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辣史》:辣椒的勝利

2020-12-18 妖怪莫逃

「中國味道」?

麥當勞在1998年時為了配合動畫片《花木蘭》推出了「四川辣醬」,美其名曰「嘗嘗東方的味道」。2017年,「四川辣醬」在熱播動畫《瑞克和莫蒂》中再次被提起,片中主角Rick瘋瘋癲癲地訴說自己對「四川辣醬」的懷念,並表示終其一生一定要再次找到它。這個情節成功點燃了美國人對「四川辣醬」的懷念狂潮,導致了萬人籤名,要求麥當勞重新推出這款辣醬。

這是個很好的營銷機會,麥當勞立刻從善如流,表示會限量供應「四川辣醬」。結果出售的當天,由於供應不足,反而引起了粉絲強烈的抗議,麥當勞的口碑迅速下滑,不得已只好公開道歉,並表示會加大生產量。

其實「四川辣醬」的味道與真正的四川辣醬口味相差很大,但「四川辣醬」的辣味,就是美國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的味道之一。

那真實的中國是否這麼「尚辣」呢?

2010年,一項中國人飲食狀況調查顯示: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歡迎榜之首,其他依次為東北菜、湘菜、魯菜及粵菜。各種口味中,喜歡「辣」的人最多,佔40.5%;排名第二的是「甜」,28.4%。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23%的人兩天吃一次,18.78%的人一周吃一次。

2010年的數據已經能夠證明中國人在整體上是屬於尚辣的民族了,在2019年的今天,這個數據只會上升得更多。

但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辣(指辣椒中的辣椒素)本來並不屬於中國人的飲食基因,不僅直到明朝才傳入,而且長期以來都不被大多數人認可:食辣是一件粗俗的事,它不符合中國追求雅的文化。

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前,食辣只是四川、湖南、貴州、江西、雲南這幾個「辣省」的飲食習慣而已,但在八十年代以後,辣味飲食卻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尤其是到2000年以後,辣味的傳播更是勢如破竹,達到了一瞠目結舌的地步。

到底為什麼,中國從孔子時代就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文化,會在面對辣椒的時候「俯首稱臣」?

《中國食辣史》這本書的作者曹雨,在仔細研究了辣椒的前世今生之後,撰寫了這本面向普通讀者的科普作品,把辣椒稱王的來龍去脈都介紹得清清楚楚。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辣椒,竟然還有這麼多故事可講。

飲食的「賤」與「貴」

辣椒在萬曆年間隨著白銀全球化傳入中國,但它傳入後一直被當作觀賞植物,屬於花草譜,直到一百年後的乾隆年間,才被貴州的土民和苗民開始食用。(最早被記錄食用的時間,實際時間也許更早些。)

但這主要是因為貴州地區歷來交通困難,長期缺鹽,貴州人必須要找到「代鹽」的物品,辣椒就是其中之一。

辣椒很容易成活,佔地不多,對土地的破壞性也不大,因此辣椒的產量逐漸增多起來,人們開始學會用辣椒製作調料,把它當作一種「下飯」。「下飯」,顧名思義,就是為了促進主食的消耗而存在的。換句話說,當時的主食都是難以下咽的粗糧,而且老百姓沒什麼其他能夠輔助下咽的肉或菜,所以只能用辣椒來下飯。

這說明辣椒從最早開始「代鹽」,到逐漸得到擴散,都是和貧窮脫不開干係的,天然就帶有底層的階級屬性。

嘉慶年間,食辣的風尚傳播到四川,湖南,江西等周邊省份,開始在這幾個省份蓬勃發展,但依然只是在底層中發展。士紳和有條件的讀書人是不會吃這種食物的,就算吃了也不願意公開。

曾國藩是湖南人,喜歡吃辣,到了每頓都要吃的地步,可是他也不敢明著吃,因為這不符合他的身份。

那什麼是符合曾國藩身份的飲食呢?

士紳貴族的飲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從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起,幾千年發展下來已經具備了詳細完整的儀軌,食材、烹飪、上菜、擺盤、飲食順序等等,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要求,每個步驟細究起來都能寫出一本專著。

士紳飲食追求的是「淡雅」,即使吃飯,也要「君臣相佐」,「中正平和」,很多文人還會為菜餚賦予精神文化甚至政治追求上的寄託。

《紅樓夢》中的賈府僅僅做一道茄子,就要好幾十隻雞來煨,費錢費工夫,最後達到一種「似乎是茄子,又似乎不是茄子」的哲學上的微妙境界。

《射鵰英雄傳》中,黃蓉為了引誘洪七公收郭靖為徒,做了一道名為「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豆腐給洪七公吃,洪七公吃了以後神魂顛倒欲罷不能。這豆腐怎麼做的?

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廿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去不食。

金華火腿是昂貴的肉食,可是這麼昂貴的食物竟然只是配豆腐的,這種事老百姓做夢都不敢想。

民國時期有名的北平的「譚家菜」,就脫胎於清末榜眼譚宗浚的家宴,所以又被稱為「榜眼菜」。譚宗浚做官時,經常組局邀請親友來吃飯,名為「西園雅集」,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僅從菜單來看就十分複雜。

六熱碟:叉燒肉、紅燒鴨肝、蒜蓉乾貝、五香魚、軟炸雞、烤香腸八大菜:黃燜魚翅、清湯燕菜、原汁鮑魚、扒大烏參、草菇蒸雞、銀耳素燴、清蒸鱖魚、柴把鴨子湯:清湯哈士蟆甜菜:核桃酪(隨上麻蓉包、酥合子甜鹹二點心)席尾四乾果、四鮮果(隨上安溪鐵觀音茶一道)

譚家菜精於高湯熬製,這些高湯可以讓菜餚既保留原有的食材味道,又吃起來「鮮」且「香」,這才是士紳追求的味道。

對士紳來說,辣椒太「霸道」,一道辣菜上來,所有的鮮香都被破壞了,如此精心準備的筵席就全被糟蹋了,所以只有下賤人才吃辣椒。

但被士紳嫌棄的辣椒的「霸道」,卻正是底層人民需要的。他們需要這麼霸道的味道去掩蓋那些粗糙的、刺鼻的、甚至是腐敗的味道。吃下去,才能活下去。

在民國時期,食辣的風尚得到了更多的傳播,這是因為有些地方開始了城市化進程,吸引了很多非農業人口。這些人在城市裡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比如搬運和縴夫。這種勞動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因此需要加大肉食的攝入量來補充蛋白質,但是精肉太貴了,於是他們開始食用動物下水作為替代,辣椒就成為了食用這些食物的標配——辣椒可以掩蓋下水的腥羶。

像「毛血旺」這一類菜,今天被當作特色口味,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在當時,這都是勞工們無奈的選擇。如果這些貧苦的人有自己選擇的機會,他們一定會模仿上層,去選擇「高雅」的飲食方式。

這是在世界範圍內被證明的規律,窮苦人有了錢以後,會去主動模仿原本更高的階層,以期實現自己的階層轉化。

「雅」的消失和「俗」的崛起

但是,中國沒有走這條向更高階層模仿的道路,原因也很簡單:中國沒有更高的階層了。

中國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多次社會變革,整個社會從結構到文化都經歷了巨大的考驗,原來的上層帶著他們的文化消失了。上層的飲食文化也徹底被打碎,只留下了一些碎片。這些碎片為了存活下來,只好「自我降維」融入中低層的飲食之中。

到此,中國的飲食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百廢待興,都在等待新秩序的建立。

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人一直貧窮,糧食的短缺依然是中國的主要威脅,所以辣椒作為眾多的調味副食之一,繼續在人民中發光發熱,但除了在「辣省」以外,辣椒並沒有獲得額外的認可,因為其他各省也都有各省的特色下飯。

但從八十年代開始,辣椒便在新秩序的建立過程中超越了其他的食物,一躍而上了。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商品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

工業化生產大幅度降低了食物的成本,包括辣椒在內的各種調味品價格更加低廉且易於保存,銷量逐漸被打開。而城市化則加速了人口的流動和飲食習慣的交流,人們紛紛把本省的飲食風尚帶入城市。城市成為各種習俗的交融之地。

第二,移民主動選擇辣味。

不僅僅是「辣省」的移民會在社交時選擇辣味,來自其他各省的移民也會選擇辣味,這是出於價格考慮。移民和本省人相比往往處於經濟劣勢,但是孤獨又讓他們對社交有更多的需求,因此移民無論本來習慣什麼口味,都會主動調適成尚辣,以滿足社交需求。

辣椒本身便宜,而且味道霸道,足以掩蓋住原食材中不好的味道,一旦食材要求變低,菜餚整體價格就會下降,價低量足,是移民首選。

第三,辣味本身不是味覺。

一起食辣是很好的社交方式,因為辣味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痛覺,吃辣是一個感受痛的過程。人們天生喜歡酸,甜,鹹,但沒有人天生喜歡辣,所有人都是經過了有意無意的訓練,才逐步提高了自己對辣椒所觸發的疼痛的耐受度。

人在吃辣的時候,身體會檢測到疼痛,然後立刻進行神經反應用來緩解疼痛——提升心率、釋放內啡肽。人們喜歡內啡肽,內啡肽會讓人身心愉悅,讓人處在一種高速運轉的狀態。這就和坐過山車、看恐怖電影,甚至是長跑一樣,明明都是讓人痛苦的事,卻讓人慾罷不能。

吃辣是感受「痛苦」的行為,所以具備更高的社交價值,因為吃辣暗示著「我願意與你一起承受痛苦」。

這與中國的酒文化差不多,基本上都是靠形式上的「同甘共苦」來獲得彼此的認同感。

所以當吃辣這種社交方式變得越來越普遍時,哪怕不能吃辣的人也不得不訓練自己吃辣的能力,就像不會喝酒的人訓練自己喝酒一樣。

第四,移民帶著辣味進入更高階層。

進入城市時間較短的移民或許是因為價格而選擇辣味菜的,但等這些移民在城市立足之後,他們自己和後代也還是會選擇辣味菜,因為對他們來說食辣已經是一種傳統了。

中國社會經歷大變,各個階層都需要極速補位,在此時改變命運是容易的。移民比原來的城市人口更努力,更願意吃苦,更相信奮鬥的力量,所以大量的移民完成了躍遷,不但變成城市人,甚至還擁有了比本省人更高的收入。此時,對他們來說,在沒有更高的飲食文化去指引時,他們自己就變成了更高的飲食文化的擁有者,他們會延續自己的習慣繼續食辣。

這樣,辣椒緊緊與貧窮聯繫在一起的特質就被打破了,辣椒不再是窮人獨享,它進入了「上流社會」,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

第五,辣味更容易標準化。

城市化越來越發達以後,飲食業會和其他行業一樣,越來越趨於標準化。這個過程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經歷過了,麥當勞式高度統一的服務漸漸風靡全球。

標準意味著快速,安全和可控,這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品質。其實中國人也早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好多餐飲品牌都在做連鎖,希望能最大程度上做到標準。

但中國的飲食基因很複雜,要做到標準化可謂是困難重重。比如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儘管能做到杯盤器具和原材料的標準化,但是廚師的操作再怎麼培訓也會出現口味上的差異,畢竟和薯條機不同,炒菜機的研發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標準化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去除人工因素的影響。

相比之下,辣味菜特別有優勢:只要保證辣椒調料的配方是一致的,最後的成品口味一定是一致的,因為其他食材的味道並不凸顯。

像小肥羊這樣的火鍋連鎖,只要牢牢控制住調味料的配方,就能讓口味保持穩定。

第六,網際網路推動辣時代。

在2000年以前,辣椒版圖的擴充是有規律的,但是在2000年以後,吃辣人群開始爆炸式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和發展導致的。

吃辣人群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下,這部分人剛好是伴隨著網際網路長大的一部分人,他們習慣於依賴網際網路。

這部分人的工作節奏非常快,不可能像老一輩那樣對衣食住行進行精細地挑選,而辣味菜正好符合他們「急促」的生活習慣。他們在網上給辣味菜貢獻了大量的評價,這些評價又反過來指引著他們去選擇更多的辣味菜。

在網際網路滾雪球式的營銷和推動下,辣味一步一步登上了中國味道的榜首,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味道。

辣椒從觀賞植物發展到國家味道的過程是非常有趣的,沒有一件平常的東西是真的平常,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更多的啟發。

相關焦點

  • 歷史《中國食辣史》:辣椒的勝利——徵服中國人的味蕾
    事實上「四川辣醬」的味道與真正的四川辣椒醬有很大不同,但「四川辣醬」是「四川辣醬」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口味之一。是真的中國所以「尚辣」?一項關於中國人飲食的調查顯示,川菜以51.2%的得票率位居受歡迎榜首位,其次是東北菜、湘菜、魯菜和粵菜。
  • 《中國食辣史》:辣椒的皮囊大同小異,但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作者曹雨在《中國食辣史》裡,就為我們闡述了辣椒在中國四百多年的經歷,從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三大方面進行探討——辣椒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飲食麵貌,還深遠地影響了文化、歷史和經濟等。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在中國的一本養生書籍裡找到信息,由明朝的高濂和王大淳整編成《遵生八箋》,其中一篇的內容就提到辣椒,「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頭筆,味辣色紅,甚可觀」。直到康熙六十年,《思州府志》裡明確記載了食用辣椒的情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 《中國食辣史》:一部辣椒史,半個中國的故事
    你知道「辣」這個字,早期並不是用來形容辣椒的麼?你知道吃辣,其實是分階級的麼?……這些你不知道的辣椒的常識,都在《中國食辣史》這本書裡。辣椒進入中國的有趣「進步」《中國食辣史》這本書將辣椒的傳入分為兩部分,一是辣椒這種植物的傳入。大約發生在明朝,最早有記載的是在杭州地區。二是辣椒功能的發現過程。
  • 中國食辣史: 廣東人引入辣椒,貴州人最早吃辣椒
    第一個百年,辣椒只作觀賞,不作食用。第二、三個百年,辣椒在中國擴散,形成了現在我們認知的「傳統食辣區域」,第四個百年至今,全國迎來了吃辣大流行。廣州人曹雨,花了5年時間,寫成了一本《中國食辣史》。我叫曹雨,是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最近做了一個關於辣椒的研究,出了一本書叫《中國食辣史》。我是廣州人,其實不是特別能吃辣,從小也沒有太多吃辣的體驗。
  • 【辣點】辣椒的辣度單位是什麼?世界最辣的辣椒是什麼?中國城市食辣報告?
    從中南美洲到東南亞、印度、中東、北非等地,辣椒屬於相當普遍的作物;另外在中國四川與湖南、貴州等地也是重要精髓食材。
  • 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什麼辣椒?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排名top5
    對於那些喜愛吃辣的人來說,冬天涮火鍋,夏天吃麻辣燙堪稱人生一大件樂事。但是對於那些口味偏淡,吃不了辣的人來說吃辣就是一種味蕾上火辣辣的折磨。大家是否都曾吃過這幾種號稱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呢!而且比警用的辣椒噴霧還要辣,可以說是辣椒界的翹楚。不僅僅可以用它烹調食物,還可以用它防身保護自身安全。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一試卡羅萊納辣椒。TOP 2澳大利亞特立尼達蠍子布奇澳大利亞特立尼達蠍子布奇是前任吉尼斯世界記錄最辣的辣椒。它擁有146萬個史高維爾指標,是特立尼達莫魯加毒蠍的一個衍生種。它的外表顏色是亮紅色,差不多一個澳大利亞硬幣大小。
  • 文化|《中國辣椒史》:辣椒在中國的四百年
    《中國辣椒史》介紹了一些關於辣椒的瑣事。例如,葡萄牙將軍阿方索·德·阿爾伯克基在15世紀將辣椒引入亞洲。到達印度後,他開始種植從北美帶來的一些植物,例如西紅柿,腰果,菠蘿和辣椒。該書還首次提及中國文本中提到的辣椒。在明朝(1368-1644),來自中國東部浙江省杭州市的作家高廉在他的《尊生八箋》一書中寫到:「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當時,辣椒植物主要用於觀賞,而不是食物。
  • 辣椒、川菜與階級:我們為何愛吃辣?
    當我們回顧辣椒從一種普通植物進入中國社會的歷史脈絡時,不僅是在觀察辣椒如何被建構成一個飲食上的「辣椒」概念,同時,中國社會近四百年來的巨大變遷也能透過觀察大眾對辣椒的使用、傳播與認知,投射在我們面前。傳統的發明:吃辣如何成為區域文化?如果說辣是中國飲食的標誌特徵之一的話,川菜無疑是最能彰顯這一特徵的菜系。
  • 《中國川菜史》:品味「辛」「辣」中的文化
    藍勇寫道:「漢代畫像磚石中,以巴蜀地區的畫像磚石尤為世俗化,其中特別是以宴樂烹飪題材偏多為特色……」藍勇在《中國川菜史》(四川文藝出版社)中認為:「巴蜀社會中對飲食的關注度可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說「蜀之為國」,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 美食| 從觀賞植物到調味品——貴州在中國食辣史上是怎樣的獨特存在?
    美食 | 從觀賞植物到調味品——貴州在中國食辣史上是怎樣的獨特存在?10月18日,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雨做客貴陽孔學堂「貴州歷史文化」專題第三期,詳解辣椒是如何從觀賞植物到作為調味品的,以及貴州在中國食辣史上是怎樣獨特存在。
  • 問吧精選 | 中國人的食辣能力,在世界排名第幾?
    最近,我將辣椒在中國四百年歷史中的演變著成《中國食辣史》,希望以我有限的研究心得做一些粗淺的探索。關於辣椒在中國的四百年,歡迎提問。連結:https://www.thepaper.cn/asktopic_detail_10015976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Q:辣椒作為調料是哪一年有誰帶進我國的?而作為農作物是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的?
  • 【讀書】辣椒,讓人痴迷的舌尖「魔鬼」
    據考古發掘發現,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的墨西哥一帶,人類就已開始採集野生辣椒並將其用於烹飪。很佩服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位食辣者,也很佩服他(她)居然成功說服了其他人。《魔鬼的晚餐: 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作者斯圖爾特·沃爾頓是廣受好評的作家、文化評論家、歷史學家。
  • 辣椒並不是川「辣」起源的根,但一定是川菜必不可少的魂 道養田
    辣椒進入中國的歷史並不太長,約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且以觀賞花卉和藥物的身份在中國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高濂在其所著的《遵生八箋》中寫道:「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賞」,這一段,可謂時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文獻記載了。此時的中國,將辣椒稱之為番椒。
  • 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排行榜,中國入圍三種,最後一種最厲害!
    這種辣椒的辣度約為兩萬八千史高維爾,由於味道辛辣,飯店使用完整的雞心椒做菜,都是磨成辣椒粉。圖中是在我國比較常見的雞心椒。這種辣椒的辣度約為兩萬八千史高維爾,由於味道辛辣,飯店使用完整的雞心椒做菜,都是磨成辣椒粉。朝天椒是因為辣椒向天生長而得名,它的辣度最高能達到十萬史高維爾,由於生長習性特殊,更加上「辣名遠播」,讓許多人都對它望而卻步。
  • 世界最辣三大辣椒,中國的涮涮辣第三名!咬一口喉嚨冒火!
    世界最辣三大辣椒,中國的涮涮辣第三名!咬一口喉嚨冒火!綠油油的青辣椒,紅彤彤的紅辣椒,是許多人都愛吃的蔬菜。一般人喜食辛辣帶甜的辣椒;有的南方人特別愛吃辣得厲害的朝天椒;北方人大多愛吃甜而不辣的燈籠椒。
  • 上遊薦書|重慶人怎麼愛上吃辣的?這本《中國食辣史》也許能給出答案
    《近代中國的金融風潮》吳景平  等本書從社會變遷與金融領域的互動的視野切入,對近代中國的金融風潮進行整體意義的反思。《珞珈築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劉文祥本書以大學存在的空間場域——校園為研究對象和切入口,是關於近代中國大學史的一項個案研究新成果。
  • 宋代食「辣」記:宋人愛吃「辣」,卻不知「辣椒」為何物
    「吃辣」是南北方的小夥伴在選擇抵禦嚴寒的同時又能告慰五臟廟的絕佳體驗,千年的前的宋朝人是否靠著「吃辣」來抵禦嚴寒不可考證,但是沒有辣椒的他們卻嗜「辣」如命,滿大街的川菜館子、辣味小食,所以愛吃辣的宋朝人,「辣」來自何方?
  • 辣椒最早傳入浙江,為何江浙人不嗜辣?
    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是中國最早傳入辣椒的地區從史料看,辣椒傳入中國大概有三條路線:第一條是從浙江及其附近沿海沿長江而上;第二條是從日本至朝鮮再至中國東北;第三條是從荷蘭至臺灣。[1]其中第一條傳播路線對中國飲食影響最大,中國後來的飲食重辣區基本由這條傳播路線奠定。
  • 「中國辣王」李永志:不顧醫生勸,執意辣椒配白酒,現在如何
    《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溼。有小童暑月食冷水,臥陰地,至秋瘧發,百藥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醬,頗適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幾,瘧自愈。良由胸膈積水,變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湯沃雪耳。」
  • 「中國辣王」李永志國慶現身鄭州街頭,表演獨門絕技「三辣同食」
    10月4日下午5點30許,忙裡偷閒的「中國辣王」李永志一行四人應邀來到了鄭州小鋪北路與宏達路交叉口的恆豐源燴麵館,辣椒王的到來,讓恆豐源燴麵館老闆陳峰非常高興,廚房裡一片忙碌,大廚們井然有序烹製美食準備招待赫赫有名的「中國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