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去墨爾本的理由
2008年12月10日 17:23 來源:楊子晚報
發表評論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從未有過一個地方能讓我在短短4天的行程中產生如此之多的感悟:關於現代,關於自然,甚至是關於人生。作為維多利亞州首府的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這裡的繁華透出一種平和,或許是人口比較少的緣故吧。但我以為,更多地是因為澳洲人那種恬淡性格,讓整個城市顯得寧靜而有序。現在我與您分享墨爾本的遊記,希望您能從中找到不止一個去墨爾本的理由。
雖然現在從南京可直飛墨爾本,但還是建議從香港轉一趟機,不僅時間上更從容,還可順便在香港逗留幾天,享受一下身在購物天堂的那種滿足,當然,還有港龍航空的高質量服務——尤其推薦的是空姐送來的澳洲葡萄酒,那可是絕對的正宗。從香港到澳洲,是一個跨越半個地球的旅程。可當你坐上香港國泰集團旗下港龍航空的大空客,在飛機上一口氣觀賞完3-4部史匹柏和李安的大片,剛剛想到休息一下時,你會發現,南半球已經在腳下了。不到9小時就跨越了半個地球!對了,要先把手錶調快3小時,這裡是墨爾本的夏令時,晚上8點,夕陽仍舊燦爛得耀眼。這裡我先向喜歡都市旅遊的朋友們推薦三個在墨爾本不得不去的地方。
推薦地:尤利卡大廈88層全玻璃「The edge」觀景臺
推薦理由:壯觀刺激
如果不是不時從身邊呼嘯而過的名車提醒,你甚至會忘記自己身處在21世紀。整潔的街道兩邊在老電影中熟悉的教堂尖頂,正中是有點古董味道的有軌電車,耳邊還不時響起叮叮噹噹的鈴聲,回頭一看,兩匹慄色的高頭大馬,很優雅地拉著一輛馬車漫步。金髮的老外戴著頭盔用很專業的姿勢騎車前行,跨越幾個「代溝」的交通方式在這裡竟然能如此和諧地共存。
復古的幻想一直持續到90多層的尤利卡大廈進入眼帘。如果您喜歡現代都市的壯觀,欣賞現代人的冒險精神,那麼這座大廈您一定要去:那個叫「The Edge」的88層觀景包廂,完美融合了都市視覺享受和過山車遊戲的刺激。那是一個全玻璃的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剛進去的時候,周圍的玻璃都好像磨了砂,你什麼也看不見。耳邊舒緩的音樂漸漸急促,你會突然發覺,小房子在移動,在漸漸從大廈裡伸出去——當有意製造出的顫抖讓你神經陡然一緊張的時候,最精彩的部分即將到來:隨著一聲絕對真實的玻璃破碎聲音,周圍的玻璃一下子全部變得透明!尖叫聲中你會發現,自己懸空地站在88層樓高的地方,腳下是小如螞蟻卻清晰可見的汽車和房子!大膽的人或許還可以蹦跳兩下,但一般人的反應是緊緊握住手邊唯一的依靠——那兩根扶手,小心翼翼地向腳下看,還沒回過神,「咔嚓」一聲,你的窘態已經被玻璃房頂的照相機捕捉了個正著。玻璃房子緩緩縮回大廈,當踏上大廈裡的地毯,或許驚魂才定。可是,你不覺得這樣一次的88層高的懸空玻璃房之行,已經把澳洲的壯美和澳洲人的浪漫領略到了七分了嗎?
推薦地:百年歷史的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車
推薦理由:返璞歸真
或許你已經看夠了動車的新聞,對那種速度的感覺已經不如以往,那麼你應該去看看墨爾本的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車,那一份返璞歸真式的感受。
上世紀初,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為開發其偏遠地區而修通了四條低成本的762毫米鐵路線,普芬比利鐵路就是其中的一條。 從墨爾本市中心出發,40分鐘的車程,就可以買上一張硬卡片的火車票,在穿著老制服的列車員引導下登上老電影裡看過的蒸汽小火車。火車車廂裡貼著30年代夢露為可口可樂做的廣告,土得很有時代韻味。白色的蒸汽,綠色的圓桶火車頭,保持著舊模樣的月臺……會不會產生一種回憶初戀的感覺?
汽笛拉響,古董火車頭拉著10多節窄窄的車廂緩緩啟動。如果你老老實實地坐在窄窄的車廂裡,那麼就至少錯過了七成的樂趣!普芬小火車的車窗專門就是讓你坐的,手放在護欄上,把腳伸出車廂,去接觸沿途的綠色植物和新鮮空氣吧!火車的時速大概就是30公裡左右,沒有急剎車,完全不用擔心會被甩出去。我想,這樣的真古董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旅遊資源意義,不知道要比那些拆而復建的「假古董」要高多少倍?
推薦地:世界第三大的「南星觀景摩天輪」
推薦理由:炫目摩登
喜歡都市類旅遊的朋友,或許你現在選擇去墨爾本要比我更幸運,因為你們將看到南半球最大、世界第三大的觀景摩天輪。
這座「南星觀景摩天輪」宣布於11月28日向公眾正式開放。這個大傢伙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達克蘭區的Waterfront中心,高40層,軌道直徑長120米,僅比譽滿世界的倫敦眼摩天輪低15米。我去墨爾本的時候,這個摩天輪還處於工地狀態,所以只好把它的介紹照搬給您。「南星觀景摩天輪」有21個觀景艙,每個觀景艙長5.6米,寬3.7米,遊客可乘「南星觀景摩天輪以360°的驚險視角欣賞遠至40公裡墨爾本、達克蘭區和菲利普港的美景。到了夜間,在3.7公裡長的LED燈光系統的裝飾下,「南星觀景摩天輪」則成了一個炫目的燈光秀。喜歡購物的朋友們也有福了,在這個摩天輪底下,一個全新的四萬一千平方米的大型歐式購物娛樂中心即將落成,這可是世界級的購物中心哦。看來澳大利亞人「拉動內需」也是不遺餘力嘛。
【編輯: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