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周末時,遇到一泡特殊的巖茶。
與外面已經泛濫成災,飛禽走獸,群魔亂舞的花名不同。
那泡茶的名字很樸實,像村頭的姑娘叫小芳那樣, 它的外包裝上就標「肉桂」二字。
乍一看普普通通,不玩套路。
但在商品名的另一側,加上了一行小字——**茶會專供。
那個茶會的名字聽起來很正式,非常官方。
但問了一圈身邊的朋友,發現也沒幾人聽說過。
不過衝著那款特供茶的包裝看起來可以,看過去就花了不少精裝修「成本」。
於特意趁村姑試茶間隙,燒水泡來喝。
只揭蓋聞香,就感覺情況不妙,茶香妖豔,香得太衝。
再喝過一口茶後,徹底失去了對它的興趣。
嚯,還以為是什麼呢,原來是徹頭徹尾的外山高香網紅茶!
不得不說,這種玩「專供」、「內部分享」、「僅限**銷售」等噱頭的巖茶,確實深諳了人性的弱點。
有關「得不到」和「已失去」,最能撩人心。
這玩炒作,玩噱頭,玩的就是人性!
《2》
炒概念,是巖茶炒作的經典路數。
專供品的概念,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早個三十四年,在那個一切憑票購物的年代, 專供品就已經出現。
小到一針一線,鍋碗瓢盆,大到三轉一響,應有盡有。
但發展到現在,生活物資豐富,吃穿玩樂,一概不缺。
「專供專銷」這個概念,其實早就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到了近些年,為了求新,求奇,求稀罕,再次舊瓶裝新酒,將這個套路再搬出來。
所謂的「專供品」,大多數只是普通品再換了包裝,多加概念多貼金而已!
除了專供茶的名義外,巖茶還玩過很多概念。
比如,大師茶。
不過在早兩年的小罐茶事件後,「大師做茶」已經被大家玩壞了。
當年有網友做了算術題,大師們全年無休,全天炒茶,也炒不到幾千斤。
而一年到頭以「大師茶」名義賣出去的茶,沒有幾千噸,也有幾百噸。
吃一塹,長一智,當茶友們再遇到「大師茶」時,早早就留了心眼。
這是「大師」親手做茶呢,還是大師指導,大師監工,大師審評,大師認證?
把理由說明白,才有說服力!
比如,手工茶。
現代人都很浮躁,人力和手工天然就具有稀缺性。
不過以巖茶的複雜工序和步驟看,現在的武夷山人做茶,我還沒有遇到有人敢打包票說自家是全手工茶。
不過全手工不可能,而「部分手工茶」倒是有可能。
手工搖青兩小時,手工炒兩鍋青,請幾位伊姆手工挑茶梗,這些也能勉強算進手工!
《3》
起花名,武夷巖茶亂象。
有位江浙一帶的朋友,剛從武夷山回來。
然後平時喝綠茶為主,不怎么喝巖茶的她,發表了她的新奇見聞錄。
「沒見過有哪種茶,能像巖茶這麼愛取花名。」
「之前在一家店裡,遇到過一泡不知道什麼茶, 名字叫『包你爽』。」
「當時店家一直給我們推薦,然後看到這泡茶的花名,直想讓人起身就走。」
「你想想,這名字多像路邊小廣告,多不正經。」
聽完小姐妹的一番吐槽,確實讓人深有感觸。
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在很多外省朋友看來,從原來的大紅袍,再到肉桂。
最後,到了現在的「不知道什麼茶。」
群魔亂舞,牛鬼蛇神,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狗血吸睛,網紅逗趣,奇葩無窮。
原本上,給一款得意的好茶取花名,無傷大雅。
等閒齋,問琴軒,聽雨閣,過去的文化人取別稱, 一聽名字就特別有內涵。
但近幾年給巖茶取名,改名的風氣,將茶圈擾得熱鬧非常。
到商標局去查一下註冊,那些似是而非,沒有文化硬要凹高大上的茶名,數都數不過來。
並且在武夷山,不時就有人為了搶註一款茶的花名,爭得雞飛狗跳,頭破血流,一地雞毛。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熱衷給巖茶取奇葩花名?
答曰,炒作+吸睛。
很多茶友在遇到一泡名字牛逼哄哄,驚世駭俗的茶名時,不自覺就會拍個照,在朋友圈曬一曬。
但其實,無意當中做了義務宣傳。
本來給一款茶取個朗朗上口,信雅達的商品名,無可厚非。
但沒有底線的玩花名,就太沒道德了。
既玩了惡俗,噁心大眾,又給武夷巖茶的形象潑髒水,著實是損招。
《4》
玩克數,為爛茶銷售作鋪路
過去的武夷巖茶,一泡8克為準。
這一點,到武夷山親自問一圈老茶人, 便可得知。
另外,從武夷巖茶的主流產品茶具——100-110毫升的倒鐘形標準蓋碗,也能找到淵源。
因為這一容積大小的蓋碗,配套的正好是每泡8克巖茶。
而並非是外面的9克,10克,11克,12克,甚至15克!
從巖茶的單包裝克重看,大有越包越多的趨勢,而堅持傳統,只包8克的茶農、茶商並不多。
話說回來,只要茶好,何須量多。
給一泡巖茶加量,讓單泡裝巖茶,直接膨脹到10克。在這「玩克數」的數字遊戲背後,到底是為何?
1.促銷。
曾經有個很出名的營銷故事,當初提出給牙膏開口擴大一釐米的人。衝著這新奇實用的想法,得了一大筆錢。
每天多擠出綠豆般大小的牙膏,一年就能促銷好幾位數。
而巖茶呢,從一泡裝8克,到一泡裝10克,無形當中,能直接省事地拉動銷售額。
2.加滋味。
蓋碗泡茶,好巖茶只需放8克,茶味足夠精彩。
放到了10克,反而是畫蛇添足。
有道是,你見過真正的武林高手,需要用上流星錘,雙大刀,並且還要直呼「神力無邊」嗎?
當然不會,真正的高手,用上輕輕的柳枝,也能四兩撥千斤。
好茶也是如此。
那些要用克數膨脹,玩弄花招來撐場面的,無非就是實力不夠。
而我們始終堅持給每泡巖茶包8克,是因為有底氣和自信!
《5》
大道至簡,有了好食材,簡單白灼水煮,滋味同樣很鮮。
而一筐爛魚爛蝦拿到手,就只能用重口味來掩蓋。
做成爆炒,紅燒,辣炒,黃燜,蓋住臭腥味。
忽然覺得,很多時候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無非就是這個理。
玩概念也好,玩其它也好。
總之,十八般兵器齊上陣,為的不過是給爛茶鋪路!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主筆,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1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