,由三座主殿組成,從右到左分別是佛、法、僧,旁邊有八個偏殿,偏殿被稱作「康參」,以地名命名,是香格裡拉下轄的八個縣城分別在這裡修建的,為各個縣城的喇嘛修行所用。扎倉大殿為五層藏式建築,雕梁畫棟,頂部為鎏金銅質金頂,金碧輝煌,左右牆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後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銅佛像。吉康殿內正中供奉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佛像,四壁繪有八大藥師佛等壁畫,堪稱精美。
三、西雙版納總佛寺
西雙版納總佛寺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壩吉路,地處曼聽公園附近,相傳是從緬甸來弘法的兩位南傳佛教僧人於公元七世紀中期發心興建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西雙版納建立最早的南傳佛教寺院之一。總佛寺歷史悠久,法緣深厚,大約在700年前被西雙版納宣慰確立為西雙版納最高等級的佛寺,是發布全境性佛事活動、昭示批准高級僧職晉升、舉行信任宣慰使及各勐土司宣誓儀式的地方,也是西雙版納的宣慰及屬下各勐土司頭人拜佛、各地佛寺主持朝拜的聖地。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加之歷代高僧輩出,在整個東南亞上座部佛教信徒中享有盛譽,是西雙版納各信眾尊崇的聖地,也是西雙版納佛教信徒拜佛的中心。
西雙版納總佛寺院門開於北邊西端,由佛殿「維罕」、佛學院教學樓、在建的「波蘇」、僧房「哄暖」幾個部分組成。北邊正中為佛寺的主要建築「維罕」佛寺大殿。大殿殿宇約高7米,磚木結構建築。重簷狀殿宇的宇脊為四級臺階形狀,宇脊正中有三座小塔,形成殿宇的最高之點。佛寺大殿門前是由紅色木柱支撐的精巧宇廈,殿門上方懸掛著趙樸初題寫的「西雙版納總佛寺」匾額。大殿高5米,14根直徑約40釐米的紅色木柱,分立在大殿廳室兩側。殿廳南面是供奉佛像的兩臺基座。臺基座的正中,供奉著一尊高2.5米的釋迦牟尼佛金像。
四、勐泐大佛寺
勐泐大佛寺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城郊,始建於明代,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象徵十二版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西雙版納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佛寺依山而建,呈坐佛形,為國內外所獨有。原來的佛寺在清鹹豐年間(公元1848年)戰爭中被毀,現在的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飄佛寺」的原址上恢復重建的,「景飄佛寺」是傣族歷史上一位名叫撥龍的傣王為紀念病故的王妃南紗維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節日傣王就親臨寺院,舉行大型法會,以紀念愛妃同時弘揚佛法。
勐泐大佛寺依南聯山而建,佔地面積400畝,分三期工程,第一期為勐泐大佛寺即景飄大殿及附屬建築,第二期為吉祥大佛,第三期為莊凱大金塔及附屬的山頂公園,整個景區規劃輪廓與原自然地貌契合,呈坐佛形,以佛祖釋迦牟尼的生平及佛寺活動為主線,落差達122.8米,是國內絕無僅有的。勐泐大佛寺整體以紅黃兩色為主,遠看金碧輝煌,燦爛奪目,這裡是南傳佛教標準建築。山頂的金佛威嚴巨大,從山頂還能看到勐泐大道像中軸線一樣筆直和看到整個景洪市區,大佛寺每天都有潑水節表演,也是叫浴佛儀式,在旁邊還有孔雀放飛的活動,很適合帶小孩的家庭前往遊玩。
五、感通寺
感通寺原名蕩山寺,位於大理市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地處蒼山聖應峰南麓,距大理古城約5公裡,始建於漢明帝(公元145年)時期,由西竺國高僧摩騰竺法藍入中國時所建。感通寺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感通寺歷經滄桑,幾度興衰,極盛時期有達三十六所庵院的規模。古寺早已被毀,除了山門外的兩株大樹,現有建築全部是近年新修的。這裡山巒疊嶂,古樹參天,山花與清泉輝映,梵音與天籟和鳴。四時之氣,暖如初春。
感通寺以「奇花龍馬傳千古,名仕高僧共一樓」這一楹聯為世人所熟知,更有一代高僧擔當大師的墨跡數枚及墓塔。「龍女花」、「嘛嘶花放」之典故見證了感通寺之榮耀;朱元璋、無極大師、楊慎、李元陽、徐霞客、林則徐、郭沫若等大批才子名仕在此譜寫了「感通」文化之輝煌。2000年,從感通寺至清碧溪架設了全長2630米、全封閉、安全可靠的感通索道,成為蒼山一道亮麗的景觀。攬車猶如銀梭在密林深處穿越。乘坐高冊攬車,別有一番愜意和情趣。
六、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昆明市五華區圓通街中段,毗鄰昆明動物園,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至今已經有1200多年歷史,是昆明地區最著名也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圓通寺初名補陀羅寺,後被毀。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在原址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明朝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圓通寺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現在也規模極大,在西南地區和東南亞都很名氣。
圓通寺位於山腳下,但卻不是依山而建,而是越向內走地勢越低,這在寺院中非常罕見。整個寺院布局獨特,像是一座花園,背後有青山,院內有碧綠的池水,配合精緻的古建築,拍出的照片很是好看。尤其精彩的是,這裡融合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來自東南亞的南傳佛教流派,建築上便也有了這多種特色。圓通寺門口的牌樓上有吳三桂的題字。大殿內4條泥塑的巨龍盤在柱子上很有特色,大殿後還有南傳佛教的銅佛殿等。每逢初一和十五,寺院裡會舉行盛大的佛教活動,非常熱鬧。
對於雲南人氣最高的六大寺廟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