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龍夫妻。 林雲龍 攝
「寶貝,春暖花開時,爸爸媽媽就回家」 一封家書催人淚下——
過年不回家,他們有 多少無奈和酸楚?
春節近了。返鄉人潮、年貨採購大軍……各處的熱鬧讓年味兒越來越濃。
雖然傳統的大家庭共同生活模式已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消融,但「春節團圓」始終是在外遊子和老家親人的最大渴望。
幾天前,9歲的安徽男孩小林,接到父母無法回家過年的消息,一時情緒低落,縊死在自家廁所的橫梁上。
這一起發生在春節前的悲劇,讓所有人痛心的同時,也把更多的目光轉向了那些仍在城市裡留守的外來務工人員。
不回家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們最想對親人說些什麼?
一封來自河南人楊培龍和曹紅英給女兒的書信,盡透著不能回家的悔疚之心和一份堅守崗位的責任之心。
昨天,我們的記者也走近這個群體,傾聽他們的心聲。
寶貝,春暖花開時,爸爸媽媽就回家
親愛的靜雅:
現在已經晚上8點半了,你在寫作業,還是已經乖乖跟著爺爺奶奶睡了?你也很想爸爸媽媽,對吧?
這次期末考試,你語文數學都考了90多分,很自豪吧。是不是很想把試卷,拿給爸爸媽媽看啊?
對不起,靜雅,這一回,爸爸媽媽又讓你失望了——今年我們還是要留在工地工作。
那天,視頻裡,你原本笑著的臉,一下就垮了,小嘴撅得高高的,眼淚打著轉往下掉。一向愛跟爸爸媽媽聊個沒完的你,低著頭,無論爸爸媽媽在視頻這頭怎麼叫你,你都不吭氣兒。
媽媽也跟著抹眼淚,那一刻,爸爸的心,也跟著揪起來,發疼。
我們多想馬上就回家,回到你身邊,陪你去上英語輔導課,陪你看動畫片玩遊戲。
可是爸爸的工作就是這樣。爸爸在造城市的地下通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杭州的好多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盼著地下通道開通呢。所以,哪怕是春節,我們也不能停工太久。
而爸爸也要請你諒解。春節能回家的只有一部分人,爸爸就把機會讓給了其他叔叔。你想啊,好多比你還小的小朋友,沒學會電腦,不能像你一樣天天和爸爸媽媽視頻聊天。他們可能連爸爸長什麼樣子,都不記得了。是不是應該讓叔叔先回去看看小朋友呢?
靜雅,媽媽早早就給你買了好幾套漂亮的新衣裳新鞋子,爸爸工作休息間隙,也會翻翻手機裡你的照片。去年生日那天,你摟著爸爸媽媽,笑得多高興啊。
這是爸爸媽媽和你多年的約定:不管我們在哪個城市工作,生日那一天都要回來陪你。
今天,爸爸媽媽再跟你約定一次:只要你聽爺爺奶奶話,認真學習,今年三四月春暖花開時,爸爸媽媽就回家來看你。咱們可拉鉤約定好啦,誰賴誰是小狗啊。
爸爸:楊培龍 媽媽:曹紅英
2014年1月23日
孩子穿多大號的衣服
做娘的已經搞不清楚了
劉春梅:來杭15年,從事環衛工作,丈夫是一名物業工人
「特別是這幾天,每次在路上看到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會想,我的兒子和女兒,該有多高了?我都不敢給他倆買衣服。孩子穿多大的衣服,我這個做娘的一點也搞不清楚。 」
劉春梅每說幾個字,就用手壓一壓眼晴,可是眼淚怎麼也壓不回去。等說完整句話,整個手心都溼了,她不好意思地往衣服上揩了揩。
劉春梅,杭州拱野區的一名環衛工人,和老公時以松一起,在杭州打工。因為工作原因,他們已經整整5年沒有回家了。
越臨近過年,她越不敢往老家打電話,一聽到電話中孩子的聲音,她就什麼話都說不出了,一個勁地哭。
想不起上一次在家過年是什麼時候了
昨天下午,杭州城北的孔家埭路路邊,劉春梅正在擦洗這一帶的垃圾箱。
午後的陽光,帶著些許春天的暖意,然而劉春梅的臉色一點也沒有被好天氣感染。和丈夫作出今年過年不回家的決定後,她的心情就一直很沉重。
43歲的劉春梅和53歲的時以松都是江蘇泗陽縣人,他們有兩個孩子,兒子時振15歲,女兒時樂樂才5歲。
夫妻倆自從1998年來杭州打工,就很少回家過年,她都想不起來上一次在家過年是什麼時候了。
「我在祥符這一帶做環衛工人有5年了,沒有回過一次家。」劉春梅說,有時候,婆婆會在夏天帶著孩子來杭州,但次數很少。
不回家,一是崗位特殊,少不了她,二是回家成本太高,「兩個人的車費要六七百,再加上各種開銷就上千了。而留在杭州上班,還可以多掙一些錢。」劉春梅說。
為了兩個孩子,不抓緊掙錢能行嗎
也許你會覺得,花好幾千元買個回家過年也值得,但劉春梅不這麼想,她說,家裡有孩子,還有老人,壓力非常大,她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用。
「我丈夫也是做體力活的,我們兩個加起來,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這些錢,一半要給老家寄去,剩下一半,我們兩個人要很節約地花。」劉春梅說,現在,兩個孩子都由婆婆帶著,婆婆已經73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
說到這兒,劉春梅甩了甩擦垃圾箱擦得有點發酸的胳膊,輕輕地嘆了口氣。「我家樂樂還小,花錢的地方還多著。而時振明年就要中考了,不管是考上普高還是職高,都要花錢。你說我們不抓緊掙錢,能行嗎?」
這時,劉春梅身邊走過一位10多歲的男孩,她停下手,直愣愣地看著孩子,直到他從視線裡消失。「我每回看到孩子,都會想到自己的孩子。」說到這兒,劉春梅終於收回視線轉過頭,臉上已滿是淚水。
兒子不再纏著父母回家過年
還鼓勁讓爸爸安心開車
宋德利:來杭10年,和妻子同開一輛計程車
宋德利是杭州外事旅遊汽車公司的一名計程車司機,老家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在杭州開計程車已經10年了。這10年,他總共就回過3趟老家。
老家在千裡之外,說起16歲的兒子,宋德利只有「懂事」二字。今年過年不回家,雖然是早早已經決定的事,但宋德利仍然滿心愧疚。
回鄉過年成本抵得上近一個月收入
「我和我老婆開一輛計程車。」宋德利說,「她開晚班,白天好在家裡洗洗弄弄,我開白班。」
幾乎全年無休,宋德利兩口子每月能賺個六七千元,除去房租水電開銷,剩下的錢都存了起來,準備給兒子上大學,甚至將來結婚用。
今年過年,宋德利和老婆都不回家,一是火車票太難買,另外車子停在杭州不開,實在太不合算了。「從杭州到齊齊哈爾的火車只有一趟,要開43個鐘頭,耗在路上就有兩天兩夜。」
而過年過節想請計程車司機做替班,比登天還難。宋德利說,「如果我過年回家,就意味著車子得停在杭州半個月,每天還得倒貼300元,15天就是4500元。」
這筆錢,快抵得上宋德利夫婦一個月的收入,宋德利真心捨不得。
兒子成績好又懂事 還給爸爸鼓勁
宋德利是傳統的東北漢子,聊天中雖然常常提到在外打拼的不易和辛酸,他始終大大咧咧地笑著說:「大家在外打工,不都這樣嗎?」可提起孤身在老家念書的兒子,宋德利的眼圈紅了,他把眼鏡摘下來,不停地揉眼睛。
「我兒子很懂事,」他說,「學習成績在班裡排中上。碰到什麼難處,從來不和我說,想辦法自己解決。」
以前兒子小的時候,給父母打電話時,「會問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啊,別的小朋友爸爸媽媽都在身邊,你們為什麼不回來?我老婆常聽得眼淚都掉下來。」宋德利說。
現在兒子大了,也就不纏著他們。宋德利說:「前兩天我給我兒子打電話,說過年我們不回去了,讓他替我們好好照顧爺爺奶奶。他都答應了,還讓我好好開車,少喝點酒,注意身體,讓我一切放心。」
如果,車子有替班頂上,火車票也能買得到,今年過年要不要回家呢?出乎意料,宋德利說「肯定不回去」。他告訴記者,平時公司挺照顧自己,還給了自己不少榮譽,因此在一些特殊的時期,他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責任。「過年許多的哥都回家了,路上計程車少,車難打。」宋德利說,「我應該盡一份力讓車子在路上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