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心中都有一條唐人街

2020-12-08 經濟觀察報

班弦/文

眾說紛紜:何謂唐人街

在西方各種通俗文化中,唐人街充滿了神秘的異域色彩:「它們有時黑幫成群,有時是『遍地黃金』的貧民窟,有時是種族聚居的城邦,有時是文化集散地」。在論文集《唐人街:鍍金的避難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王保華、陳志明/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8月)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通過考察分布在歐美和亞太的九個城市裡的唐人街,試圖分析唐人街的結構與本質,捕捉唐人街不斷變化的功能與定位。探究唐人街如何協調內部關係並與當地外部社區持續互動。

儘管看似簡單,但對於何為唐人街,學者們從未就此達成共識。研究北美唐人街的學者傾向於認為,唐人街是一個被隔離出來的、同時具有住宅與商業功能的社區;該社區以主要的社團組織為代表,由中華公所和中華會館等一系列互相關聯的社團關係網絡所管理。有些學者則認為,唐人街只不過是匯聚了華人與華人店鋪的地方而已,或者認為唐人街是一個帶有華人文化象徵的旅遊勝地。

「唐人街具有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隨著地域差別也千變萬化」。有些唐人街為亟需互相幫助的「新客」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語言和習俗的親切感幫助這些人更輕鬆地融入當地社會「。有些唐人街專門扮演著文化適應過程中的中間人,新來的移民通過接受教育來了解當地社會,而且還受惠於俱樂部、就業指導、語言訓練、房地產服務等唐人街設立的一系列中介服務。有些唐人街扮演著勞動力中介中心的角色,有的旨在成為零售和分銷中心,有的則協助當地政客——尤其是參政的第二代華人——拉選票。有的唐人街匯集了一批中文學校和為華人節慶活動積極奔走的社區組織者們,因此還承擔著文化遺產保護者的角色。

位於利馬、溫哥華、雪梨、紐約、芝加哥與巴黎的唐人街較為傳統與古老,它們是最原始的唐人街。許多唐人街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對外延伸出「衛星」唐人街——「所有這些衛星社區都具有商業與居住功能,但是並沒有發展出相互關聯的社區組織」。

不同地區唐人街的結構差異甚至有可能大於相似之處。「大部分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唐人街不具備等級分明的、互相關聯的社團結構,而這些特色在利馬、哈瓦那、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的唐人街則顯得尤為明顯。」有些唐人街不僅要基於原鄉、宗族和友誼的社會網絡,而且有建立在政治、貿易和方言基礎上的社會關係。「總的來說,傘狀的華人社團組織並不一定存在於所有的唐人街中。事實上,許多歐洲的華人社團並沒有傘狀華人組織來協調各種地方的、宗族的、區域的甚至同鄉的社團」。

正因如此,本書主編之一、舊金山州立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保華教授指出:「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堅持採用社會科學理論中的『主位』觀點,從當地人的角度出發,在研究中更多地使用華埠或唐人街這兩個詞來指代Chinatown。」

有人認為唐人街正在消失,「因為它們要麼逐漸被更大的社群同化,要么正在融入城邦之中」。在這個問題上,本書收錄的論文作者們倒是達成了共識與默契——「擁有悠久歷史的唐人街將繼續發展並且擴張……認為唐人街將要消亡是一個尚不成熟的觀點」。

陌生他者:唐人街也是所在地的產物

借用凱·安德森在1991年出版的《溫哥華唐人街》一書中的判斷:「唐人街是歐洲社會的產物」。其實唐人街恰恰是所在地外部社會的產物。外部社會有可能決定了唐人街將以何種形式發展、具備什麼樣的規模、甚至對其生死存亡有關鍵性作用。「不管是不是種族主義,人們對唐人街的認識是與華人不斷被本土社會『他者化』這一歷史緊密相連的」。

一些學者認為,華人在某些國家和社會中的經濟活動受到制約,是唐人街落後的主要原因。在美國,華人面對來自白人勞動力的競爭,深受種族歧視之苦,迫使他們來到城市發展,在唐人街集聚,並且成立組織互相幫助互相保護。「(北美唐人街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這包括中國移民可以在哪裡落腳,和他們必須從哪些地方搬走」。本頓和彭軻等人的研究則表明,歐洲華人相對美洲華人而言受到較少的歧視,獲得更多的經濟機會,所以沒有像北美唐人街那樣發展出一個獨立的華人聚居區。

在某些國家,發展華人商業娛樂街區和唐人街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部社會的反對,並深受法律、社會以及種族因素的制約。「種族主義、經濟競爭、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力量的崛起」,似乎都阻礙著唐人街在葡萄牙裡斯本和波爾圖的形成,以至於「對裡斯本和波爾圖的華人而言,似乎建立一個正式的唐人街仍然困難重重,阻礙主要來自於外部社會」。

保拉·莫塔·桑託斯的論文表明,葡萄牙當前的經濟情況和華人商業活動被視為本地商業的競爭者,讓當局決定限制華人移民葡萄牙。由於「華人移民從中國進口廉價貨物,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唐人街及其內部的華人商鋪被葡萄牙當地人看作是有害的威脅」,「害怕被中國主導經濟毫無疑問是其中一個因素」。而且,由於本國經濟動蕩,導致西方對華人的標籤和刻板印象死灰復燃,將華人重新塑造為「不受歡迎的外來者」,「許多對華人傳統的刻板印象,比如華人是一夫多妻的、不講衛生的社會異類等,在當今葡萄牙仍然存在」。裡斯本唐人街計劃也被外部社會堂而皇之地制止了。

而有的歧視和排斥則更為隱秘和微妙。莊雅涵與特雷蒙在《唐人街的問題化:關於巴黎唐人街的矛盾與敘事》中提出,在歐貝列維的新華人零售區的形成過程中,法國人對華人文化的認識以及他們的同化政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採用了某些文化敘事——如「交通堵塞問題、街區特徵的改變、單一的種族人口、單一工業對比多元工業活動」等——來抗議華人給街區帶來的變遷和「排斥華人滲透到巴黎當地社會中」。

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現在的唐人街已經不僅僅是移民為了適應當地非華人社會的產物,「更是旅遊業和當地發展項目的重點」。恆安久對古巴唐人街的描述,則展示了人們如何試圖通過復興唐人街來搭建一座連接中國和古巴的橋梁,唐人街「成為了中國性的象徵和聯繫」。克裡斯滕森的論文則指出,現在歐洲大多數華人都不再居住在唐人街,他們只是去那裡購物而已,因此,「唐人街存活的關鍵在於華人的商業活動,華人是否居住在裡面並不重要」。

自我撕裂:從「三館」「三刀」到「三師」

「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紐約唐人街側重強調華人三館(三種華人主導的經濟活動:餐飲業、服裝製造業和洗衣業」。其實,與此類似,在美第一代福州移民大多以「三把刀」(菜刀、裁縫刀、泥水刀)外出打拼,最擅長餐館、裁縫和裝修這三種職業。

不過,靠「三館」「三刀」創業起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華人移民,為了讓下一代改變自己靠手藝吃飯的生活型態,過上自己想像中或者目睹的歐美主流社會的幸福生活,往往十分重視子女教育,秉承「三種師字輩人才最吃香」的觀念,大多希望子女將來成為「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或工程師、建築師、藥劑師等專業人士,藉此提高社會地位,改變人生命運,不再像父輩那樣「『工』字不出頭」。

可以說,這種對自己出身的反感、抽身與離棄,這種在擺渡上岸後就轉而斬斷船纜甚至鑿沉孤舟,與某些華人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嫌惡、否認、拒斥和消弭隱隱相合,但也反映了華人在海外充滿成見與歧視的生存環境所不能承受之重。

「關於美國唐人街的歷史和社會學研究實際就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移民並且定居美國的歷史,這個歷程受到了不同時期的種族劃分和政治經濟的影響」。類似地,為了能夠為外部社會所接受,法國巴黎十一區和歐貝維列的華人社區領袖不得不讓唐人街符合法國的民族國家歷史,「華人聚居區」不得不被形構為肯定法國「同化外國人、讓外國人融入外部社會的國家意識形態」以及「全球化的意識形態」。

「兩百年來,華人社區是並仍將是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的一面鏡子」。在這背後,正是華人在獨立發展與映照主流、主動參與與被動融合、角色轉換與地位變化等一系列矛盾與張力中,對自己主體性與鍥而不捨的尋找、構建與堅持。不過,老一輩海外華人大多認同「舊世界」的家鄉,而「現在許多華人把根扎在了移民國,他們認同主流社會的身份」。

耐人尋味的是,本書收入的九篇論文的十一位作者和兩位主編中,有七位並非華人,他們無疑有望擔當更為抽離的旁觀者與記述者角色。但所有著者又均非在世界一線頂級大學任教,恰恰反映出唐人街這一論題在西方中心學術共同體中尷尬的邊緣隱學地位——不夠現代、不夠顯赫、難以政治正確、難以與時俱進,這一切刻板成見,又何嘗不是研究主體、研究主題、研究客體、研究課題與研究對象的雜糅與共現。

落地生根:個體經驗、故國想像與在地現實

在我看來,這本論文集努力運用歷史分析、空間分析、結構功能分析等方法,結合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去探討唐人街這一符號所承載的意義及其源流和變遷。或許出於學術研究的嚴肅性和客觀性要求,這本論文集中除了少數章節(如《從勿街到東百老匯大街:福州移民與紐約唐人街的復興》)之外,大多個案研究更注重資料的匯集和文獻的梳理,給人一種冰冷、碎片化又浮光掠影的閱讀體驗,缺少了個體化的經驗、沉浸式的認知,以及對華人自我身份認同和實然生存狀態的探討。

林語堂在1948年出版的小說《唐人街家庭》裡仔細描述了一間華人店鋪:「店裡的生意十分好,賣的東西種類很多,從牛肉、家禽肉、雞的各個部位、豬腳、內臟、魚、小蝦米、中國蔬菜、來自中國的乾貨、鹹蛋、蘑菇、南京鴨、魷魚乾、魚翅、冬粉,到碗、祭祀用的香、搓衣板、藥和通書應有盡有。總而言之,凡是華人需要的,覺得在美國用得上的東西店裡幾乎都有賣」。

七十多年過去了,「雖然國際貿易自由的增加和各類華人的到來使唐人街裡的中國商品和亞洲商品的種類大大增加,這樣的描述在今天卻仍然適用」。這大抵是因為,背後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情理欲求、利益網絡、社會關係,並未有太多改變。可以說,每個海外華人心中都有一條唐人街,縱然千人千面,卻又存在諸多共性。

或許我們可以將書中指涉的、有代表性的特徵雜糅,勾勒出一個女性形象:在北方某省份長大,在香港接受本科教育,遠渡重洋在紐約讀碩士,以通過理工類學生可選實習訓練籤證政策(STEMOPT)進入矽谷公司的紐約辦公室工作;因為紐約房租太高,選擇租住新澤西州的公寓,每日通勤往返;身邊有來自其他省份的華裔同事,以及在稍遠的城市工作生活的遠方親戚,可以略解憂愁;平時工餘和朋友聊聊天,交換一下鄉愁,或者與其他異性曖昧對象約飯,不錯過任何潛在的更好機會;在取得H1-B技術工作籤證後,結交和認識了一位來自波士頓的華人二代醫生,然後搬到布魯克林共同居住;最大的期望是儘快結婚、取得綠卡、入籍美國、搬去氣候更為相宜的佛羅裡達或者加利福尼亞居住……

這位虛擬女性的內心或許也有柔軟之時,那就是每個周末,都要去紐約的唐人街,叫上一碟幹炒牛河、幾屜點心,喝上一杯奶茶,恍惚間覺得自己還在故鄉晃蕩,或者還像初到那座南方大都市時,像《甜蜜蜜》中的黎小軍一樣,因為對一切的五光十色、車水馬龍都感到新奇而隱隱眩暈。

在那一刻,她不再是時刻睥睨各種資源的禿鷹,而只是身處梁園的遊子,為故鄉的雲感到悵惘,出門後又重新融入異鄉的氣味中,期盼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家,可以在遠方的國度過上一個中國年,不用再從一條唐人街漂泊輾轉到另一條唐人街。

相關焦點

  • 《我的祖國》的情感來源: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
    《我的祖國》的情感來源: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金羊網  作者:宋昀瀟  2020-08-31 電影《上甘嶺》裡一曲《我的祖國》
  • 每個上海吃貨心中,都有一條念念不忘的吳江路
    每個上海吃貨心中,都有一條念念不忘的吳江路 2021-01-09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舊金山唐人街——美國西部最大的一條唐人街
    舊金山唐人街(Chinatown)即舊金山中國城,是美國西部最大的一條唐人街,堪稱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這座縱橫貫穿了四、五條街區的中國城,像極了中國城市裡那些交錯的小路,超市、餐館、商店、銀行、酒店,一應俱全,招牌也全部是中文,中華元素更是隨處可見。
  •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條進藏路線
    >但曾相見不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納蘭容若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進藏的路線無論你去過多少次西藏,自駕進藏,夢想永遠都在那裡滇藏線上梅裡的恢弘;卡瓦博格日出
  • 《唐人街探案》林默的鼻子不算啥,每個偵探都有外掛,唐仁最狠?
    《唐人街探案》林默的鼻子不算啥,每個偵探都有外掛,唐仁最狠?在熱播的網劇《唐人街探案》為電影系列的衍生劇,講述了由王寶強扮演的唐仁在泰國的唐人街有一個徒弟,林默(邱澤飾演)與野田昊的弟弟野田昊二破案的故事。
  • 澳大利亞唐人街:故鄉與家的情緣
    「這是個好地方,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對很多華人而言,澳大利亞唐人街寄託了他們心中對故鄉的眷戀。那麼在眾多華人心中,他們的唐人街記憶是什麼樣的?對他們來說,唐人街又意味著什麼呢?  Box Hill是墨爾本歷史悠久的華人區,承載了很多人的美好。
  • 唐人街、唐人街……
    到美國20年了,去過很多城市,每到一座城市,只要那裡有唐人街,即使行程再緊,我也要找機會去流連徜徉一番,哪怕那裡只有一兩個街區,幾個小店。 我心中,有一種唐人街情結。昔日所經歷過的種種艱難甚至絕望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雲散,我早已離開華盛頓唐人街,完成學業,找到工作,辦好了身份,買了房子,安定地生活下來,可是,我心中的「唐人街情結」卻揮之不去,唐人街似乎成為我漂泊情感可以停靠一下的港灣,一個能讓我安靜片刻,喘息少許的驛站。 在後來的歲月中,我依然喜歡去唐人街。
  • 在越南會安古鎮,其實還有一條唐人街
    在越南有一個地方叫做會安古鎮,會安古鎮是越南最大的燈籠製作中心,很多越南女人,都是以製作燈籠為生。在以前,這座古鎮受到很多國外國家的影響,走在這裡,很多建築都是以外國的風格為主。會安古鎮在以前是著名的東方大港,這裡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距離峴港市只有30公裡。
  • 「唐人街多老套,連中國人都不願意去了」
    唐人街,連中國人都不願意去了如今的唐人街,似乎好像更多活在人們的想像,或者是像《唐人街探案》這樣的電影背景板裡。年輕的朋友就算到了國外,也不會特意到唐人街轉轉,他們只會覺得那是一條具有中華傳統特色的街道。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雪山
    無論是對雪山氣勢磅礴的仰望,還是人類勇於挑戰自我的魄力,使得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雪山。雪山也是戶外風光攝影愛好者永恆的拍攝題材之一。作為戶外風光攝影師分享幾條拍攝雪山的線路和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去珠峰東坡這條線路拍攝並不是主要拍攝珠峰,因為在珠峰東坡這個角度看珠峰並不雄偉,反而有三個尖峰的珠穆郎卓更加奪目。這條路線之所以難走,是因為所有的補給物資都需要帶進去,全程沒有住宿點,需要露營,而且很多露營點都有近5000米的海拔,最高要翻越的埡口高達5400米。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倉巷街
    我有一個朋友,雖認識較晚,但關係不錯,兩人都覺得相見恨晚,要說這是什麼原因,大概是由於我們都比較文藝吧,人家十八九的恰同學少年文藝,那挺正常,畢竟風華正茂時,但是倆即將奔三的「油膩大叔」文藝,那就有些違和了,但還談不上猥瑣。
  • 世界各國都有「唐人街」,為何這個西方大國沒有呢?
    世界各國都有「唐人街」,為何這個西方大國沒有呢?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很多中國人都是留居海外,在各個國家建立了自己的聚集地,成了特色的唐人街。如今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有了唐人街。
  • 英國的唐人街(圖)
    編者按:在英國主要的大城市裡,你會發現唐人街幾乎是每個城市的必備品。伯明罕、曼徹斯特、紐卡斯爾、格拉斯哥等城市皆有唐人街,但規模卻比倫敦要小得多。在英國主要的大城市裡,你會發現唐人街幾乎是每個城市的必備品。伯明罕、曼徹斯特、紐卡斯爾、格拉斯哥等城市皆有唐人街,但規模卻比倫敦要小得多。
  •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撒哈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撒哈拉不知大家是否看過《撒哈拉的故事》,如果沒有,那你就來對了,因為今天這篇文章小編要說的——就是它!,如果看過,那更好了,分享與交流各自對《撒哈拉的故事》的觀點感受,豈不美哉?與它的相遇,三分註定,七分巧合,說來我與書中第一篇文章《沙漠飯店》認識的最早,當時高中愛上瘋狂閱讀,偶然在一期《瘋》中讀到了《沙漠飯店》,當時心中就在想,這三毛定是一個奇人,否則為什麼文章中每一個字都仿佛有魔力似的吸引我,引人入勝,直到後來生日同學送了我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翻開了才驚然,這不就是我當時看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嗎?
  • 外婆說,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個超級英雄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看到這樣1句話: 「外婆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擁有一位超級英雄。要大笑、要做夢、要與眾不同。人生是一場偉大的冒險。」
  • 《瑪麗和馬克思》每個人都是瑪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馬克思
    八歲的瑪麗(Mary Daisy Dinkle)是一個額頭有塊大便色的胎記和一雙棕色眼睛的女孩,她有一個沉溺在百利甜酒和菸草中的酒鬼母親,和一個整日與死鳥標本為伴的古怪父親,瑪麗之於他們僅僅是an accident。
  • 《唐人街探案》帶紅了各國的唐人街,世界八大著名唐人街都在哪?
    一部《唐人街探案》收穫了口碑和票房,同時很多國內的小夥伴也對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充滿了興趣。一說「唐人街」很多人都知道是用中國的朝代「唐」來命名的,因為唐朝在世界影響較大,所以「唐人街」成了「China town」的代表。
  • 泰國有條潮汕化唐人街,遍布潮州小吃,說潮州話通行無阻
    很多中國遊客到外國旅行都喜歡逛當地的唐人街如今華人佔泰國總人口的12%-14%,據說有六成以上是潮州人後裔,有些年輕人雖然無法完全用潮州話交流,但中老年人會說潮州話的比例很高,如此這般,曼谷唐人街潮州話通行無阻並不稀奇。
  • 《隱秘的角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角落是無法觸碰的
    在這個故事中,其實每個人都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可是由於一些遭遇,讓他們的心理扭曲,從而走上了不歸之路。《隱秘的角落》是由《壞小孩》改編而來,秦昊在接到這部戲後,對張東升這個人進行了一些改造,他想把張東升塑造成一個又可憐,又可恨的角色。而劇中他表現出來的張東升也確實達到了那種效果。
  • 攀登者: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瑪峰
    後來的故事便是,當我們以為一切都功德圓滿的時候,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所以得不到國際的承認。之後,這件事變成了方五洲兄弟三人心中的珠穆朗瑪峰。而方五洲與徐纓的愛情故事,也因為這件事耽擱下來了。那句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變成了方五洲與徐纓之間的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後來也解散了,曾經一起攀登的隊友也各自遠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