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舍小家為大家飯店改鞋店 30年傾情服務子弟兵

2020-12-2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舍小家為大家飯店改鞋店 30年傾情服務子弟兵---中國文明網

在銅川市耀州區,一家名叫「擁軍鞋店」的小店雖不大,但商品擺放整齊、貨櫃十分乾淨,店裡放著高低不同的6把椅子,方便進店的客人就座,貨柜上面的牆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獎牌、證書。這些都是鞋店老闆趙秀梅老人的。

1943年出生的趙秀梅老人患有小兒麻痺症,走路要靠拐杖支撐。1985年,她和同樣患小兒麻痺症的丈夫開了這家「擁軍鞋店」,一幹就是30年。這些年來,趙秀梅老人堅持免費給部隊官兵送鞋墊、送襪子,夏季送瓜果,並給予士兵力所能及的幫助,她被官兵們親切地稱為「擁軍媽媽」。她常說「我賣貨不是為了賺錢,國家給我提供了這麼好的經商條件,我要自食其力,更要服務顧客,回報社會。」

趙秀梅和子弟兵交流。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1.舍小家為大家飯店改鞋店 約法三章傾情服務子弟兵

30年前的1985年,趙秀梅一家經營著一個餐館,由於服務熱情,飯菜質量好,價格便宜,生意格外紅火。一天,她從客人嘴裡聽到本地有不少青年參軍去部隊,她想,自己的大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也應該為國家做貢獻。於是她把自己的大兒子送去參軍,保家衛國,兩年後,又把小兒子也送去參了軍。在送走兩個兒子後,餐館由於缺少幫手關了門。趙秀梅夫婦都是患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人,一家人都沒有正式工作,餐館關門後,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斷了。但是趙秀梅沒有絲毫後悔,她從兒子的身上想到,子弟兵年齡都很小,參軍到部隊遠離家鄉,多少會感到不適應,她尋思著如何能出一些力幫助子弟兵們,讓他們安心服役。於是她和老伴商量了許久,開了一家「豫新鞋帽店」,經營鞋帽、小百貨,給子弟兵生活提供方便。

一開始,趙秀梅就和丈夫約法三章:一是決不能賺子弟兵的錢。二是凡軍人及其家屬購買東西,一律按最低的價錢給他們。三是子弟兵來買鞋,給他們贈送鞋墊。不久之後,這家鞋店正式更名為「擁軍鞋店」。趙秀梅以實際行動實現著自己的諾言,當地子弟兵都喜歡到她這兒買東西,冬去春來,先後優惠金額達數萬元。

趙秀梅去部隊慰問子弟兵。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2.30年擁軍情 送出鞋墊數萬雙

1960年,17歲的趙秀梅為尋找12歲時離家出走的大哥趙華欽,從河南老家隻身來到銅川耀州區。「後來聽父親講,哥哥可能在淮海戰役中犧牲了。」由於家人長期灌輸哥哥信息,她對軍人產生了無法割捨的親切情懷。

為把對哥哥的思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從1983年開始,趙秀梅走進了軍人生活。「每逢新兵入伍,她都要買大紅花、白手套、鞋襪、手絹等物品,到區武裝部送給即將踏上徵程的新戰士;每年『八一』或者春節期間,她還會到駐耀部隊營房(駐軍在時)、老紅軍光榮院慰問並贈送物品,與戰士們一同歡度佳節,幫助老紅軍們縫洗衣服。」說起那一刻,83歲的老伴王欽堂老人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那陣,老伴先後將兩個兒子送去參軍,我們當時經營不錯的餐館就沒人管了,我當時還想不通……」滿口河南話的王欽堂老人說起這些還有些不好意思。「俺覺悟低,通過老伴開導,俺也想通了。我有退休金,她有社保金,夠花就行了,而後一合計,關了飯店就開了一家鞋店……」老人回憶說,當時名字叫「豫新鞋店」,意思是記著河南新鄭的老家。「起初在經營鞋店時,俺倆就很明確:決不能賺子弟兵的錢、凡軍人及其家屬購買時一律按最低價出售、子弟兵來買鞋時必須贈送鞋墊的三項原則。後來經人指點,直截了當就叫了『擁軍鞋店』」。

30年來,趙秀梅送走一批批當地兵娃子,又迎來他鄉一批批新兵。這一送一迎,趙秀梅都要給他們送鞋墊,據她講,這些年來,僅鞋墊就送出好幾萬雙。30年來,雙雙腿腳不便的趙秀梅和丈夫省吃儉用,用送鞋墊、送襪子等這種樸素方式,表達著自己真摯的擁軍情懷,她與她的鞋店也因此榮獲了多項榮譽。

顧客來趙秀梅店中買鞋。圖片來源:陝西文明網

3.即使賠本也要寫好「誠信」二字

趙秀梅原來只在固定的批發點進貨,後來上門的推銷商也多了起來,趙秀梅貨比三家,仔細挑選,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定貨時寧願多出點錢,也要進質量較好的。與她合作過的人慢慢熟知了她的性格,把質量好的貨推薦給她,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她賣給顧客的鞋質量有了保證,信譽度提高了,銷量也大了。

她賣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堅持薄利多銷,顧客走上幾家店,同樣的商品對比一番,還是擁軍鞋店價格低,最後還回到她的店去買。有年夏天,趙秀梅應一些顧客的要求進了一批廉價鞋,她給每雙鞋只加價1.2元銷售,一位熟人買走一雙,幾天後反映鞋底有斷底現象,趙秀梅立即退還了那個顧客全部鞋款。她仔細檢查這批鞋,由於價格低,質量確實不好,為了維護顧客利益,也為了店內名譽,她與老伴商量後將這批鞋全部倒進了垃圾臺,損失了幾百元,有人勸她去找批發商理論時,她卻說「那個批發商也不容易,這個損失我認了。」

一次,一位70多歲的老人帶著孫子來店中,給孫子買了雙質量不錯的旅遊鞋。兩人走後,店外的一個鄰居告訴趙秀梅,那位老人是山裡來的,家中條件很差,兒子也是個當兵的……聽了這話,趙秀梅立馬起身追出店外,給老人退了十元錢。又有一次,一位老年婦女來買了雙很便宜的布鞋,趙秀梅得知老人的兒子是聾啞人,兒媳也離家出走,老人與孫女生活在一起,無經濟來源後,當場將鞋錢退給老人。事後,她給兒子說:「我就是賠了錢也要照顧這些貧困的人」。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趙秀梅》、《最美「擁軍媽媽」趙秀梅:約法三章 30年傾情服務子弟兵》等稿件和材料綜合,感謝陝西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一年又一年,趙秀梅堅持把誠實守信貫穿經營始終,贏得了顧客的廣泛讚譽,也贏得了社會的認可,顧客紛紛評價的她的商品價格低,質量信得過,認為她心底善良,語言文明。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誠實守信的美好品德。

相關焦點

  • 舍小家為大家!從此,他鄉是故鄉
    脫貧攻堅》是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關鍵階段由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別推出的系列短視頻,為所有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人們加油鼓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每集圍繞一個主題,講述生動感人的人物故事,由主持人海霞傾情講述,夾敘夾議,娓娓道來,升華主題,直戳人心。
  • 為大家歲月靜好 他們舍小家負重前行
    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幾對「夫妻檔」,他們堅守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線,舍小家,為大家,為人民築牢「防護牆」,齊心協力打贏防疫阻擊戰,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黨員幹部的家國情懷與擔當奉獻。他們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前將兩個年幼的孩子託付給親戚照料,舍小家,為大家。不知在居家觀察人員家中來回跑了多少次,也不知接聽了多少個諮詢電話,體溫計一直在手中,從沒有離身過,只要一接到電話就第一時間上戶,第一時間檢查。在防疫阻擊戰中,他們就是一對最美的逆行者。
  • 舍小家為大家,是他們最美的樣子!
    N 海都記者 唐明亮 陳燕燕 江荷有一種逆行叫擔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許許多多家庭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胸懷大局、堅守崗位、恪盡職守,以舍小家為大家的實際行動,生動演繹「最美家庭」的防疫故事。
  • 門彥先:舍小家為大家的戰「疫」鬥士
    門彥先,男,1991年5月生人,200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和年輕的共產黨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擔任灤州市行政審批局防控物資保障組副組長,負責後勤物資保障、消殺等工作,工作中他主動作為,不辭辛苦,日夜奮戰,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的擔當和奉獻,得到了領導、同志們的高度讚譽和肯定。
  • 舍小家,為大家 守護好靈鵝的一方淨土
    作為在基層的普通黨員,他們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為人妻,過年了,誰不希望與家人共享天倫,在危急時刻,他們毅然選擇「逆行」,放棄休假,迎難而上。金庭鎮正是因為有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黨員幹部才能讓全鎮百姓過上一個和往年不同,但卻依然平安、祥和的春節。  目前,高勇書記的兒子和兒媳在武漢一切安好,他們也在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衡南縣雲集新城社區:舍小家為大家,人人都是戰鬥員
    衡南縣雲集新城社區:舍小家為大家,人人都是戰鬥員
  • 鳳凰雙警家庭舍「小家」顧「大家」 並肩作戰抗疫情
    從大年三十開始,他們分別堅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線,並肩作戰、相互溫暖,在「團圓」與「防疫」中默默堅守,舍小家,為大家。「媽媽!」「媽媽先洗個手。」「媽媽,你這個衣服好漂亮呀!」「媽媽先洗個手再抱你。」
  • 疫情面前 他們舍下小家為大家
    疫情面前 他們舍下小家為大家源稿:東陽日報 |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12日 16:09:29 | 作者:樓瑤琳 孫新萍 趙瀚飛 | 編輯:許琳琳  他堅守「東陽北大門」十多個夜晚  11日上午8點多,大部分市民已經起床準備一天的活動
  • 張彩霞:寧為大家舍小家
    但身為大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張彩霞,憑藉時時為村裡著想、事事把鄉親掛在心上的赤誠,寧為大家舍小家,帶領村民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衝鋒在前,忘我戰鬥,攻克了大河村一個個貧困「堡壘」,贏得了百姓的一致擁戴和關愛。
  • 單親媽媽開鞋店,推出「新人免費送鞋」,反而月入上萬,你也可以
    做生意不分大小,今天要講的是一家「鞋店」。大家都知道鞋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正是因為有這個市場需求,鞋店開始如春筍般的增加。說白了,大家都想搞錢啊,能賺錢的營生,大家都想做,結果啊就導致許多沒有賣鞋經驗的老闆也加入到其中,他們以為鞋子只要好看就行了,顧客就會主動掏錢購買,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像這種小生意競爭很激烈,無論哪個地方,什麼東西只要賣得好,馬上就有人插手進來,優勝劣汰,很快就有人黯然離場。大多實體店老闆普遍都焦慮,守著店,有危機感,但是又無能為力,過得不踏實。
  • 「抗疫「她」力量」她說:舍小家、為大家,既是使命,也是光榮
    她每天堅守崗位,在完成疫情相關後勤及其它工作的同時,還主動提出到卡點值守,向村民宣傳防疫知識、為群眾測量體溫、登記信息、勸返外來人員等。她還為居家隔離戶代購生活物資、運送到家,並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隔離人員的焦慮情緒。工作上,李小蘭盡職盡力,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用實際工作踐行著初心和使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英雄譜】張曉軍:舍小家為大家 守初心講奉獻
    前兩次路過,張曉軍把牛奶、麵包、酥梨等悄悄放在門口,沒進家也沒見到兒女和妻子。因此,妻子也開始在電話裡埋怨開了:「你是拿定主意賣給單位了?」「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忍短暫相見再別離!「張曉軍說。其實,自己的腦海裡無數次描繪過親人團聚的場面,也會在微信裡反覆地收聽兒女的語音,還要給遠在老家年邁的父母電話報個平安,再用工作來衝淡滿懷的孤獨、焦慮和思念。
  • 舍小家為大家——記淶源縣中醫院隔離病房的點滴
    網易新聞保定訊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然從武漢爆發,並迅速席捲全國。為保障全縣人民的健康,不讓新冠病毒肺炎在淶源縣蔓延,淶源縣中醫院按照上級指示迅速建立隔離病房,於1月30日開始接收從湖北以及武漢回鄉的人員。
  • 新山村發布:滬漢社區得名上海武漢,當年「舍小家、為大家」,如今...
    這一批來自上海、湖北的技術人員從此紮根在大渡口這片熱土上,成家立業,為了感謝這些為民族大義「舍小家、為大家」的先輩們,他們在異鄉生活的這個地方就取名為滬漢村,2002年正式命名為滬漢社區。預計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服務提升項目將於2021年10月底完成。效果圖除了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服務提升,滬漢社區還以社區黨員、居民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打造了黨員之家、市民之家、志願者之家、老年人之家、青少年之家、統戰之家等「六家」服務陣地,讓轄區內每個群體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家」。
  • 城西派出所所長金若華:舍小家為大家的戰「疫」先鋒
    疫情防控期間,金若華買來酒精、消毒水對全所辦公環境進行統一消毒,並積極爭取口罩、手套等物資,保障大家的工作安全。為避免交叉感染,保證就餐衛生,金若華要求所有人錯時分散用餐。她還叮囑食堂加菜,務必讓大家吃飽吃好。晚上,她會去食堂給加班的工作人員煮夜宵,「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她說。
  • 「我的扶貧故事」陳亮:舍小家為大家無怨無悔
    我叫陳亮,是甕安第六中學的一名教師,2018年1月12日來到中坪鎮水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然後我又來到中坪小學進行對接聯繫,學校承諾只要孩子回來就能正常上學,另外我還為兩個孩子申請到了教育資助。現在,唐松的兩個孩子均正常讀書且成績優異。同時,我為唐松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政府審批後,他一家2019年7月正式入住甕安縣雍陽街道映山紅社區安置點。現在,唐松在浙江務工,妻子李紹群在家照顧兩個孩子讀書,一家人生活美滿幸福。
  • 舍小家才能有大家 我在武漢當店長
    舍小家才能有大家-- 記武漢家樂福鍾家村店店長方超1月29日,大年初五,和過往無數個工作日一樣,方超迎著清晨的薄霧,早早的出了門。「春節不能回家了,雖然覺得很虧欠家人,但我們都很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決定,畢竟舍小家才能有大家」。作為店長,「舍小家為大家」的方超每天的工作通常從巡店開始。從收貨區到生鮮操作間,從入口、扶梯到衛生間,從各排貨架到堆頭,方超仔仔細細的檢查著每一處。
  • 嵊州靈鵝村書記王高勇 舍小家為大家 守護好村莊一方淨土
    作為在基層的普通黨員,他們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為人妻,過年了,誰不希望與家人共享天倫,在危急時刻,他們毅然選擇「逆行」,放棄休假,迎難而上。金庭鎮正是因為有這樣「舍小家,為大家」的黨員幹部才能讓全鎮百姓過上一個和往年不同,但卻依然平安、祥和的春節。目前,高勇書記的兒子和兒媳在武漢一切安好,他們也在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鞋店起名技巧 如何給鞋店起名
    不過他們大都是第一次創業經營店鋪,很多經驗都是比較匱乏的,比如說鞋店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如何給鞋店起名就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其實一個好的名字能夠吸引人的注意,也能間接地把人吸引到家裡來,從而增加銷售額。那麼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各位出出主意吧,如何起名才最合適!
  • 【暖新聞 江西2019】為創城,她舍小家為大家
    右數第三為周寶鳳評為第三期「吉安好人」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訊  今年47歲的周寶鳳,自1993年技校畢業後就開始從事一線清掃保潔工作。2013年,因她在一線工作表現突出,被提拔為清掃大隊管理人員。身為所長,知道環境衛生管理的重要性,銘記「寧願一人髒,換來萬人潔」的環衛精神,每天早出晚歸,帶領一線工人順利完成上級領導交辦的所有工作任務。她,用一笤一帚,給我們帶來了一片淨土,書寫了一曲敬業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