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2020-12-10 科學網

 

乾旱和人類活動迫使象鳥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群滅絕。 圖片來源:WALTER A. WEBER/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馬達加斯加曾經是高聳的象鳥、巨型烏龜,甚至巨型狐猴的家園。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但兩年前,研究人員在此發現了距今10500年前被屠宰的大象的骨頭,這表明,在約1500年前巨型動物滅絕之前,人類和巨型動物曾在那裡共存了數千年。

為了更好地了解該地區的氣候變化歷史,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位於馬達加斯加以東1600公裡處羅德裡格斯島的洞穴。並未參與此項研究的考艾島國家熱帶植物園古生態學家David Burney表示,該島「顯然處於原始的孤立狀態」,直到最近幾個世紀被人們發現。這使得它成為分析洞穴、鐘乳石和石筍等巖洞沉積物的完美場所,這些沉積物記錄了古代氣候的變遷。但人類活動,如火災,會扭曲這種記錄。

研究人員確定了上述沉積物的年代,它們像樹輪和冰芯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形成新層。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得到十年一個的解析度,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接下來,研究人員分析了重氧、重碳和微量元素在各層之間的變化,揭示了過去任何一個特定時刻的氣候潮溼程度。

研究小組近日在《科學進展》上總結說,印度洋西南部在整個時期經歷了四次大乾旱,其中包括與1500年前和大滅絕同時發生的極端乾旱。巨型動物由於經歷了前幾次乾旱生存本已不易,而人類的過度捕獵和對其棲息地的破壞,成了壓垮這些巨型動物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人類學家Kristina Douglass認為,這項新研究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該地區整體氣候變化的清晰圖景。用羅德裡格斯島作為馬達加斯加島的替代品尤其具有創新性。

但是,Douglass指出,馬達加斯加幅員遼闊,有著廣泛的地形和氣候,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居住程度也在不斷變化。這意味著「滅絕的道路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所不同」,需要更多的實地研究。

密西根大學考古學家Henry Wright說,這些新的研究方法正在「徹底」改變人類對生態系統變化如何影響物種滅絕的理解。這些教訓一直延續至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eg/10.1126/sciadv.abb245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哪根「稻草」壓垮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
    乾旱和人類活動迫使包括象鳥在內的馬達加斯加大型動物群滅絕。圖片來源:WALTER A. WEBER  馬達加斯加曾經是高聳的象鳥、巨型烏龜,甚至巨型狐猴的家園。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一個汽車輪胎更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垮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
  • 1500年前,馬達加斯加的巨型動物突然滅絕,當時發生了什麼?
    馬達加斯加的島上,正如同我們熟知的一樣,那裡有著大量的動物,不過,奇怪的是,馬達加斯加的所有動物中,都沒有一個大型動物,甚至最重的動物,體重也不及一個汽車輪胎,不過,在過去,這裡卻曾經是巨型動物的天堂,這種變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消失,罪魁禍首是人類,還是氣候變化?
    在大約1500年前至500年前,馬達加斯加島及附近的群島上還生存著大量的巨型動物,比如著名的渡渡鳥,像大猩猩一樣大的狐猴(古大狐猴),巨龜和高三米重半噸的象鳥。這些動物後來都不知不覺地從島上消失了,但現在很多科學家都搞不懂它們消失的原因。
  • 為何馬達加斯加看不到巨型動物,受誰影響?
    馬達加斯加身為世界上第四大島嶼,這座島上資源非常豐富,景色特別優美,吸引了很多旅客來到馬達加斯加旅遊,和我們印象中一樣,這座島嶼上擁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奇怪的是這座島嶼上,竟然沒有大型動物,體型最重的動物還不及汽車輪胎重,可是根據傳言聲稱,這一區域曾經是巨型動物「天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座島嶼發生變化呢
  •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哪裡?
    然後,他就開始往駱駝身上放稻草,他把所有的稻草都放了上去,就剩下了最後的一根稻草。駱駝依然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主人便把最後一根稻草隨便的扔到了駱駝身上。結果,駱駝就被這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引申出了一個常用的概念: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 camel's back.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雙足「鱷」的腳印—新聞—科學網
    雙足「鱷」的藝術再現圖 圖片來源:Anthony Romilio 韓國下白堊統晉州組曾發現了保存良好的較大足跡,人們一直搞不清這些足跡是恐龍還是其他大型動物留下的。研究人員指出,之前發現的曾被認為是雙足行走的巨型翼龍的足跡,實際可能也是古代鱷魚近親留下的。 韓國晉州國立師範大學的Kyung Soo Kim、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Martin G. Lockley和同事,在泗川市附近的自惠裡遺址發掘過程中發現了多組足跡。研究人員將這些足跡取名為Batrachopus grandis,它們來自一個鱷形類新種,是現代鱷魚、食魚鱷魚和短吻鱷的祖先。
  • 在拉薩,壓死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拉薩,壓死我的最後一根「稻草」從1999年第一次到拉薩,距今已經有21個年頭了,當時身無分文的我離開讓我傷心的國營企業(18年),來到西藏拉薩。白手創業,做內賓旅遊,當時幾乎是唯一的大交通工具-飛機一票難求,坐上軍民聯合航空的運輸機我就踏上了西進的路。
  • 6600萬年前巨型「老鼠」遺骸現身馬達加斯加島,曾與恐龍一起奔跑
    科學家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哺乳動物族譜中缺失的一環——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生活的「瘋狂野獸」遺骸。這種奇怪的動物與老鼠同科,但看起來有點像獾,有著與任何已知哺乳動物不同的巨型身材、三個巨大的前毒牙和剃刀般鋒利的爪子。它被命名為Adalatherium,在馬達加斯加語和希臘語中意思是「瘋狂野獸」。
  • 喬治弗洛伊德案件,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種族歧視根深蒂固
    喬治弗洛伊德案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事件,僅僅只是跨越幾十年此類事件的冰山一角。If the people who were supposed to protect you were hurting you, what should you do?
  • 象鳥:兩眼一抹黑的世界最大鳥—新聞—科學網
    世界上最大的鳥曾經重達半噸,在它的故鄉馬達加斯加的森林裡,它比其他小生物高得多。但這種鳥在300年前就已滅絕。 現在,基於頭骨掃描的新證據,科學家認為這隻3.5米高的象鳥可能不像之前猜測的那樣白天覓食,而是一種夜視動物。 關於馬達加斯加的象鳥,人們知之甚少,它們的骨骼在該島的沼澤中保存得很差,大多是碎片。直到最近,科學家還認為它們最近的親戚是紐西蘭的巨型恐鳥(已滅絕)。他們還認為,像恐鳥一樣,象鳥在白天也很活躍。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肋馬蹄螺亞科及這些新種的發現不僅豐富了深海馬蹄螺科物種多樣性研究內容,而且為深海軟體動物的起源、擴散與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依據。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巴西米納斯聯邦大學病毒學家Jonatas Abrahao是研究者之一,他表示,這些發現表明關於病毒「我們還有多少需要了解」。 Abrahao是在搜尋巨大病毒時有了這一發現的。
  • 巨型野豬親子稻草藝術模型驚現愛媛縣
    原標題:巨型野豬親子稻草藝術模型驚現愛媛縣 據日本媒體報導,愛媛縣今治市玉川町鈍川的縣道沿路,出現了巨大的野豬親子稻草藝術模型。據悉,該模型是由當地居民和大學教授利用稻草共同製作而成,供路人欣賞。該模型預計將一直保留到11月末。
  • 南嶽衡山首現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白鷳—新聞—科學網
    攝影:林小魚【科學網 通訊員 李孟翔 記者 成舸報導】6月2日下午2時許,一群驢友在穿越南嶽衡山藏經殿附近的茫茫原始森林時後經查閱資料和請教專家,得知此鳥為白鷳,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從文字記載來看,此次發現白鷳在南嶽尚屬首次報告。 目擊者稱,此鳥全長約110釐米,上體和兩翅為白色,密布黑紋,羽冠和下體都是灰藍色,有著白色的長長的尾羽,眼裸出部分赤紅,腳亦紅色。其不善飛行,在林中疾走時,從遠處望去很象披著白色長「鬥蓬」的聖鬥士,鮮豔顯眼。
  • 馬達加斯加一個旅遊的聖地
    島上的大部分巨型動物(包括3米多高的象鳥和大猩猩大小的狐猴)已經滅絕但馬達加斯加仍有著巨大數量的獨特動植物,從好幾個種類的猴麵包樹和當地特有的蘭花,到變色龍、長頸象鼻蟲和長相怪異的指猴。去馬達加斯加旅遊,有三件事情是必做的:看狐猴,在猴麵包樹大道賞落日,以及觀賞變色龍。
  • 祖孫兩人家中上吊自殺,壓死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壓死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是生活壓力?還是內心孤寂?又或是社會上真實存在的隱疾?7月19日,在湖南東安縣發生了一起人間悲劇:63歲的外婆,帶著13歲的外孫,在家中上吊自殺。
  • 飢餓的毛蟲愛打架—新聞—科學網
    許多動物在爭奪食物時變得好鬥。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毛蟲的研究,進一步了解攻擊性的遺傳基礎。 「從這個與生態相關的昆蟲模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關於動物的更複雜的知識。」Keene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79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