鉚著社會需要的崗位,與自主選擇「不兼容」?
52歲的宋金盤是東至縣東流郵政支局鄉郵遞員。 15年來,他騎著車風裡去雨裡來,落下了胃病、腰椎痛等毛病。 「我不想讓他幹這行,曾經託人給他找了其他工作,可他就是舍不下這份工作。 」老宋妻子的眼圈紅了。
當今社會,就業機會很多,「跳槽」已不稀罕。像老宋這樣有機會不跳槽,在其他人看來可能有點「傻」。可是宋金盤說,一挎上沉甸甸的郵包,就覺得有莫大的責任,「只要還能跑得動,我願意幹一輩子」。鄉親們說,他幹一行愛一行,像雷鋒說的「螺絲釘」。
26歲的小梁從合肥某高校畢業,短短兩年就跳了4個單位,最近又準備換工作。小梁坦言:「現在都是雙向選擇,單位挑我們,我們也挑單位,哪裡待遇好,就到哪裡去。 『螺絲釘』精神已經過時了。 」小梁的看法,在部分年輕人中有一定市場。
「這是一種誤解。」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趙冰說,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充分尊重個人對職業和工作的選擇,但仍然需要「螺絲釘精神」。「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固定在一個崗位上工作,而是強調無論選擇從事什麼職業或工作,一旦做出了選擇,我們就應該尊重自己的選擇,敬重當下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 」
穿越50多年歷史,「螺絲釘精神」熠熠生輝。從水電維修工徐虎,到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再到鞍鋼工人郭明義……他們多年堅守平凡崗位,甘願做「螺絲釘」,成為這個時代的精神標杆。趙冰認為,今天弘揚「螺絲釘精神」,就是要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有機結合起來,把個人的選擇和社會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發揮積極作用。
同樣一份工作,有人說是一個 「飯碗」,有人說是一份「事業」。 「螺絲釘」鉚著事業的定位,考驗人生的境界。回首紮根農村6年經歷,首屆中國「十佳大學生村官」、歙縣紹濂鄉行政服務中心農技員楊俊森深有體會:「人生價值的體現不在於掙多少錢、當多大官,而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和群眾的評價。不論什麼時代,只要做一顆對社會有益的『螺絲釘』,我們的人生都無怨無悔。 」
擠勁和鑽勁,不值得效法的「笨功夫」?
50年前,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木板上的釘子善於擠和善於鑽,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 」由此,刻苦鑽研的「釘子」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奮發有為的動力。
淮北市勞模李子明對工作「入迷」,靠著勤跑、勤看、勤學、勤記,對市區190多公裡管網閘閥的位置、分布、走向了如指掌,被稱為淮北供水「活地圖」。雷鋒式的擠勁和鑽勁,在李子明身上得到生動體現。
時光荏苒,「釘子」碰到了新挑戰。大學裡「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戲言,社會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工作中「做得好不如說得好」的現象……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職業觀受到強烈衝擊和考驗,一些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拈輕怕重等現象滋生。
「釘子」精神成為過去式了嗎? 回答是響亮的否定。
做了一輩子「泥腿子教授」的胡承霖,50多年如一日,把麥田當課堂,致力研究糧食增產技術。如今,83歲的他仍放不下對麥田、對農民的牽掛,依舊奔波在千裡平原。正因為他對小麥增產的一股 「鑽」勁,一股「擠」勁,小麥優質高產才有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今天,「成功學」炙手可熱,但真正的成功從何而來?趙冰認為,「成就一番事業,需要具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並貫穿以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這三者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至關重要,說到底就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 」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正是憑藉著那份「善於鑽、善於擠」的執著,一枚枚「釘子」才找到了實現價值的舞臺。
「我就是喜歡當公交車司機,了解它,鑽研它。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苗苗說。無論在技術上遇到多大的「硬骨頭」,她都能啃下來。通過精心摸索車輛性能,不斷進行小技改,她始終讓車輛處於最佳狀態,創造出18年安全行車無事故、百公裡平均油耗低達20.1升的驕人成績。
小「釘子」,大竅門。胡承霖、李子明、楊苗苗無不以雷鋒為榜樣,以「釘子」精神為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這充分說明,無論什麼時期,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對於生命個體而言,還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刻苦鑽研的「釘子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甘於默默地奉獻,在現實生活中「吃虧」?
2001年2月8日,雷鋒的親密戰友喬安山,親手把「合肥市雷鋒儲蓄所」的牌子掛在工商銀行合肥市四牌樓支行儲蓄專櫃門前。11年來,全國第二家、我省唯一以「雷鋒」命名的儲蓄所風採不減,在繁華的長江中路上弘揚著奉獻精神。
離開雷鋒的日子,「雷鋒」從不曾離開。
「雷鋒精神多少錢一斤? 」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道路上,「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到哪裡落地生根?專家認為,一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和困惑,源自對市場經濟的誤讀,也源自對「螺絲釘精神」的片面理解。
「很多銀行都不願意辦理兌換殘幣、上門服務等業務,因為經濟效益微弱,但是雷鋒儲蓄所堅持下來了,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雷鋒儲蓄所負責人王敏說。多年來,雷鋒儲蓄所的默默奉獻贏得了口碑。有的市民一家三代都在雷鋒儲蓄所存錢,有的市民從郊區專程來雷鋒儲蓄所辦理業務。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奉獻精神非但沒有過時,恰恰正是提高市場經濟運行效率和品質的精神力量。今天,在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同時,雷鋒精神讓我們傾聽道德良知的深沉呼喚,引領我們在物質浪潮的衝刷中堅守價值理念,彰顯道德追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以社會主義價值觀去克服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的消極因素,更需要艱苦創業、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奉獻精神,更需要努力建設相互尊重、助人為樂、誠實守信、和諧融洽的良好社會風尚。」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崔躍松說。
奉獻不是為了回報,但付出總有回報。平民慈善家李玉蘭辛辛苦苦開飯店,自己過著節省簡樸的生活,卻把賺的錢奉獻給他人。近20年的時間裡,她從牙縫裡省出20多萬元,資助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名貧窮孩子。當李玉蘭的老伴生病缺錢時,無數人竭盡所能伸出援手,幫李玉蘭一家渡過難關。善,如是循環,滋養世道人心。
「螺絲釘精神」,代表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向美的情感,一種向善的追求,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生鏽。(記者 張嶽 吳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