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上江南」天水行之三:絲綢之路上的「東方雕塑館」——麥積山

2020-12-12 揚州大哥

寫在前面的話——

天水自古便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形似農家麥垛的麥積山石窟,以「東方雕塑館」馳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麥積山石窟,保存有194個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

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石窟被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已經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種種美稱。

所以,遊人到了天水,麥積山石窟那是必須要去朝拜一番的。

天水火車站邊就有34路公交車直達麥積山石窟,車票五元錢,特別方便。我去的時間太早,站在公交車上四下打量,發現遊客打扮的只有我一個人。憑證件省下了90元的門票,心中還是有點兒小竊喜。麥積山石窟還有一個規定:如果遊人因恐高不敢登石窟,還可以購買 25元的公園門票。這個規定很親民,必須點個讚。

從遊客中心到麥積山石窟還有3公裡,電瓶車15元。我選擇步行,不是付不起這點錢,出門遊玩不就是鍛鍊身體嘛,何況在家時天天還要跑步8公裡呢,這點路程算個啥呀。

於是,獨自一人沿著公路往山上行,路觀看風景也是很不錯。

麥積山,是天水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瞧:路邊立著這塊導遊圖,很清晰地註明此時的我身在何處。

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交相輝印,各有千秋,在藝術上形成富有自身特點的麥積山風格。

麥積山石窟博大精深,其要看點是文化,山到是不高,就是這座長得像麥垛子的小山。但是衝著麥積山的名氣,我還是來了。

由於行前做了點功課,看了一些攻略,頭腦裡多少有了一些概念,想到馬上就能看到麥積山石窟,心裡還是挺雞凍的。

有人說麥積山最好的景色就是「麥積煙雲」,自古便是天水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會使遊人為之陶醉。

我來到這裡時,天空中正好有煙籠罩,莫非老天爺也格外關照咱家?!

瞧呵:遠處的麥積山籠罩一片煙霧,時值初春,方圓百裡林海茫茫,如詩如畫,滿目生碧,氣勢磅礴。

雲霧中的麥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史載:當年開鑿麥積山石窟時,當地累計動用人工40萬個,先是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

現在當地還流傳:「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和「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形象比喻了當年開鑿時的艱難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遊人參觀麥積山石窟,如果不懂佛教文化和雕塑術也沒關係,大可以前來嘗試一下麥積山的雲梯棧道。這是因為,麥積山石窟被稱為「中國最恐怖最讓人膽戰心驚的八大石窟高空棧道之一」。

眼前這是大名鼎鼎的麥積山石窟了,遠遠望去——只見整面山壁之上,布滿了縱橫錯落的木梯,那些古老的雕塑和雕像,都是通過這些搭建在巖壁上的梯子,讓遊人走近觀看。

沿著山徑小道走到麥積山下,抬頭仰望,只見麥積山上石窟、龕窟密如峰房,依窟建簷,層層相疊。棧道雲梯盤旋而上,像流動的音符......

史載: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雕塑、壁畫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凌空架設的棧道也斷裂了。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東崖現存洞窟54個,西崖140個。

進入麥積山風景區,首先進入視線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佛祖綻開笑顏,迎送來往遊客。

遊人走到到麥積山右側的入門處撿票後,便開始登山,從麥積山半山腰往下看,雲霧繚繞,如置身仙境,整座山頓時便有了靈氣。山似佛,佛似山,連為一體。

一陣山風吹過,涼爽宜人,令渾身熱汗頓消。

驚詫地發現:麥積山的不少山石之間竟然有許用小木棍兒頂著的人民幣,最大面額是五十元錢。這是心誠的信徒們施捨的功德。

沿懸梯盤旋而上,鬱鬱蔥蔥的青山,層層疊疊的林海,遙相呼應,躍入眼帘,頓令人心曠神怡。在這清幽的林泉之地,中華文化的瑰寶閃耀著千年藝術光芒。

麥積山的石質不宜精雕細鏤,所以石窟內的佛象多採用泥塑和繪畫。這些琳琅滿目的塑像,主要題材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無論是高達15米的巨像,還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給人以美感。

儘管歷經各朝各代,眾多塑像同處一堂,但並不因襲模仿,而是保持著各自的時代特色,系統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漫步在麥積山石窟,可以瞧見: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及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鬆;然而,西魏和北周時期的造像,則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兩朝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雕象真實反映了千百年來,官家富人、百姓平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審美取向。

從麥積山石窟各時代的不同造像,可以窺見當時的藝匠們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素材,給予藝術誇張和想像,創作出來的佛、菩薩和供養人等形象。

然而,由於千百年來自然風化和地震破壞,目前麥積山石窟許佛像殘缺不全、壁畫彩繪開始變色,更有不少壁畫被煙燻得難以瞧見其「廬山真面目」。不得已在一些洞窟加上了木門、蒙上大網眼鐵絲網。

但遊人透過鐵紗窗,仍能看到裡面的佛像或坐或站,或嬉或威,各具神妙形態。

譁——瞧這一地的錢!

麥積山石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洞窟所處位置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極其驚險,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方能通達。

石窟內的各種造像多帶壁畫和彩繪,保存完整。石窟屬於物質文化,沒有專業講解,一般遊人看不懂——比如石像名稱,緣由,故事,以及一副壁畫的含義。

因此,遊玩石窟請導遊是一項很重值得的支出。導遊可以給你講故事,達到那種帶你穿越歷史、帶你裝逼、帶你飛的境界。只可惜,我去麥積山石窟時時間太早,只在半道上遇見幾個「野導」,原想著進入石窟後再請導遊,卻沒發現。

山上石窟分為東崖、西崖兩部分。兩部分之間山頂以一條1米多高、幾米多的山洞相通。在東西兩崖的正中分別雕刻西方三聖和東方三聖大佛像、各個石窟用木棧道連接。

千年以來,麥積山石窟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歷朝,整座山都變為一座佛像雕塑聖地。其實,從今天的人們眼光來看,麥積山石窟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跡罕至。並不合適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石窟開鑿。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什麼要在選擇在這裡,而不是天水城內的諸多山上耗費錢財建造石像呢?

麥積山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山樓、走廊。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對此,古人稱讚:「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足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泥塑館。

行走在這裡,會令人們的思維變得飄逸和清晰,仿佛行進在一條歷史的文化長廊裡。也許,遊玩麥積山石窟的樂趣也就在這裡了,至於麥積山寶貴的遺產文化我承認我沒看懂。

這些造像或坐或站,或嬉或威,各具形態,神妙畢備。

麥積山62號窟的菩薩,體型頎長,衣紋流暢優雅,面龐柔和潤澤,坦率的微笑,這種古典美感魅力的莊嚴、典雅是西方同時期雕塑難以企及的。而倆位站立著的佛像雕塑,衣著簡潔下垂,身軀挺而直立,神態自然天真。

這是一個時代最動人、最具迷人魅力的藝術時尚。

據說,當年因著佛教普及,開鑿石窟和泥塑石雕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風尚。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古人的信仰,由此可見一斑。

這是一處「菩提道場」的洞窟,洞窟之外站著一個力士。洞窟上方書寫著:「菩提道場」的牌子。

這就是「菩提道場」洞窟內的情景——菩薩端正坐於正中,莊重沉穩而又不呆板,內在意蘊很強,外在形象講究意味。

由於注意到了菩薩的人物個性,尤其是強調內心感情的刻畫,使雕像達到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境界。這也說明古代的雕塑藝術造詣很高。

麥積山石窟裡的泥塑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體現了千百年來各個時代泥塑雕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的過程。

瞧:這座惟妙惟俏的佛象,就是被譽為有「東方神秘微笑」之稱的小沙彌像。

麥積山的雕塑中有很多女性形象,給人們留下了美好印象,使人不能忘懷。那些女性化的佛陀、菩薩及弟子,她們傳遞給人們以親切善良的微笑。

這些都是千百年來,佛家弟子們借女性溫柔的性格、端莊的體態、含蓄的情懷、晶瑩如玉的肌膚等等,用來展現佛陀及其思想的慈悲與憫愛,用以抒發對佛家思想品德的讚美。

在整座麥積山石窟,最大的三尊佛像是東崖大佛和兩菩薩造像。它們是麥積山石窟的藝術代表,這三個雕塑的立體感十分突出,當年的工匠們的確可以稱之為藝術家。他們以極強的自我意識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對大佛及兩菩薩的雕鑿得心應手,給人以絕美的感覺。

雕像之中,諸佛們那永恆不變、嚴肅的沉思冥想的佛陀精神,極度振憾人心。

2個多小時之後,我開始下山了。面對如傾峭的凌空的懸梯棧道,感到有些頭暈。於是雙手抓穩扶梯,小心翼翼,慢慢往懸梯下行走。隨著慢慢接近地面,心裡逐步踏實。

這次麥積山之旅,意外得到倆個收穫——首先,接受到了豐富多採的石窟文化洗禮;其次,挑戰了一把高空棧道的刺激和驚險。

......從棧道慢慢走下來,重又回到了兩個多小時之前攀登麥積山的起點年。抬頭往山上望去——的確是奇觀!

更令我稱奇的是:回家後整理相片才發現——不知何時,相片裡竟然多了一頭駱駝的腦袋。而且這頭金黃色的駱駝與暗紅色的麥積山石窟,相映成趣,極是和諧。

描述

來到麥積山才知道——由於種種原因所致,目前,麥積山的不少石窟都不開放。還有少數開放但要收費的「特窟「,參觀一個洞窟竟然400元的門票。

這真是那啥......

嘖嘖嘖

麥積山塑像尤以北朝時期的雕塑原作品保存最多,藝術水平最高。這些塑像喜、怒、哀、樂表情逼真。

它們的獨特之處在於——無重複色彩,直接用素泥表現質感。

2014年6月22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麥積山石窟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從此,麥積山石窟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雕塑館」。

寫在最後的話——

麥積山石窟,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384-417年後期開始營造。窟龕普遍鑿於海拔高度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紅色崖面上。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不斷興建和修繕,完整保持至今。

相關焦點

  • 麥積山石窟探幽「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山西雲岡石窟一起,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莫高窟以其壁畫而著名,龍門、雲岡以其石刻聞名,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雕塑獨樹一幟,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續時代長久而被稱為「東方雕塑館」。絲綢之路上的甘肅天水,青山掩映中的小城滿目清涼,很是舒服。
  • 天水麥積山,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important}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集合,景區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人文景觀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和仙人崖等,其中麥積山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有&34;的美譽,仙人崖為釋、道、儒三家共存地。
  • 隴上林泉之冠麥積山,層巒疊翠,煙雨撩人,更堪稱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層巒疊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稱。常說的麥積山,其實指麥積崖,因形如麥垛,因此得名。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是絲綢古道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群峰環抱間,麥積孤峰突起,險峻峭拔,如刀劈斧削。大大小小,密如蜂房的石窟就鑿於懸崖絕壁之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高達七八十米。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東方雕塑館」之『四大石窟之一』—天水《麥積山石窟》
    遠拍的麥垛狀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故名。窟龕鑿於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深秋相約去天水,走進東方雕塑館,探秘麥積山神秘石窟藝術
    ,當歷史的記憶、文化的沉澱和精美的雕刻藝術在表積山石窟重現的時候,「東方雕塑館」美名,國家5A級景區的頭銜,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機會麥積山石窟位於肅省天水市東南向約45公裡處,石窟鑿在一個孤立的山峰上,因形似農家麥垛之狀,故名積山石窟,石窟始建於後秦時期
  • 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甘肅天水麥積山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隴上林泉之冠」。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 甘肅人眼中的天水,就是江浙人心中的蘇杭!
    一直以來天水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它那「大氣」的名字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天水當地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在民間也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其實小編覺得西北地區也許挺嚮往江浙地區的地理位置,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諸如「陌上夏花」,「塞上江南」,「隴上江南」的美譽來形容西北的城市?也許是小編多慮了,大概白居易的《憶江南》早已在大西北深入人心。
  •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龍山的最高峰,因山長得像麥堆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建於384-417年,存放洞穴221個,泥塑10632個,壁畫1300多平方米,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展覽館,麥積山石窟被鑿在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有194個洞穴,其中東崖54洞、西崖140
  • 遊覽美麗的「隴上小江南」,甘肅天水一日遊的攻略請收下
    但是小水這次要說的卻是甘肅一處被人稱為「隴上小江南」的地方,你來了就會愛上這裡,這裡就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天水。天水雖然地處西北,但是交通還算發達,坐飛機來的話需要從蘭州轉,小水覺得乘火車來的話最舒服。而且這裡被稱為「隴上小江南」,自然是因為其天氣氣候溼潤,夏天不熱,冬天不寒,四季分明,而且景色秀美,有餘力的朋友卻是要來看看。
  • 遊覽美麗的「隴上小江南」,這份甘肅天水一日遊的攻略請收下
    但是小水這次要說的卻是甘肅一處被人稱為「隴上小江南」的地方,你來了就會愛上這裡,這裡就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天水。來天水旅遊的話,最好是和朋友一起,不要只身前來,聽天水的朋友說,初次來這裡旅遊經常會被騙光錢財。像街頭免費抽獎、兜售假物品等,所以你不要愛心泛濫,也不要過於好奇哦,捂緊錢包要緊。
  • 一日遊三景點—甘肅天水
    現存194個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崖閣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與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麥積山石窟則以獨特的泥塑藝術獨樹一幟。
  • 丈量大秦嶺,到麥積山尋覓「東方的微笑」
    甘肅 天水麥積山(攝影高祿) 據說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有三處面帶微笑的藝術珍品,一處是法國巴黎羅浮宮油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另一處是柬埔寨吳哥佛像的微笑,而第三處就是位於西秦嶺小隴山系麥積山石窟造像的東方微笑。
  • 我從隴上走過一片秋色
    隴上江南」——天水便呈現在眼前。初秋的天水,細雨紛紛,婉約詩畫般的山水之城。記者隨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輯聚焦天水採訪團,移步天水的山山水水,見證了一個從遠古走來有著2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古城,見證了天水在改革開放中車輪滾滾向前的豪邁步伐。
  •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卻少有人知
    同被列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卻少有人知。我的甘肅之旅,第一站就是天水麥積山石窟,欣賞了佛教藝術文化的魅力。這座藝術寶庫,讓我驚嘆,流連忘返。今天帶大家一起探訪,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在哪裡呢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向茫茫林海之間,一座雄偉、秀麗的山峰上。
  • 遊「絲路」,登麥積山 天水推多重優惠邀南京市民去打卡
    7月3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天水旅遊推介會在南京舉行。此次推介會由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楊斌帶隊,以「精品絲路遊 絢麗麥積山」為主題,展現「羲皇故裡·人文天水」的精彩,宣傳天水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最新旅遊產品資訊。
  • 「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千百年的秘密還能「守住」嗎?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壁畫是「東方壁畫館」,那麼甘肅麥積山石窟就是「東方雕塑館」!為什麼甘肅省的麥積山石窟會被稱為「東方雕塑館」?甘肅在古時候,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就是因為這樣的獨特地理位置,才有了如今甘肅是「中國石窟藝術之鄉」。能夠榮獲如此美稱,當然有它的獨特之處。據統計,甘肅省的石窟寺藝術不計其數,說它四面八方都有石窟寺的存在,並不是在誇誇其談。
  • 天水麥積山遊玩紀實
    今天早上驅車去了天水麥積山,這座孤峰上,有一百九十四個石窟,七千多尊造像,一千三百平方米的壁畫。這就是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的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裡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古籍中這樣記載麥積山。
  • 人文天水抖起來,探訪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
    天水麥積山景區的門票是90元,景區設有區間公交車往返15元。景區大門到石窟步行大概是30分鐘,還是有一段距離的,建議如果去玩的話還是乘坐區間公交車比較划算。天水麥積山的臺階都是新修的,水泥鋼筋感覺還是比較結實的相對來說的話是比較安全的。沿著臺階,站在最高處,放眼望去,重巒疊翠、山環水繞,煙霧繚繞,細雨濛濛,清爽宜人,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的話這種感覺你是無法體會的到的。
  • 天水:細品古城厚重歷史
    首先,天水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可以說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裡」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雕梁畫棟,古柏參天。其中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