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突泉縣黨政領導班子的奮鬥目標。
尋找適合發展的道路,大踏步趕上時代步伐。突泉縣聚焦高質量脫貧,從打造富民產業上著手,高標準規劃「金玉米雪花牛百萬畝產業融合示範區」建設藍圖。同時,按照「五業聯動、百億攻堅」發展戰略,啟動實施「5211」工程,鎖定經濟增長目標,重點在能源、有色金屬、農畜產品加工、精密鑄造、新型建材產業這五大產業方面提速發展,撬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集思繪就新藍圖,揚帆啟航新徵程。突泉縣搶抓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圍繞建設發展藍圖,突泉縣「再出發」,發出「動員令」,吹響「衝鋒號」,歲末年尾跟隨筆者調研採訪的鏡頭,去感受「牛米春州·杭蓋突泉」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盯緊短板精準發力,脫貧攻堅抓鐵有痕成果豐
今年3月份,突泉縣已經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但全縣還有剩餘149戶300人未脫貧。下一步脫貧工作應該幹什麼?怎麼幹?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強弱項、補短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突泉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掛牌督戰,啟動「百日攻堅」行動,加大持續攻堅力度,深入貫徹「四不摘」「三不減」「一不降」工作要求,保持駐村工作隊伍穩定,扶貧資金投入只增不減。抓好問題整改,對標中央巡視「回頭看」、成效考核、審計監督、第三方評估等發現問題,系統排查扶貧領域薄弱環節。加強危房改造質量監測,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推進教育醫療、兜底保障、安全飲水等政策精準落實,確保未脫貧戶全部脫貧、脫貧戶不返貧、邊緣戶不致貧。加強與北京市房山區、中國氣象局及區盟廳局溝通對接,匯聚幫扶合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突泉縣將決勝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圍繞加強鄉村治理、提升群眾素質、壯大富民產業和精準到戶舉措,通過創新探索實施「黨群服務·一爭三扶六到村六到戶」工作,全縣3500餘名機關幹部進村入戶,構建防返貧長效機制,延伸幫扶舉措,激發貧困群眾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幹勁和決心;追蹤溯源找到扶貧資金形成資產的位置,清查核算扶貧資金形成的資產,建立動態管理臺帳,創新「2355」扶貧資產管理模式,扶貧資金滾動增收,持續扶貧防返貧,在夯實產業根基、健全產業鏈條、改變貧困群眾生活面貌上精準發力;全縣幹群發揚「精耕細作、以苦為樂、不甘平庸、親和友善」的突泉精神,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意志,書寫著新時代突泉脫貧攻堅的壯美篇章!
一輪輪攻堅行動,一次次幫扶走訪,一塊塊補齊短板,一條條問題銷號,換來了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貧困戶穩定脫貧。在脫貧攻堅的「大考」中,突泉縣交出了「高分」答卷。2020年3月,全縣11765戶、23357名貧困群眾成功脫貧,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突泉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2020年10月,突泉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10月17日,突泉縣委書記屈振年在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視頻報告會北京主會場作首場事跡報告,講述突泉縣創新管理扶貧資產的典型經驗。縣長耿天良應邀參加2017—2020年內蒙古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先進事跡發布特別節目。沉甸甸的榮譽背後無疑凝聚著全縣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奮鬥的磅礴力量。
立足百姓增產增收,「金玉米雪花牛」產業競相綻放
圍繞盟委、行署提出的「兩袋米、兩頭牛」的戰略部署,突泉縣以農民增收為主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科學規劃「牛米春州」農旅區,著力培育「金玉米雪花牛」兩大富民產業。
突泉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如何,老百姓的收入如何?初冬時節,筆者在調研採訪中探尋到了答案。在農戶場院裡、沿途村路兩旁空地、村屯山坡空閒地等處,金燦燦的玉米堆積成山,昭示著百姓收穫的喜悅。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破解農民靠天吃飯的難題,確保糧食穩產高產。近年來,突泉縣加大農田機電井等配套水利設施齊全,推廣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節水控藥,建立農田水利設施科學管護機制,完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水平和糧食生產能力雙提升。同時,開展病蟲害監測防治,追施複合肥,防止玉米生長後期脫肥,延長灌漿期,玉米單產顯著提升,從而使得玉米總體產量上升。今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72.50萬畝,佔全縣耕地總面積64.85%,預計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23.88億斤以上。
追根溯源,擦亮「金玉米」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註冊「金玉米雪花牛」系列產品品牌,完成金玉米產地認證30萬畝,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實現了「產銷共贏」,有效地促進了群眾增產增收。預計到2023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175萬畝,發展「金玉米」主產區100萬畝,其中高標準金玉米種植基地50萬畝,玉米產量120萬噸。
百姓在傳唱著「金玉米」豐收歌的同時,也在「雪花牛」的培育養殖上撈金撿銀。
牽著「牛鼻子」,過上「牛」日子。筆者在進村入戶、深入企業調研採訪中,在老百姓賣牛數錢的喜悅中、在龍頭企業發展「牛產業」的前景憧憬中、在老百姓急切擴大養殖規模的期盼中,一張清晰的「牛」產業發展脈絡徐徐展開。
堅持「穩羊增牛」的畜牧業發展規劃,2018年,突泉縣將養殖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創新實施了「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以提高養牛戶覆蓋度為主攻方向,以「合作社+農戶」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採取「放母收犢」「戶養企育」「合作育肥」等發展模式,興建以突泉縣「雪花牛」良種繁育養殖場為中心、輻射全縣188個雪花牛改良站,完善「突泉縣家畜診療改良120服務中心」網點建設,實現肉牛良種化繁育、優質化飼養、規模化養殖。推動肉牛養殖產業發展,採取「示範帶動,梯次推進」等措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全縣肉牛養殖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讓「牛」產業更「牛」。突泉縣依託內蒙古綠豐泉養殖有限公司、內蒙古天興奶牛養殖有限公司兩大龍頭企業,結合全縣發展規劃,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思路,從肉牛繁育、育肥到屠宰,從奶牛養殖到鮮奶生產,規劃建設了10萬頭肉牛育肥基地建設項目、1萬頭安格斯種牛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大畜交易市場建設項目、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項目、年屠宰3萬頭肉牛30萬隻肉羊生產線建設項目、日加工10噸鮮奶的巴氏奶廠等重點項目,在延長完善產業鏈上做強「牛」產業文章。
發展「牛」產業讓突泉的百姓真正的富裕了。自「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實施以來,突泉縣湧現出了寶和村、九頂村、平原村、杜興村、紅光村等一批肉牛養殖示範村;湧現出了黃銀昌、何長海、李喜春、高金柱等一批養牛致富帶頭人,村子富了、屯子富了、百姓家富了、人富了、錢袋子鼓起來了。截至10月末,全縣養殖戶達到了13450戶,牛總存欄量由2019年末的8.5萬頭提升至10.73萬頭。
築巢引鳳內育外聯,新型工業挺起縣域經濟脊梁
沒有調研走訪,就沒有發言權。筆者走進位於突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內的韓建管業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制造項目現場,廠區內工人正搶奪工期忙著修管、裝載作業,並將管道運往引綽濟遼工程施工現場。工作人員介紹,2020年,全年累計生產管道4000節,預計產值1.4億元。
探索建立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突泉縣有針對性地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促進位造業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積極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謀篇布局,運籌帷幄。瞄準新的發展趨勢,築牢經濟根基,突泉縣深入實施五業聯動、百億攻堅「5211」工程,推進蓮花山礦業智能化改造,做好興美科技、韓建管業、富盛光伏、光環新能源等企業入規培育,預計新增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9.84億元。
強化產業鏈條培育。推進凱誠水泥粉磨站投產運行,韓建管業穩定生產;推進極鑄實業一期和巨興壓鑄投產運行。推進安達屠宰廠穩定生產。禽類產品加工業,形成了安達牧業、松森牧業等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綠豐泉肉牛肉羊屠宰和億民生物有機肥項目投產運行。推進大唐老爺嶺風電二期、瑞爾炭氣電液肥綜合聯產項目建設。推進蓮花山5號礦全面開採,綠晟礦業穩定生產。
優化營商環境。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加強企業運行跟蹤監測,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問題。根據項目推進時間節點,實行周調度和月通報制度,重點解決項目前期手續及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確保項目工作有序推進,協調國土、住建、環保等部門優先進行項目手續辦理,提高服務效率。協調部門相互配合、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確保了項目建設穩步推進。繼續實施縣處級領導包扶責任制。有效落實「部門、項目包扶領導、重大項目分管領導、政府常務會議、縣委常委會議」五級調度機制。統籌協調重大項目工作,為包扶縣領導負責項目當好參謀助手,及時抓好項目前期工作、抓工程進度、抓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和服務,直至竣工投產。同時,強化園區平臺建設,實施「規劃提檔、平臺提質、園區提升、服務提效」四大行動,全面推進園區振興。加大投資力度,完善水、電、路、熱、汙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食品產業園、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優化「一園多區」布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如今的突泉縣,牛產業發展、特色農業、新型工業等產業風生水起,縣域經濟發展持續增強,「牛米春州·杭蓋突泉」縣域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縣融媒體中心/馮玉燕
原標題:《「牛米春州·杭蓋突泉」高質量發展探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