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中寫道:「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願也」。時時不忘最初的發心,最終一定能實現其本來的願望,這是一代文豪對初心的解讀。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初心的種子,都應當尋找初心、牢記初心、保持初心,為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努力奮鬥,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因此,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牢記使命才能開闢未來。
在甘肅,有這樣一家有著95年歷史的企業——甘肅義順集團,自創立之初就堅守初心,並且從未停止過奮鬥的腳步。從名不經傳的街邊雜貨鋪,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集「科研、生產、營銷」為一體的甘肅省重點集團化企業。義順集團不僅是五代人薪火相傳、努力奮鬥的成果,更在時代的浪潮下見證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
回望來時路,篳路藍縷,勇於開拓;展望未來路,自主研發,勇於創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湯湯,義順集團像是時代淘洗過的一顆珍珠,在璀璨的中國企業發展史中閃耀著明亮的光澤。走過95年的風風雨雨,義順集團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社會進程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義順集團的董事長張秉慶對於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今天,讓我們走進張秉慶的故事,走進義順的故事。
初心成就品牌, 奮鬥創造未來
企業的品牌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創立之初的謹小慎微,到漸成規模後的標準化操作,再到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有成就,如果一定要用兩個詞來總結,那便是「初心」和「奮鬥」了。
「義順」一詞取自「義內求財,一帆風順」之意,公司始創於1925年,是一個滿載歷史故事的老商號。即便甘肅義順集團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第五代傳承人張秉慶也時刻牢記,「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消費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不可見利思遷」。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傳家古訓,在新時代將自己全部的熱情投身於事業中,無怨無悔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1992年,「下海潮」席捲了許多偏遠的小城,為不甘於現狀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張秉慶也不例外,毅然決然地跟隨潮流下海經商。下天水,上蘭州,去四川,走上海,拜訪生產廠家,尋找價格合適的商品,為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困難,張秉慶付出了平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三年後,張秉慶的公司終於初具規模,成了康樂縣最大的商貿公司。
1997年,張秉慶帶領義順將市場版圖從甘肅康樂縣擴展到省會城市蘭州。1998年,義順公司正式成為五糧液的一級經銷商,也由此拉開了義順人名酒戰略構想的帷幕,逐步成長為五糧液在甘肅首家模範運營商、劍南春甘肅首家優秀經銷商、國酒茅臺重點經銷商等。作為西北渠道的王者,義順在甘肅酒界聲名顯赫,先後獲得首批「國家級放心酒示範店」、「中國酒業領袖經銷商」、「中國酒業西北區域渠道冠軍」、「甘肅省誠信單位」等榮譽稱號。如今,「買名酒,找義順」已成為行業共識。
回望過去的經歷,張秉慶認為「遠見」對於企業家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和品質。能夠準確預測行業未來,並且能夠把未來變現成實際行動,才有資格成為一個企業的主導者。我們時常說的「發展戰略」就是構建遠見的能力,企業家、企業情報系統、企業上下都要構建起包括洞察、判斷、預測、決斷等能力,以此來佔據先機,獲得遠見能力帶來的超額經營。
構建企業文化 ,創建品牌認同
企業文化體現在企業日常運行中的方方面面。如何讓員工有歸屬感和使命感,如何更好地吸納人才、留住人才,是一個企業負責人始終需要考量的問題。「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提早適應這社會,其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很大」,這是張秉慶給年輕人的建議。
從公司成立之初,張秉慶就致力於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去管理員工。在員工懈怠時,通過企業文化去激勵他們,從而提高主觀能動性;在業績考核時,嚴格按照公司的績效管理制度進行考核,從而提高員工的承壓能力,更好地為企業作出貢獻。
「品德為先,文化認同,選賢用能,公平競爭,業績導向,獎罰分明,團結協作,共同成長」,這是義順的人才理念。對此,張秉慶這樣解讀,「我個人更注重『品德為先』這個理念,人才有很多種,比如:有德有才的、有德無才的、有才無德的、無德無才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德才兼備的人才,但這畢竟是少數,當德才不能兼顧的時候,我們會優先選擇德。另外一個就是,我覺得不管是幹什麼事情,具有一個合格的品德是重要的,如果失去了這個前提,即使你再有才能,也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
當公司內部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時,張秉慶認為關鍵在於「溝通」。溝通是「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人」。溝通藝術的十二字真諦就是「技巧、心態、傾聽、渠道、角色、表達」。老闆和員工、部門之間進行會議、提案、下達命令、商討計劃等環節的溝通時,都要做到去實際解決問題,才能夠事半功倍。
為了踐行「團結、勤奮、創立、提高」的企業文化。義順集團的工會、黨支部時常組織員工開展文藝演出,舉行籃球、桌球、拔河比賽等多項有意義的聯誼活動。近年來更是先後多次組織員工參加五糧液、劍南春酒廠在北京、上海、新馬泰等地的商務考察活動。
在這樣科學的管理模式下,義順集團在留人、用人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集團目前有400餘名員工,其中20年以上工齡的有5人,10年以上工齡的有58人,充分考慮員工的訴求,讓義順集團留住人才,凝聚人心。
發展公益事業 ,承擔社會責任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張秉慶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家鄉父老,他櫛風沐雨,以回報社會為己任,承擔起了大企業的社會責任。義順集團先後為希望工程、抗震救災、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共計一千二百萬元;安排下崗工人及待業青年上千人;研發推廣的義順牌壯根靈專用肥料二十年來已為藥農增加收入產值32億元。
不僅僅是捐錢捐物,張秉慶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想方設法為貧困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帶動重點扶貧對象脫貧致富。義順公司新開發生產的隴寶牌當歸醋、義順奇肥,是開發貧困山區自然資源的創舉,為當地提供無數的就業機會,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
在教育方面,義順集團也在積極地提供資源,為我們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2012年,集團籌集1000萬元專項資金,設立了甘肅省光彩會義順助學公益項目辦公室,發起了系列公益助學項目。其中「義順金榜題名獎」已連續8年為康樂縣高考前30名大學生發放獎勵,每人獎勵聯想筆記本一臺,已累計發放240臺。7年來通過以義順助學金、義順獎學金、義順成才獎的方式,為康樂一中、康樂中學發放捐助款捐資助學。2012年,集團籌集1000萬元專項資金,設立了甘肅省光彩會義順助學公益項目辦公室,發起了系列公益助學項目。其中「義順金榜題名獎」已連續8年為康樂縣高考前30名大學生發放獎勵,每人獎勵聯想筆記本一臺,已累計發放240臺。7年來通過以義順助學金、義順獎學金、義順成才獎的方式,為康樂一中、康樂中學發放捐助款捐資助學。
2017年7月,義順集團聯合中華孔子學會、儒商會等單位,發起了為校園捐建孔子像的專項活動,兩年來已捐資近200萬元為康樂一中、師大附中等34所學校成功建立了孔子雕像。2018年4月,甘肅義順助學公益基金會的正式成立,開啟了義順助學公益事業的新紀元。通過牽線搭橋,廈門企業家高瑋女士、深圳企業家蔡文川先生等外地愛心人士,為康樂縣捐資助學超過100萬元。
義順集團的董事長張秉慶也被推選為康樂縣政協委員、臨夏州政協委員、蘭州市七裡河區人大代表、蘭州市工商聯金港商會副會長、甘肅省光彩會理事,被授予「甘肅省優秀勞務帶頭人」「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面對這些榮譽,張秉慶說,「回顧過去,我心潮澎湃;展望未來,我滿是感恩與感動。雖說在過去的時光中,我們經歷過創業的艱難,遭受過挫折與不幸,但我們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勵精圖治,憑著心中的那份執著,讓企業走上了發展的康莊大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