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客家人過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釀苦瓜?

2021-02-27 客家網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好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在客家人地區每到端午前後有吃釀苦瓜的習慣,因為端午前後正是新鮮苦瓜上市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誰家又準備釀苦瓜吃了,聽到釀苦瓜口水那個流啊!

客家人的釀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後把肉餡(有的地區是糯米餡)塞進掏空的苦瓜裡面,然後放進鍋裡炒,之後再用火燴一下,苦瓜已沒有生味,與餡完美地結合。苦瓜雖苦,但它絕不把苦味傳給「別人」,如用苦瓜燒魚、燜魚,魚絕不沾苦味,所以苦瓜又有「君子菜」的別稱。

傳說很久以前,一個五華人和一個興寧人是結拜的好兄弟,後來因為在點菜的時候出現了矛盾,一個要吃豬肉,一個要吃苦瓜,後來,聰明的飯店老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製作出了釀苦瓜。這深刻地表現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飲食文化。

釀菜是客家常見的烹飪方法,有釀豆腐、釀茄子、釀苦瓜等。據說客家人早期多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區,氣候潮溼多霧,所以飲食上養成宜溫熱,忌寒冷的特點。

蒸好的釀苦瓜,鹹鮮脆嫩,清淡爽口,湯純肉鮮無雜味,濃濃的苦瓜香氣四溢誘人,清爽鮮香。不但解毒清熱明目,敗火開胃有營養,而且由於是蒸菜,吃了還暖胃宜氣哦。

苦瓜,別名錦荔枝、涼瓜等。他的果實有奇特的瘤皺、果肉含豐富的苦瓜酐,有獨特苦味。果實幼綠,熟後呈金黃或橘紅色,十分豔麗。苦瓜的營養保健效果和藥用價值很高,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的含量尤為突出,還含有尼克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鈣、磷、鐵等。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均可入藥。用苦瓜浸制的保健酒,具有清熱解毒、怡心明目、養血滋肝、潤脾補腎之功效。

其實吃苦瓜以色青末黃熟時才好吃,更取其清熱消暑功效。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為蔬。夏秋間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覺可口,不覺其苦。中國粵人以苦瓜切片,曬乾貯存,作藥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

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聽,粵人又喚做涼瓜(粵人不叫涼瓜只叫苦瓜,後來有外地或叫外省人來廣東後才叫涼瓜)。苦瓜形如瘤狀突起,又稱癩瓜;瓜面起皺紋,似荔枝,遂又稱錦荔枝。

將魷魚、香菇、糯米、鹽和肉餡攪拌成餡;用手將餡填進苦瓜裡面;將排骨放進高壓鍋裡,放少許水;將釀好的苦瓜一層層擺放好;蓋上蓋子用中火15分鐘左右,大功告成!

喜歡辣的口味者可以在餡裡加點搗碎的胡椒末。開鍋後可以在上面撒上蔥末!


父親是元帥,哥哥副國級,而他身有殘疾,憑什麼徵服眾多紅二代??

精彩!「藝」起戰疫,梅州舉辦文藝界抗疫主題作品展演晚會

相關焦點

  • 客家人過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釀苦瓜?
    在客家人地區每到端午前後有吃釀苦瓜的習慣,因為端午前後正是新鮮苦瓜上市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誰家又準備釀苦瓜吃了。
  • 為什麼客家人過端午節要食釀苦瓜?
    在客家人地區每到端午前後有吃釀苦瓜的習慣因為端午前後正是新鮮苦瓜上市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誰家又準備釀苦瓜吃了聽到釀苦瓜口水那個流啊....客家人的釀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後把肉餡(有的地區是糯米餡)塞進掏空的苦瓜裡面,然後放進鍋裡炒,之後再用火燴一下,苦瓜已沒有生味,與餡完美地結合。
  • 過端午吃苦瓜
    傳說很久以前,一個五華人和一個興寧人是結拜的好兄弟,後來因為在點菜的時候出現了矛盾,一個要吃豬肉,一個要吃苦瓜,後來,聰明的飯店老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製作出了釀苦瓜。這深刻地表現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客家飲食文化。
  • 客家人的「釀菜」文化,到底是什麼?
    與客家菜接觸,就能感覺到其無所不釀: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蓮藕、釀蘿蔔、釀腐皮、釀辣椒、釀豆角、釀豬紅、釀雞蛋、釀冬菇、釀蔥白……總之,五花八門。然而,釀菜到底是什麼?與客家人從中原南遷飲食習慣改變有關。
  • 客家人告訴你萬物皆可釀,快快回家吃麻麻做的釀菜吧
    客家人告訴你,萬物皆可釀相信十個吃過客家菜的人,九個都會對客家菜讚不絕口。
  • 客家人無菜不釀,令老饕垂涎不止的美味
    每當我們談起哪個地方的人,總是少不了那個地方的飲食。比如談起湖人南,少不了剁椒魚頭臭豆腐;談到四川人重慶人,少不了火鍋麻辣燙……而說起客家人,總是少不了釀菜。「釀」是客家話裡的一個動詞,有「包」「植入餡料」之意。
  • 贛南客家人的端午節
    (披紅戴花的神龍即將下水 )             贛南客家端午節風俗習慣 南遷到贛南的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即保留了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也融入了贛南本地土人的習慣,如作艾飯、掛蒲和艾、香草燒湯沐浴等
  • 客家煎釀三寶——釀豆腐、釀茄子、釀苦瓜,了解一下客家飲食文化
    說起湖南長沙就是麻辣小龍蝦,談起四川重慶就是辣火鍋,講起客家,那就少不了各式各樣的釀菜了~釀菜,是在一種簡單的食材中,加入其他幾種原料攪拌而成的餡料,煎釀成熱菜的一種製作方法,這是起源於客家的飲食文化,有一種說法就是客家無菜不能釀,這已經成為想起客家就會想起的一句話。
  • 釀柚子、釀田螺,客家人,看見什麼釀什麼
    釀菜的誕生和這群中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逢年過節,吃了餃子才圓滿。客家人想自己包餃子,但苦於嶺南沒有足夠的麵粉擀麵。為了一解饞癮,他們把當地盛產的各種蔬菜當做餃皮,將肉餡釀進去進行烹煮,沒想到收穫了成倍的鮮美。為什麼釀菜那麼鮮美?能釀些什麼?可以釀成什麼形狀?
  • 廣西客家6款釀菜,客家菜的經典釀菜,客家人來說說最喜歡哪一款
    無菜不能釀,客家人對釀菜的食材選擇種類之多到無法估計,豆芽、小蔥、菜葉、豬大腸、田螺、豆腐等等,常見的食材客家人都能做成釀菜,對客家人來說,萬物皆可釀!下面介紹6款釀菜,款款是客家釀菜的經典菜,如果你是客家人,我想最少吃過其中兩種。
  • 客家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釀的!
    說起客家,總是少不了釀菜。 釀菜,是在一種原料中夾進、塞進、塗上、包進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原料,然後加熱成菜的方法。釀菜做法,起源於客家飲食文化。從中原遷徙自南方的客家人,因思念家鄉美食,或是製作節日食品時,遷移的當地沒有包餃子用的麵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蔬菜等代替餃子皮包裹餡料。
  • 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尋帶有濃濃中原味的客家菜發展史
    本期文章,我們就從客家人的「釀菜」說起,一起探討一下客家菜的發展史。客家人為什麼鍾情於「釀菜」?說起「釀菜」,不得不提到客家人的來源。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的先民可以溯源自晉代的中原人,那個時代,由於飽受戰亂以及天災影響,客家先民迫不得已踏上南遷之路。
  • 【美食系列】客家人釀東西,真沒人比得過!
    好想回家吃麻麻做的釀菜呀~每當我們談起哪個地方,總是少不了那個地方的飲食。
  • 帶你看看我家鄉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端午節習俗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我家鄉的端午習俗,看看和你們那裡有什麼不同。我的家鄉在廣西容縣,是一座十分美麗的小城市。端午節包粽子應該是全國的習俗,我家鄉也不例外,我們那裡的人包的粽子特別大個,每個都差不多有半斤重,一個人吃一個吃不完的,他們就會用刀切一片片,用油煎過才吃,那樣會更香
  • 聊聊客家人過端午的種種趣事
    但客家人習俗不叫端午節,而叫「五月節」,是客家人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客家人遍布廣東、福建、江西等地,海外也有不少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保留了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如包粽子、做艾飯、掛菖蒲和艾草、香草燒湯沐浴,划龍舟,寫午時符等。按照客家人慣例,有女婿的會送些雞、鴨、豬肉等到丈母娘家,所謂「送節」,女兒會帶著孩子,挑上粽子等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 江西客家人的釀菜:萬物皆可釀!
    江西客家人的釀菜:萬物皆可釀! 釀豆腐、辣椒、茄子、苦瓜 腐竹、雞蛋、芋頭、青蒜… 在客家人的眼裡,沒什麼是不可以釀的!
  • 客家人有多愛吃釀菜?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
    每當經過客家菜市場的時候,你也定會發現很多熟食攤位上會擺著各種各樣的釀豆腐,釀辣椒,釀茄子等等五花八門的釀菜,而且生意都特別興隆,選擇困難症的人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說到釀菜的來源,就得從古代中原人南遷成為客家人的歷史說起了。歷史上客家人經歷過了很多次遷徙,等他們到達南粵後,發現這裡麵粉很少,卻盛產果蔬菜。
  • 廣西客家釀的菜很經典,如果你是客家人,你應該至少吃兩個
    地方客家人,使用當地的食材,創造屬於地方美味,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客家人尤其是鍾情在一種美食烹飪技術——釀造中。釀製而成的美味佳餚叫釀菜,以新鮮為皮,以餃子的方式填充餡料,做成像餃子一樣的食物。衝泡,客家話的意思是「包」!
  • 關於端午節作文:郵票上的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作文:郵票上的端午節   明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稱端五節、端陽節、蒲節,流傳於漢族和壯、布衣、侗、土家等少數民族。   據考證,端午節源於遠古先民對部落圖騰-龍的崇拜。
  • 廣西北海客家人的端午節
    廣西北海的客家人過端午節可是很熱鬧的。五月初二,勤勞的客家人會一大早起來準備做粽子的材料。有糯米谷的會早早挑上,到碾米廠碾糯米。一大早,碾米廠門口就排著長長的隊伍了。客家人做粽子用的葉子可不是粽子葉哦,是一種中藥草,叫露兜草。這種草生長在河邊溪邊池塘邊。露兜草葉子長長的,兩邊長著尖尖的刺,背面中間也有一行尖刺。採這種草一不小心就挨一針。但勤勞的客家人仍要去採,痛並快樂著。採回來的露兜草清理乾淨尖刺,放在太陽下曬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