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發達的農業區,平原地區人口密集,近現代以來,一直是國際移民主要的輸出地,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加深,東亞各國也吸引了眾多的外國移民前來定居就業,本文,我們來看一下東亞五國各地的外國人數量以及構成,以及他們的職業分布。
日本:東亞最發達的經濟體,人口逐漸減少,中韓移民最多,東南亞移民開始增加
在近現代時期,日本一直是東亞最發達的經濟體,除去二戰時強制掠奪的人口,戰後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中國及朝鮮半島人民前往務工謀生,但是隨著近年來日本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日本人口數量持續減少。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字,當年人日本人口數量為1.2477億,較上年減少43.3萬人,總人口連續10年出現減少。 另一方面,在日的外籍人口卻增加了16.9萬人,也達到歷史新高。目前日本境內的外籍人口達到266萬7199人,約佔總人口的2.1%,外籍人口作為勞動力角色的存在感在日本不斷提高。
日本境內的外籍人口來源
由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勞動成本的提高,來日本的中國新移民增速放緩,與此同時,東南亞移民增速較快,比如越南和菲律賓來日務工人員逐年增加。
在日本的外國務工者,十分勤懇,工作踏實,所以尤其受到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3K」(危險[kiken]、骯髒[kitanai]、吃力[kitsui])行業的青睞,這些工作相當辛苦,都是日本最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在服裝廠、食品製造、金屬加工、農業產業中外勞幾乎佔了絕大部分。
橫濱中華街
如今,日本的266.7萬的外籍人口大部分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主要來自中國(82萬)、韓國(45萬)、越南(26萬)、菲律賓(26萬)國家,另外南美的巴西裔也較多,不過主要是近代移民巴西的日本人後代及其家屬。
韓國:外籍人口中國人最多,越南人其次,還有一定比例的美國人
與日本一樣,韓國也是東亞的發達經濟體,同樣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勞工前來謀生。根據2018年韓國統計資料,當年在韓國長期居留的外國人、入籍者、外籍居民及其子女共計205.5萬人。
韓國境內的外籍勞工抗議集會
按照行業分類來看,外籍居民多從事建築業、工業製造、服務業、批發零售、餐飲業,如今已深入農漁業。從來源地來看,外籍人員中國人佔比最大,約40%,來自東南亞的越南人佔11%,泰國人佔10%,美國人佔4.4%;取得韓國國籍的人中,65.3%為華人,其後依次為越南人(20.7%)、菲律賓人(4.8%)。
中國境內的外國人:韓國人、美國人、日本人位居前三甲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不斷增加。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官方數據中,我國境內居住的外籍人員數量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韓國人12萬人,美國7萬人,日本6.7萬人,東南亞的越南人和緬甸人在華數量也都接近4萬人。
北京望京韓國城
不過根據預計,2019年我國境內的外國移民人數達到了72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12.6萬人。
我國境內的外國人和日韓一樣,也是主要以東亞和東南亞人為主。並且不同國家的移民居住則相對集中。日韓人主要集中在東部的大城市當中,韓國人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山東省沿海的青島、威海等地,日本人集中在北方的大連和江浙一帶的上海及其周邊。越南人和緬甸人主要集中在南方邊境和沿海省份。
另外,我國還有一定比例的亞非歐美外籍人口,除去留學生,非洲人主要集中在廣州及其周邊,阿拉伯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俄羅斯人主要集中在東北和廣州,其他歐美人多集中在沿海和一二線城市。
蒙古:本國人口少,外國人也少,外籍人中中國人最多,俄羅斯人、韓國人也有一定數量
蒙古國位於東亞內陸地區,本國人口僅320萬,其中一半居住在首都烏蘭巴託。在蒙古的外國人長期維持在兩三萬人,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境內外籍人口有所減少,截止今年6月9日,共有1.9萬名外國公民因公或因私長期居住在蒙古國。其中包括,務工人員近4千人,學生2825人,投資商2096人,移民1882人,相比前幾年減少了4-5千人。大多數移民的95%來自中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時任總統訪問蒙古圖片
一般年份,在蒙古的外國人中,中國人數量經常超過兩萬,主要是經商人士和礦業勞工,韓國和俄羅斯通常在2-3千,大多是商人或文教從業者。其他國家的人數較少。
朝鮮:外籍人士極少
朝鮮境內的外國人不多,且大部分是駐朝的外交人員,少量為來往的商人和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