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復盤」研學旅行背景下如何選擇項目

2020-12-25 雲成長研學

研學直播復盤

2020年4月30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32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分享了「研學旅行背景下如何選擇項目」的話題。

張靜老師首先和大家一起複習了前兩次課程的內容:為什麼要開展研學旅行,國際環境如何?什麼是項目式教學?研學旅行使用項目式教學對學生有何好處?

也提出了思考,讓學員們自己思慮目前的研學旅行:

我們的研學旅行能夠為增強學生的競爭力做哪些準備?

我們如何組織研學旅行才能做到這些?

同時,指出研學旅行運用項目式教學的好處,研究表明,與傳統教學相比,項目式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如下特點:

1. 參與積極性高,自主學習能力強;

2. 善於深入學習,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3. 提高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能力;

4. 在高難度測試中表現更優異。

複習完畢後,張靜老師解答了上次課程學員提出的問題,導出本次課程的主題:研學旅行的主體和目標;研學旅行的場所選擇;並給出了關鍵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研學主體而言,首先要明白幾個要點:

學生是誰?

什麼層次?

有哪些經驗?

有什麼特點?

有怎樣的需求?

研學旅行的主體

1. 部門文件 《意見 》指出,要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情為主、初中縣市高段以省情國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2. 《意見 》強調,要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將基地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根據小學、初中高不同段的研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接著,張靜老師從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和理解層次進行了分析,不同階段的學生應該接受不同的研學旅行。

小學3-6年級

小學3-6年級要帶著問題去春遊(秋遊):1、在春遊(秋遊)外出考察前,利用網絡、書籍等多種途徑,了解所去場所的基本情況、資源內容與特點,能夠提出研究問題,設計考察方案;2、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有效的開展實踐活動,獲得研究結論。培養項目設計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參與校園生活,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初中7-9年級

初中7-9年級要帶著課題去旅行:1、圍繞尋訪紅色足跡、中華文化尋根、自然生態考察等主題,手機查找研學旅行目的地的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2、要帶著課題參加研學旅行,通過實地考察和調查,完成課題研究好旅行活動。在活動中激發愛國熱情,培育民族精神,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高中10-12年級

高中10-12年級要完成家鄉生態環境考察及生態旅遊設計:

1、設計方案前要實地考察家鄉的溼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

2、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及保護情況進行研究,採訪當地居民了解自然生態環境變化,提出保護建議;

3、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設計開展生態旅遊的方案,在一些景點進行生態旅遊的導覽和講解服務,增強熱愛家鄉、保護家鄉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10-12年級研學旅行方案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要收集研學旅行目的地信息,設計研學旅行路線及行程,設計研學旅行參觀考察內容,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設計研學旅行成果的展現形式,在研學旅行活動後對設計方案進行反思和評估,提高規劃、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張靜老師從政策層面講解了如何選擇項目,《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給出了總目標: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在《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指導綱要》之考察探究活動中,考察探究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資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並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製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和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

張靜老師對課程進行了簡單的小結:

1、主體相同,即便是同一個場所,也可以分成不同的主體,讓學生按興趣選擇;

2、主體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場所,同一個主體,也要設立不同的目標(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和特點來設置)。

課程最後,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布置了課後思考題:

1、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您那裡有哪些地方可以作為研學旅行的場所?

2、根據這些場所的特點,可以分為哪些主題供學生去探究?

這些問題以參課學生所處的現有環境為本,向本地資源要項目,在本地環境裡找問題,把抽象的項目式學習和個人化學習具體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教學內容更具體、實用。而學生學習的結果也可反哺本地社區。

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下一期課程內容為:「項目式教學課程設計的核心因素」,課程將在2020年5月7日晚20點準時開播,請同學們準時參課收聽。

相關焦點

  • 研學復盤|什麼是項目式教學?研學旅行使用PBL對學生有何好處?
    研學直播復盤2020年4月23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30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分享了「什麼是項目式教學
  • 「研學復盤」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研學直播復盤目前研學旅行因「疫情而暫停」,但研學實踐教育不會因疫情而停擺。2020年3月29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2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的王春雷老師分享了「在研學旅行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話題。研學旅行的重心不是旅行本身,而是旅行過程中的「研」和「學」。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
    2020年6月9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41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王春雷老師分享了「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的話題。01研學旅行手冊設計案例王春雷老師從實戰出發,以精選的三個不同案例為大家講解研學旅行課程應該如何設計。
  • 研學旅行需開啟「研學+」新模式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 研學旅遊產品,如何玩轉「研學+」?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 「研學思考」研學旅行中讓人頭疼的「軟力量」
    最後,在研學旅行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交流合作、共同選題,並加以引導糾正,長期處於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農村教師對於研學旅行理念的理解及接受程度尚處於初級水平,教師更關注如何提高學生分數,認為研學旅行是浪費時間。農村學校師資隊伍人員不足、教師對課程認識不夠、教育理念落後以及專業素養較低等問題,對於研學旅行課程的有效開展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 研學旅遊產品,如何玩轉 「 研學+ 」 ?
    研學旅遊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遊的重要產品選擇。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 研學旅遊產品如何玩轉「研學+」?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行的體驗性正在逐漸增強,呈現出「研學+」的多元消費體結構。 研學旅遊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在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大時代下,研學旅遊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遊的重要產品選擇。
  • 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選擇研學旅行機構和產品?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究竟研學旅行與親子旅遊有啥區別孩子為什麼要參加研學旅行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研學旅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研學旅行?研學旅行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發展而來。2013年,國務院正式提出研學旅行的概念。2017年5月1日施行的國家旅遊局《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如下: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託旅遊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遊活動。
  • 研學旅行新的挑戰與機遇 ——第三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武漢)高峰...
    面對「黑天鵝」事件的影響,線下教育受到了猛烈衝擊,後疫情時期的行業如何發展,未來研學旅行如何實施,專家圍繞著這一系列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湖北省政府採購評標專家、湖北省中小學校長協會校外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付小林在開幕詞中表示,2020年一定會成為中國研學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 「秘境滇中.民俗研學體驗旅行」開始報名了
    」昆明研學旅行分會現已建立了綜合評價體系,由專業持證的研學旅行導師對學生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的成長進行評價,並頒發研學旅行結業證書,最終學生可憑證書獲取綜合素質評價學分。;| 營地活動期間全程統一正規空調大巴,駕駛員均安排有8年以上駕駛經驗老司機;| 本研學旅行項目無危險項目,全程由帶隊和生活老師引領,所有項目都已經經過多次檢驗確保安全可靠無傷害;| 專業領隊老師跟隊,營地期間全程圖文實時播報,發布孩子研學旅行過程中的照片、視頻資料;| 營地活動為孩子購買研學旅行保險;| 防疫安全保障:本次研學活動基本安排在戶外進行
  • 如何設計紅色研學旅行課程
    在全國上下共同抗疫的這段時間,我們開設了研學旅行導師線上直播公益宣講課,藉助這段時間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資深研學從業者共同進步與交流。3月17日第18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直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的王春雷老師以「核心素養下如何研發紅色研學旅行課程」作為話題分享。
  • 你對項目驅動研學旅行的內涵及策略了解多少?以新加坡研學為例
    >當前,研學旅行無論是「為何研學」 「研學什麼」,還是「如何研學」「研學得如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這就涉及了研學內容和研學主題的選擇。(二)主題選擇:有待被解決的問題(problem)選擇一個好的研究主題是成功開展研學旅行的第一步,也是確定研學內容的基礎。
  • 政策規範後的研學旅行,將要如何發展
    多地政府相繼推出研學相關政策的原因在於國家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高度重視,2016年末,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從政策層面對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提出了要求。在國家高度重視的背景下,山東、浙江、廣東、西安、南京、武漢等省市相繼推出文件,對各省市的研學旅行提出指導意見。
  • 孩子去過一趟研學旅行,為啥回來就脫胎換骨了?
    他說下一次再有這樣的研學活動,他還會讓孩子參加。究竟什麼是研學旅行?它和夏冬令營有什麼區別?孩子參加研學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孩子參加研學旅行回來進步驚人,會照顧自己,也會照顧別人了?帶著這些疑問,下面就讓小董帶您了解研學,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吧!
  • 開展研學旅行,選擇目的地很重要
    情境認知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前後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哲學家對「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的」這一問題的思考,衍生出不同的認知觀。到20世紀初,以「刺激-反應」為核心的行為主義認知是主流的認知觀。行為主義範式指導下的動物「刺激-反應」實驗並不能判斷能否推及至人的行為認知。
  • 旅遊基地如何玩轉「研學+」?
    研學旅遊承接了國家對於研學旅行政策的切口,是「旅遊+」概念下的新模式。研學旅遊的開展離不開研學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在文化旅遊業發展的大時代下,研學旅遊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分,「研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發展研學旅遊的重要產品選擇。
  • 研學旅行有了評價指數
    這場10月16日在海南瓊海舉行的「第二屆博鰲國際研學旅行論壇」,吸引了眾多學術專家和研學機構負責人圍繞「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的研學展望」分享交流。教育評價改革走向多方位、素質化、綜合化。論壇分享中,科研工作者聯合媒體人共同解析教育評價改革,引發與會者共鳴。大家普遍認為,教育評價改革正在逐漸走向多方位、素質化、綜合化。
  • 行業丨研學旅行如何知行合一
    由古代遊學、近代修學旅行逐步演變而來的研學旅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旅行形式,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制度改革以及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作為行走在路上的新課堂,以研促學、知行合一的研學旅行或將迎來發展熱潮。儘管研學旅行市場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我國研學旅行尚處於發展初期。如何讓研學更深入地結合現代旅遊地體驗屬性,如何通過文化和教育賦予旅遊更豐滿的靈魂,值得教育界、文旅界和全社會研究、思考。
  • 劉強佳:如何讓研學旅行更有價值
    我們有一個孩子叫劉一州,他在六年級時發現新的物種——一種甲蟲,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因為他持續地在自己的愛好的推動下參加我們一些專業的動物學研究的研學旅行。在專業的老師、科學家的帶領下不斷地孜孜以求。第三,把它當作一種手段運用,讓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去參與,去體驗,去總結,去反思,然後讓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這樣的核心素養得到提升,讓我們的學生贏在研學旅行的路上。主持人:美國的小孩選擇研學旅行,美國小孩最主要的選擇歐洲羅馬、希臘,為什麼這次選擇了中國?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