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叮囑曹丕要提防司馬懿,為何其子曹叡還立司馬懿為託孤大臣?

2020-12-24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曹家和司馬家之間的政治鬥爭自從幼帝曹芳繼位後逾演逾烈,曹爽空掛曹家皇族遠宗之名,卻不能團結宗室和舊臣對付司馬懿,結果善忍的司馬懿通過裝病騙過曹爽,然後在高平陵之變,從此徹底了一切格局。之後到達白熱化。

其實,自從曹操當年看到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後,特意叮囑兒子曹丕要提防司馬懿。曹丕繼位後,雖然對司馬懿重用,但卻防止他擅權。39歲的曹丕病逝後,他的兒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雄才大略的曹叡雖然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但卻是個福大命不大的人,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病入膏肓。

曹叡儘管後管佳麗眾多,但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沒有養成一個兒子。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曹叡只好從宗親裡選了一個曹芳作為養子繼位。

儘管曹叡執政時期,靠司馬懿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但他牢記祖上的叮囑,對司馬懿還是比較提防的。因此,在他的第一次託孤大臣之中並沒有司馬懿。

曹叡的第一次託孤人選是5人組合:大將軍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

這套託孤班子名單最大的特點是9個字:5人都源自曹魏宗親。曹宇是曹操的兒子,夏侯獻是曹魏宗親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曹睿的髮小。

然而,這個託孤名單出來後,曹宇卻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他覺得託孤人員太多。曹叡沒辦法,只好詢問自己的兩個寵臣孫資和劉放。

孫資和劉放兩人平時和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的關係並不好,害怕他們輔政後實權在握而對他們不利,於是趁機向曹叡說:先帝有遺詔,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剛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語,這等人輔政,必然對社稷產生巨大危害。

曹叡聽了臉色煞白,問誰能替代?這兩人建議讓曹爽代替曹宇為大將軍,又舉薦司馬懿為副手。

對於曹爽和司馬懿這樣的2人託孤組,曹叡思量良久,最終同意了。隨後,曹叡讓兩人執手,寫下了手詔,並詔告天下。

曹宇、曹肇等人只能雖然「不服」,但也無可奈何了,只能仰天長嘆了。

總之,曹叡雖然一直都在壓制司馬懿,但駕崩前還是受到了孫資劉放兩人意見的左右,不得已讓司馬懿成為了託孤大臣。而這也徹底改變了曹魏江山。

果然,司馬懿出其不意地發動高平陵之後,曹爽投降後,司馬懿食言了,最終殺害了他。至此,曹魏國勢傾頹,大權旁落。司馬師繼父位後,對皇室監控更加嚴密,魏帝曹芳無奈之下,決定自強,於是密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發動政變,推翻司馬師。結果因為保密工作沒做好,政變失敗,曹芳被廢掉了皇位。

之後,司馬師另立了曹丕的孫子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君。

當時的曹髦雖然只有14歲,但從小聰慧過人,是位文武全才。他陰差陽錯地當上皇帝後,利用自身學識屢次召開文學會,意圖團結眾臣,與大臣們談古論今,引經據典,舌辯無礙,使眾人心悅誠服。總之,曹髦處處展露出「興復」之心。

曹髦當皇帝第二年,機會來了。當時毌丘儉、文欽等人打出「勤王」的旗號,發起了淮南之變。這件事引起了「攝政王」司馬師的高度重視,他於是親率大軍東徵,並讓弟弟司馬昭留守洛陽。

結果在平亂的過程中,司馬師不小心受了傷,被對手的暗箭射中了頭部,結果目眶迸裂,在回到許昌時一病不起。司馬昭知道後,趕緊從洛陽到許昌去詢問後事。在這個關鍵時刻,曹髦亮劍了,他利用司馬昭羽翼末豐的情況,下詔令讓司馬昭留在許昌打理後事,尚書傅嘏領軍回洛陽。

曹髦想通過這釜底抽薪之計奪回軍政大權。

然而,事實證明,曹髦的計謀用對了,但人卻選錯了,尚書傅嘏是司馬家的死黨。因此,傅嘏收到詔令後與司馬家的謀主鍾會進行了「密中談」,結果鍾會看出了曹髦的心思,於是馬上派人通知司馬昭,要他趕緊帶兵回洛陽,主持軍權。

就這樣,曹髦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司馬昭迅速回洛陽後,馬上接替兄長成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此後,曹髦空有大志,但已無力回天。而司馬昭步步緊逼,很快加大都督職銜「奏事不名」。再晉封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裡,加九錫,假斧鉞,劍履上殿。總之,這時9個字可以形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曹髦進行最後一搏,他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向他們提出要以天子之尊討伐司馬昭。

結果王經一聽,苦苦進諫,說是朝野上下都是司馬家族的人把控局勢,千萬不可造次。結果曹髦不聽,王沈王業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司馬昭進行了「告密」。

結果可想而知,當曹髦帶著宮中幾百侍從宮衛「討伐」司馬昭時,曹髦被早有準備的司馬昭大軍鎮壓,曹髦也被屠殺。

「甘露之變」後,雖然自己還是沒有敢真正坐上皇帝寶座——另立曹奐為帝,但也給他的後人鋪平了道路。在司馬昭手上,他還完成了滅蜀之壯舉,後來,司馬昭的兒子又滅了東吳,三國就這樣歸晉了,曹魏江山也就徹底葬送在了司馬氏手上。

相關焦點

  • 鷹顧狼視的狠角色司馬懿,為何如此懼怕毛頭小子曹叡?
    《晉書》記載,曹操曾告誡曹丕,司馬懿這傢伙面相不善,以後一定會幹預你的家事,所以你得提防這點兒。但曹丕與司馬懿關係非常鐵,並沒有聽曹操的話,司馬懿在曹丕當政時期受到重用,這也是司馬懿崛起的第一步,曹丕去世時,司馬懿被定為輔政大臣之一。
  • 在曹魏政權中,曹操曹丕曹叡三人,哪個最令司馬懿感到害怕?
    筆者在這裡之所以說司馬懿害怕曹操,其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點是郭嘉的指導,這裡需要註明的是,史料上關於郭嘉對司馬懿的點評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這個大家可以用作參考。當年郭嘉在與司馬懿共事時發現,司馬懿本人有「鷹視狼顧」之相,因而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曹操,要他千萬注意司馬懿。
  • 司馬懿為何立遺囑不準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司馬氏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馬懿為司馬家所立的江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已被神化、妖魔化,而在小說橋段中,司馬懿的才幹無疑是要高於諸葛亮的。就軍事謀略而言,司馬懿定孟達、阻西蜀、徵遼東,用兵不拘一格,或奇或正,不偏不倚,實為軍中之人。
  • 司馬懿熬到70歲造反,曹丕為何40歲就死?因一習性與曹操相似
    魏明帝駕崩後,幼帝曹芳繼位,司馬懿遭到了另一位託孤大臣曹爽的排擠,司馬懿無需再忍,撐著曹爽陪同曹芳遠離洛陽,去高平陵祭陵之時,舉兵發動政變,控制了洛陽,將曹魏的所有軍政大權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至此,司馬家族徹底掌握大權。此時,司馬懿已經70歲了。不過,我們在驚嘆司馬懿的長壽之時,是否會好奇曹操的幾個兒子,為何都如此短命?
  • 為防止司馬懿謀反,曹操留下四人,卻全被曹丕給殺了
    曹操離世,曹丕改國號為魏,三國時期正式開始。後患和四大將之死建立魏國一直都是曹操的願望,很早以前他就已經有了篡漢自立的想法,所以他的兒子曹丕能夠建立魏國,曹操佔了一大部分的功勞。曹操沒有親手建立魏國,只是在臨死之前給自己自立為魏王。
  • 曹操病死沒能及時除掉司馬懿埋下隱患 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2)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近日,觀眾們熱追大的劇恐怕就是大軍師司馬懿了,通過這個角色的視角將我們帶回到了三國鼎立的年代。司馬懿是一個謀冠天下的曠世奇才,曹操特別欣賞他。曹丕即位稱帝後,他的才能其實一般,沒有帝王之風範。這種情況下,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呢?
  • 司馬懿死前告誡子孫:不準為我掃墓!1769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掃墓一方面不僅意味著後人的孝道,更加意味著故去之人的地位和價值,在死後還依然有人記得有人惦念,因此古人通常不僅在墓葬和葬禮規模上要極盡奢華,還要後人祖祖輩輩都祭奠下去。
  • 曹丕留下3人防止司馬懿造反,本來萬無一失,可惜都死在了他前面
    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雖然司馬懿一度拒絕,不過還是被曹操強行徵召到手下了。見到司馬懿之後,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 司馬懿為何能奪取曹魏政權?都是曹丕和曹叡惹的禍
    眾所周知,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控制了曹魏政權,為將來西晉取代曹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其中自然有司馬懿政治才幹出眾和其政敵曹爽兄弟懦弱無能、貪圖苟安等因素,但曹魏在權力格局上的安排也有其致命傷。司馬懿高平陵政變時,曹魏皇帝是曹芳。曹芳是誰?《三國志·三少帝紀》記載:「齊王諱芳,字蘭卿。明帝無子,養王及秦王詢;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由此可知,曹芳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宮廷中的事情屬於機密,所以不知道曹芳到底是誰的兒子。但是,對於曹芳的身世,《魏氏春秋》裡有一些透漏:「或雲任城王楷子。」
  • 在曹魏政權中,曹操曹丕曹叡三人,哪個最令司馬懿感到害怕?
    筆者在這裡之所以說司馬懿害怕曹操,其原因大概有兩點。第一點是郭嘉的指導,這裡需要註明的是,史料上關於郭嘉對司馬懿的點評一直沒有確切的證據,所以這個大家可以用作參考。當年郭嘉在與司馬懿共事時發現,司馬懿本人有「鷹視狼顧」之相,因而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曹操,要他千萬注意司馬懿。
  • 曹操、曹丕和曹叡祖孫三代,司馬懿到底最怕哪一個?
    司馬宣王最怕的還真不是曹操,更不是曹丕,而是曹叡。很多人會認為司馬懿很懼怕曹操。曹操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告誡曹丕小心此人,而曹操對司馬懿的態度也是「甚惡」。由此觀之,曹操在平時的工作中必然明裡暗裡對司馬懿敲敲打打,讓司馬懿心驚膽戰。《晉書》中的這段記載也交代,因為曹丕和司馬懿關係不錯,故曹丕在曹操面前不斷為司馬懿美言,很有可能這曹操這番話被曹丕直接告訴了司馬懿。
  • 司馬懿跪在曹丕病床前,含淚接受託孤,39年後孫子奪走曹魏江山
    同樣,不受曹操待見的,還有曹丕。先有曹衝,後有曹植,曹丕雖為世子,卻是父親責罰的對象。他憤憤不平,我才是世子啊!父親為何,總是苛責與我呢?於是,使與太子遊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兩個同樣不受待見的人,聚到了一起,司馬懿與曹丕,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 司馬懿鷹視狼顧,曹操死之前為什麼不把司馬懿殺了?
    那既然曹操發現司馬懿不甘久為人臣,為何在臨死前不除去這個隱藏大患呢?或許那時候司馬懿的威脅還沒有大,曹操死的時候是在公元220年,當時的司馬懿多大呢?司馬懿大概四十來歲,官職由以前的丞相府主簿到太子太子中庶子(職如侍中,秩六百石),是個並不起眼的小官,無權無勢,對曹操根本沒有任何威脅。司馬懿在曹操選立世子的時候,選擇支持曹丕,站好了隊,加上與曹丕私交不錯。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成為曹魏的臣子後,歷經了曹家三代人掌權,一直到70歲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為何他到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在一些野史中曾提到過,司馬懿在年輕時就曾暴露過自己的野心。而在曹操活著的時候,也看出了司馬懿的野心。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司曹爽與司馬懿開始爭權 附分集劇情
    青年書生司馬懿(吳秀波 飾)原想與世無爭,無奈一場月旦評使司馬懿和他父親捲入了曹操和漢室的爭鬥。屠刀即將落下,司馬家即將面臨滅頂之災。司馬懿在危難之際施展計謀挫敗了楊修(瞿天臨 飾),卻也招來了曹操(于和偉 飾)的猜忌,逼迫其入仕。曹操之子曹丕(李晨 飾)也對其青睞有加,可是司馬懿卻不惜自斷雙腿也要躲避入仕。中原大戰在即,司馬懿避無可避,終被曹丕誠意感動,答應輔佐曹丕成就大業。
  • 從司馬懿織的網分析曹操祖孫三代都不敢殺他的原因,真的動不得
    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創者曹操曾看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也曾親口說出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可見他是知道司馬懿是個不安分的人,而曹操關於司馬懿的評價,曹丕和曹叡這兩位魏國皇帝也肯定知道,可為何這祖孫三代都沒有想著去殺掉司馬懿?
  • 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人,高平陵之變奠定基業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徵討張魯時,司馬懿向曹操建議,趁劉備在益州立足未穩,進取益州。曹操沒有採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被立為魏王世子。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後來被稱為「曹丕四友」。
  • 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懿又是什麼?這三個人要開動物園
    相反,一直低調的司馬懿卻一值勝利到底。大家都在想,為什麼司馬懿會成功?作為老對手,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還有一個綽號,冢虎。冢虎是什麼?躺在石坑裡的老虎也被稱為山頂上的老虎。老虎白天低調,在黑暗中可以致命,類似於司馬懿這種人。叫他們兩個臥龍和鳳雛,主要是因為這兩個人太出名了。
  • 司馬懿為何立遺囑不準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司馬氏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馬懿為司馬家所立的江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已被神化、妖魔化,而在小說橋段中,司馬懿的才幹無疑是要高於諸葛亮的。就軍事謀略而言,司馬懿定孟達、阻西蜀、徵遼東,用兵不拘一格,或奇或正,不偏不倚,實為軍中之人。
  • 在世子之爭中,為何司馬懿選了曹丕,而不是被曹操看好的曹植呢?
    在鬥爭過程中,有些人明哲保身,堅決不站隊,比如賈詡(雖然後面給了曹操選擇的建議),也有很早就明確了自己戰隊的,比如站在曹植身後的謀士楊修。而當時的司馬懿也早早的站了隊,當時他選擇的是曹丕。要知道,最初曹操很中意曹植的文採,畢竟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有一個文學家的夢,而曹操本身也的確是一個文採飛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