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企硬」成澳門「第一外幣」
正午的陽光直射在澳門殷豐素王前地街的轉角處,使得環球通找換有限公司懸空的「兌換店」招牌格外耀眼。街上外出「覓食」的步履密了起來,但沒有多少人留意到,緊挨著環球通兌換店的,已經多了一個兼營珠寶、手錶的小門面。
昨天,從「環球通」兌換店店員手中接過剛剛兌換的兩千元人民幣,澳門黃先生感慨,「九九回歸那年,100元葡紙(澳門元)大約可以兌換108元人民幣,而現在,100元葡紙就只能兌換85.1元人民幣」。但他坦言,「已經逐漸適應」。
回歸十年,人民幣從「禁止通行」到「企硬濠江」,澳門找換業,見證了其間的滄桑巨變。
不得以人民幣下注「救」了兌換店
「環球通」兌換店所在的殷豐素王前地街其實是澳門的「中區」,由於附近博彩市場興旺,而賭場只接受港幣和澳門元投注,因此這附近也被稱為澳門的「兌換區」。澳門九家找換公司幾乎都有分店開設於此,一般周五至周日通宵達旦,密集而立。
「人民幣從2007年開始持續升值,當時有點不習慣,特別是很多澳門人會覺得『不值』。但到了周末還是得換錢『北上』放鬆一下。」「環球通」兌換店有關負責人說,回歸前,澳門兌換店的「外幣」兌換源中,美元佔最大份額,其次是歐元、泰銖、馬來西亞元等,人民幣鮮有蹤影;十年下來,人民幣佔比重最大,兌換的客人以外地遊客為主。
與香港「兩替店」回歸後日漸式微不同,由於澳門賭場規定下注的必須為澳門元或港幣,所以地處博彩市場中區的兌換店生意還過得去。回歸十年,澳門找換店公司從七家發展到九家。「回歸前兩年,生意是明顯好轉的,因為內地客人來澳門,就必須兌換這裡的幣種;但隨著開通『自由行』,人民幣、內地銀聯卡可以在澳門直接使用,或多或少都影響了兌換店的生意。」
說話間,「環球通」兌換店對面一個豪華陳設著珠寶、手錶櫃檯前,一位內地遊客正數著人民幣準備為一隻金光閃閃的手錶直接付款。他背後一排店鋪,間間都掛著「歡迎使用人民幣」、「接受國內卡」的「街招」。
收窄匯率價差求「自救」
「我已經有三四年沒有來澳門了。」剛剛在新馬路購完一條金手鍊的廣東遊客周小姐說,來澳門前本來是想像以前那樣「先兌換港幣,來到再見機行事的」,但到了之後才發現銀聯卡在澳門很多店鋪都暢通無阻,無須在廣東先把人民幣兌換澳門元或港幣。「在便利店、坐的士,人民幣都可以直接用,就當是用來換零錢。」
由於是旅遊觀光熱地,新馬路上也有四五家兌換店。按照遊客午飯後開始遊歷的慣例,它們的「黃金時間」是每天下午。但近年生意清淡,令兌換店的店員有大把時間注視著街上的熙來攘往。「『自由行』剛剛開放時是生意最紅火的時期,那時內地客來兌換有時甚至要排長隊,但現在生意已不比從前,特別是銀聯卡和人民幣直接使用,使商業區的兌換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看著對面「手信一條街」的滾滾人流,一位年輕的兌換店店員感嘆,「連買杏仁餅都可以用人民幣,所以,這裡不但來兌換的內地客數量減少,兌換金額也大幅縮水。」
面對內地客的流失,有的兌換店就慢慢採取兼營電話卡、珠寶、手錶,以及收窄匯率價差等「自救」招數,有的兌換店買入和賣出的匯率價差基本已收窄到0.2個點,希望以「利小量多」取勝。
南方日報特派澳門記者謝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