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貨幣發明之初,古人就學會了存錢。在古代中國,存錢罐被稱為「撲滿」,是一種用來儲存錢幣的容器。
在記載西漢歷史的筆記小說《西京雜記》中,就曾提到撲滿: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翻譯成人話就是:撲滿這東西,大都由黏土和陶燒制而成,主要用來存錢。有投入錢幣的隙縫,但沒有其他出入口,裝滿了就一錘子砸碎它。
不過在當時,撲滿的造型不完全都是豬型的,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當時時代背景加上物理條件等原因,小豬的形象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撲滿中去,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中國歷史上是農耕社會,因此撲滿的造型與生活有關,豬是最早被訓養的動物之一,豬代表著財富。農村過去不是還流行一句話嘛:農村想致富,少生孩子多養豬。可見豬在當時所體現的財富價值。
2、古代將胖視為富有。豬越胖,說明越富有,而豬是最容易胖的動物,還是那種不需要投入很多資源,雜食都能輕鬆變胖!自然寓意就非常好啦!
3、從物理的角度出發,撲滿需要以最少的材料來製作達到最大的體積,因此撲滿的造型趨向於球型就最好的。小豬肥嘟嘟的肚子正是這個樣子的不二之選!
4、撲滿雖然天生不是豬,但豬是天生的撲滿!可以說從叫法上,撲滿這個詞就是給小豬形象所準備的!
那麼有些小夥伴要提問了,中國的儲蓄罐你這麼解釋勉強算你一個合格吧,但是外國的儲蓄罐為什麼很多也是小豬形象的呢?難不成中國的撲滿還出口國外啊?
其實外國小豬儲蓄罐的說法更有說服力!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用粘土(pygg clay)製作器皿,這些器皿也被統稱為「pygg」。一般家庭用的鍋碗瓢盆都是陶器,因為比較便宜。家庭主婦有零錢就隨手投入陶器裡存起來,久而久之,人們漸漸習慣稱其為「皮基銀行」(piggy bank),也就逐漸養成了pygg存錢的習慣。
加上當時在歐洲的西北角,古英語中的「豬(picgapigge)」這個單詞的發音與」pygg」的發音非常相似。再加上當時撒克遜人對這些詞語的發音產生了流變,因此「豬」與「粘土」最終發成了同音。「pygg」最終變成了」piggy」。在18世紀「pig」一詞普遍使用,後來就乾脆將存錢罐打造成了豬的形象。並且流入了西方各國的文化裡面。
好了,看完今天的科普,是不是感覺收穫了一個很神奇但又沒什麼用的冷知識呢~還等什麼,趕緊去考考你身邊的小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