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橋,世界遺產,百年廊橋的歷史變遷,晚清名臣丁寶楨修建

2021-01-13 行者佬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到過都江堰的朋友對這座廊橋應該都不會陌生,進出都江堰景區都會經過,名叫「南橋」,整座橋恢宏大氣,古樸美觀,是典型的巴蜀建築風格,飛簷翹角比其它地區的古建築「翹得更高」,弧度更大,木雕、彩繪等細節更加精美、考究。

南橋橫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岷江形成的「內江」之上,距離著名的「寶瓶口」僅1000米。從南橋的外觀來看是一座「廊橋」,但又和廣西、湖南等地常見的廊橋形制有較大區別,建築外觀獨樹一幟,是四川特色的古橋。

南橋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距今一百多年歷史,在這百年間因洪水、戰亂經歷過多次損毀和重修。初建時的南橋名叫「普濟橋」,這個名字在我國的古橋中很常見,「普濟」二字在佛教文化中意為「普濟救助,佛祖幫助芸芸眾生排除困擾,順利登上彼岸。」因此作為橋的名字比較合適,也是古人的一種美好祝願。

那麼,為什麼又改為「南橋」呢?

四川都江堰地區民間歷來有俗語:「灌縣出南門——無路。」灌縣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的老城區,古代的灌縣縣城主要在內江北岸,灌縣古城南門外即為內江,以前江上沒有橋,所有就流傳了這句話。現在南橋北邊不遠處還保留有部分明代灌縣古城的城牆遺址。

自從內江上的廊橋建好以後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隨著交通的發展,普濟橋成為了灌縣往南的重要通道,結束了灌縣「出南門無路」的歷史,即古籍記載的「雁翅凌空,直指南道」,所以後來人們就把普濟橋改名為南橋。

建造南橋的有兩位主要人物,一位是清代著名的封疆大吏,四川總督丁寶楨,另一位是當時的灌縣縣令陸葆德。根據清代吳之英撰寫的《普濟橋碑》和民國時餘定夫的《南橋記》記載,清光緒年間丁寶楨曾主持對都江堰進行大修,徵用民工萬餘人,修復工程結束後朝廷的工程款和糧食有較多結餘,「餘金二千餘兩、粟百餘斛」。

於是,縣令陸葆德上報四川總督丁寶楨,建議用剩餘的錢糧在內江上修建橋梁,丁寶楨同意了這項惠民工程,建橋事件也說明丁寶楨是一位廉潔的官員,否則工程款也不會「盈餘」。公元1878年冬天,在灌縣縣令陸葆德的主持下工程開工,歷時幾個月在內江上建造了一座木質廊橋,取名普濟橋,建橋過程和參與人員都立碑記錄。

內江是都江堰向成都平原分水的主要河流,水流較大,雨季的時候易發洪水,因此開始建的木質廊橋沒過多久在1898年就被衝毀,當時的縣令陳偉勳又對南橋進行了重建。到了清末民初,以及近代戰亂不斷,南橋歷經風雨滄桑,多次重建,有時是天災,有的時候也是人為拆毀,包括灌縣古城的城防設施。

1958年,1979年的重建讓南橋的橋身逐漸變得更加堅固,外觀形制也基本固定,橋面更寬,建築用材也提升了,整座廊橋雕梁畫棟,詩詞書畫樣樣不少。2008年的512大地震對南橋破壞程度較大,橋身受損嚴重,被鑑定為危橋,2009年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改造,並裝飾夜景照明設施,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南橋。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行者老張

【作者簡介】:行者老張,摩旅愛好者,當代徐霞客,用腳步丈量地球,隨時分享旅途見聞。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不吝賜教!

相關焦點

  • 丁寶楨和都江堰南橋
    丁寶楨點點頭:「看了。」「還有,還有卑職給大人您的一封信,不知卑職的建議是否妥當?」「嗯。」丁寶楨不置可否地哼了一聲。城門打開,一股涼涼的江風裹著水氣撲面而來。丁寶楨手搭涼棚眺望河對岸,雖近在咫尺,卻無路可行。「在這裡修一座橋如何?」丁寶楨指著滾滾江面問葉縣令。葉家伍在這一刻似乎明白了什麼。
  • 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的滄桑歲月
    西蜀多山水,都江堰市尤甚。多水之鄉則多河、多橋。放眼都江堰城鄉,可謂百步一小橋,千步一大橋,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的獨木橋、石板橋、拱背橋、吊橋、廊橋,什麼橋都有。古往今來,都江堰城鄉溝渠、江河上的橋建了又毀,毀了又建,但保存至今大大小小的橋仍不下千座、萬座。  然而,無處不橋的都江堰,竟然有著「灌縣出南門--無路」的民間諺語!無路自然無橋。
  • 川渝世界遺產之旅(三)——都江堰「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
    第三站去了都江堰。都江堰在成都西北,而峨眉山和樂山在成都的西南,從峨眉山下來要回到成都,第二天才從成都坐車到都江堰。都江堰市離成都也不遠,一個小時多的路程。原以為都江堰市離都江堰風景區有一段距離,實際上風景區就是市內,市區背靠著山,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在山的另一邊。在市區的西北面下車走過一段商業街過了南橋就到了景區大門。
  • 帶著父母去旅行—都江堰南橋夜景
    到都江堰時已是華燈初上,肚子也咕咕開始鬧意見,於是決定在都江堰解決晚飯。車行駛到成灌高速都江堰西出口,很快就到了都江堰市區。市區很是繁華,街道兩旁各種飯店招牌都在引誘味蕾,空氣中飄蕩著麻辣的香味。媽媽說上次在南橋旁邊一家老字號吃的甜水麵味道超讚,於是我們直奔南橋。都江堰景區廣場內人聲鼎沸,這與我們的想像有些差距,景區已經關閉,熱鬧程度卻不亞於白天。
  • 帶你領略都江堰不一般的三座橋
    放眼都江堰,百步一小橋,千步一大橋,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獨木橋、石板橋、拱背橋、吊橋、廊橋,千姿百態。如果說水是都江堰的靈魂,那麼,橋就是都江堰的骨骼。 都江堰的橋大多歷史悠久,而且至今仍具有使用價值。
  • 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的滄桑歲月(組圖)
    美國人戴維·甘博於內江南崖東側拍攝的南橋。南橋下放置巨大的木筏。南橋進行維修。南橋之下,碧波蕩漾。  《南橋》野水奔騰十丈濤,南橋力壓氣凌霄。西來天府稱雄踞,古蜀江源第一驕。  西蜀多山水,都江堰市尤甚。多水之鄉則多河、多橋。放眼都江堰城鄉,可謂百步一小橋,千步一大橋,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的獨木橋、石板橋、拱背橋、吊橋、廊橋,什麼橋都有。古往今來,都江堰城鄉溝渠、江河上的橋建了又毀,毀了又建,但保存至今大大小小的橋仍不下千座、萬座。  然而,無處不橋的都江堰,竟然有著「灌縣出南門--無路」的民間諺語!無路自然無橋。
  • 1917年四川都江堰建築老照片,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與二王廟
    圖為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1962年,對索橋進行了維修,改10根竹底繩為6根鋼纜繩,改扶欄竹繩為鉛絲繩,鉛絲繩外以竹纜包纏。1964年岷江洪水暴發,全橋被毀。重建時,只改木橋樁為鋼筋混凝土橋樁,餘照舊。後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100米,重建時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雙層橋頭堡,改單層金剛亭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橋長261米。圖為安瀾索橋細節。
  • 四川這個低調的歷史古城,旁邊就是世界遺產,被譽為是「小成都」
    四川是天府之國,它發展到今天,也得感謝都江堰。都江堰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不僅在我國享有盛譽,而且享譽世界,但在都江堰附近有一座綿延千年的古城,卻鮮有遊人知曉,它因堰而起,因水而興,既是都江堰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其核心文化中心,人稱「山水入懷,生道」,是古蜀國的發祥地之一。
  • 安徽合肥有一座上百年古樸的宅院 免費參觀 也是晚清名臣的故居
    李鴻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舊宅,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有時挺羨慕以前的大宅院有這麼大的空間,畢竟這裡是晚清名臣的宅邸。一個人走在這棟上百年的宅院裡,似乎穿越了時空。曾經這裡出入的人,這裡的禮儀制度,這裡的家規。在這裡發生的故事。過了上百年之久,建築像是一個故事的載體,依然在這,讓人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感嘆時光,也感嘆每一個人短短又悠長的人生,都是如此的不同。
  • 被稱為「水上畫樓」的都江堰南橋,入夜之後,卻是美的如夢如幻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帶著科音達講解器來到了都江堰,看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不曾停歇地為蜀地人民輸送生命之源。給我們視覺帶去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讓我們忍不住感嘆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都江堰,真的名不虛傳。在見識都江堰給人帶去的震撼之後,我想應該其他景點都驚豔不到自己。
  • 遊覽世界文化遺產之地都江堰領略古人當年修建水利工程的聰明睿智
    世界文化遺產地都江堰的水文化信仰在歷史上由來已久,可追逆到2000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於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時期,蜀郡首李冰率民眾耗時約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年代久遠,至今依然發揮巨大效益的無壩引水工程。它位於四川盆地邊緣的岷江中遊,今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市區60公裡。
  • 都江堰旅遊攻略:都江堰的南橋一夢,還有這幾個景點值得去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說了很久,了解了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都江堰水利這個宏偉的工程,它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閩江上,始建於公元前256年(約公元前251年)的秦國王召,蜀國泰壽李冰父子在此前龜類發掘的基礎上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由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都江堰已經發揮防洪灌溉的作用2000多年了,所以成都平原已經成為一片水旱交加的人跡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
    概況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 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實力更厲害?四大名臣簡介
    晚清,已經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了,沒有了鼎盛時期的繁榮,也逐漸走向了衰弱,但依然有很多非常有才華有能力的賢臣出現,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對於晚清都有很大的貢獻,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洋務運動等,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更厲害呢?
  • 晚清四大名臣該如何排序?
    我們都知道晚清有四大名臣,那麼這四人誰的貢獻最大,該怎麼排序呢?先看看四人的主要貢獻。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領導人之一,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利用晚清大量的軍隊平定了太平天國的運動。
  • 菏澤有關的丁寶楨墓疑似被挖掘,其後人出面說話!
    按照《清會典》規定的清代官員葬制規格,丁寶楨官居四川總督,正二品,配享塋地八十步、墳高一丈四尺及神道、神道碑、石像生等。根據居民回憶和前期媒體報導,丁公墓地應該是按照規制營建的,現在發現的墓葬規格與丁寶楨身份不相符,因此不能確認為丁寶楨墓,推測該墓主生前應為清代富裕人家。不過據生活日報報導,丁寶楨後人不認可考古部門結論,希望能邀他們做DNA比對。
  • 1917年四川灌縣老照片 百年前都江堰美景|安瀾索橋|靈巖寺|二王廟|...
    1917年四川灌縣(今都江堰)老照片,拍攝者:甘博。都江堰(Dujiangyan)簡稱「灌」,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以前為灌縣。
  • 今夜,我們醉在南橋可好!
    偶爾有一兩個流浪歌手,懷抱吉他,對著一桌面紅耳赤的男女,煽情地彈唱,神情非常投入。那感覺,不亞於回到二三十年代老電影的場景裡,也許是舊上海,更也許是老成都。不時會有小孩站在欄杆邊,迎風舉著沾滿肥皂液的小棍,岷江吹出的肥皂泡就滿橋飄舞起來,不時飛到遊人的臉上、身上,甚至隨風飄到下遊很遠很遠的地方。
  • 今天,青城山-都江堰成功申報世界遺產20周年!
    這個殊榮的取得,不僅承載著都江堰市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更是都江堰全市人民艱苦奮鬥,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豐碩成果。  1998年2月16日,中共都江堰市第十次黨代會召開,會議站在弘揚歷史文化,讓都江堰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為民族添彩的高度,做出了重大歷史性的決策:要積極做好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