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卻被日本奉為國寶的竟是japan

2020-12-18 知者行舟

相信春節假期有很多人會選擇出國旅行,趁著和家人團聚的時光,一起去海外度假,喜歡旅行的你們會選擇去哪裡呢?泰國、越南和寮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英法西德義大利,美加澳新墨西哥,伊朗、約旦、土耳其,埃及、南非、摩洛哥,好像咱們中國人節日期間真的是遍布全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同胞的身影,吃吃吃,逛逛逛,買買買一定是不管身處何方的主題,品嘗到當地的美食,逛到當地的景點,買到當地的特產,都是一種對旅途的尊重,不虛此行才是心安的基本,吃和逛暫且不說,可是對於買,你真的很了解嗎?真的買到貨真價實的特產嗎?此文堂主帶領大家走進鄰國日本,同胞們最喜歡買買買的國度,去看看日本國寶級器物——漆器。

漆器指塗以透明或不透明生漆的某些木製或陶瓷、金屬物件,可作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起源中國,卻興盛於日本。漆器傳入日本後,日本上至王宮貴胄,下至普通民眾都對漆器愛不釋手,引發全國熱潮,於是日本索性就把漆器命名為Japan,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日本的英文名,japan就是漆器的意思,和china等同於瓷器如出一轍。

日本漆器起源於文繩時代,鼎盛於江戶時代,現代漆器以素材為重,逐漸發展了以蒔繪為代表的各式畫法,整體造型以平面為主,由於漆器在日本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受到民眾的追捧,因此漆器生產地遍布全國,尤以輪島漆最為著名,最為華美。輪島是一個只有三萬人左右的小城市,位於石川縣北部的能登半島,但卻有近千名漆藝匠人。沉金是輪島塗的獨門絕技,輪島塗還在漆中和進了當地特有的「珪藻土」(極細的由浮遊植物硅藻形成的巖土),它使得漆能牢固地吸附在木器上,堅固耐用。

京漆器,來自京都,日本最為著名的古都,遺留奈良時代的唐風影響,有著「孤寂清幽」之美,優雅簡練,堅固的工藝,製作纖細優美,是日本家中必備的茶器。此外源於和歌山擁有自己特殊的塗漆「根來塗」(這是一種從表面的朱漆滲透出黑漆的花紋)的紀州漆,產自福島縣會津地區的會津漆,石川縣金澤市的金澤蒔繪,岐阜縣高山市的春慶塗,神奈川縣鎌倉市的鎌倉彫(diao一聲)也是非常有名

在堂主眼中,日本漆器那種光潔溫潤細膩的特徵與日本國民內斂的性格密切相關,是日本人性格的外顯,是物化的靈魂,如果說玉器是中國人的屬性,那麼漆器就是日本人的屬性,這麼一個純粹飽含濃鬱日式風情的器物,能不在日本旅行的時帶回來作為工藝品收藏嗎?

小知識

「蒔繪」,日本傳統漆工藝最經典的技術,在漆還沒有完全乾透的情況下,以金、銀屑加入漆液中,幹後推光處理,顯示出金銀色澤,極盡華貴,有時並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

探尋世間好物

分享美好生活

相關焦點

  • 61件中國文物在日本被奉為國寶,精彩無法描述!
    如今:無恥的佔有——不許拍照,不標註來源,封為國寶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又稱亞洲文物陳列館,是日本博物館中展出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也是日本掠奪亞洲國家文物的證據。
  • 隋煬帝賜日本一塊木頭,如今被他們奉為國寶,天皇也只能看不能動
    1784年,住在日本九州博多灣口的志賀島上的農民在挖水渠時,意外挖出了一枚赤金方印,上面刻著「漢委(同倭)奴國王」五個字,專家考證後,得知這是來自中國的漢印,對此,在我國紀傳體史書《後漢書》裡也有記載。
  • 這種宋瓷,世界僅存三隻半,被日本奉為國寶
    等中國進入魏晉南北朝時,冶鐵技術已經非常普及,把爐子燒到1300度左右已經不是難事。加上人們在製作容器的時候,篩選出了更好的原料——高嶺土。所以,作為陶器的進化物品——瓷器就出現了,還順帶解決了陶器防水性差的問題。當瓷器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西方人還用的是陶器。
  • 日本國寶,海上神社
    從中國地區的中心城市廣島乘坐電車到宮島的大門「宮島口」,車程約25分鐘。*圖片來自xingle_magazine 這是因為在神聖的「神體」──島嶼陸地上建造建築是對神的不敬,因此產生了在海邊以大海為基地建造神社的獨特構想。
  • 中國的國寶是熊貓,日本的國寶是什麼?原來是它
    熊貓是我們中國的特有珍惜動物,由於它的特殊性和稀有性,所以這種黑白相間的大塊頭,光榮的成為了我們中國的國寶。但很多人可能會好奇,中國的國寶是熊貓,那麼日本的國寶級動物又是什麼呢?其實,日本的這個國寶,目前在日本已經瀕臨滅絕,現存的這些「日本國寶」,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國家的援助。
  • 日本人收藏的文物中,這8件中國瓷器被他們尊為國寶
    中國古代生產出的精品瓷器,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很多都流落到了海外。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有八件精品瓷器流落到當地,有的還被尊為國寶。本文就來帶你看看這八件中國瓷器。一、建窯曜變茶盞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1966年被指定為國寶
  • 我國失傳600多年的「奇書」,在日本發現,被日本奉為國寶
    在日本被發現的國寶圖書,命運坎坷,背後暗藏玄機。公元1820年,日本京都的一位名醫福井榕亭在整理家傳古籍時,找到了一部古漢字寫成的圖書《黃帝內經太素》,瞬間在日本圖書界掀起軒然大波。不就是一本簡單的圖書嘛?為何反響如此巨大?許多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 一片葉子燒出天價瓷器,中國失傳700年絕技,被日本奉為國寶
    但木葉天目盞出世以後,上到皇家貴戚,下到文武百官皆以擁有一盞木葉天目為榮。 就連宋徽宗,都在他所著的《大觀茶論·盞》中說:「盞色貴青黑,於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採色也。」
  • 都知道中國的英文china是瓷器的意思,那日本japan是什麼意思呢?
    China,現譯「中國」、「瓷器」。陶瓷最初被稱為「Chinaware",直譯:中國陶瓷製品,稱為瓦片(古代以陶器製作的陶器,可稱為「瓦片」)。後來省略ware瓷器為china,china獲得瓷器的意義已經是清末的事了。
  • 張明傑:日本國寶中的中國繪畫
    原創 張明傑 讀書雜誌編者按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寶共一千一百二十件,其中居然有中國繪畫,基本都是唐代從中國流傳到東瀛的。這是中日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見證,也是佛教影響力的體現。
  • 日本屏風的中國元素:《納涼圖屏風》因何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這個屏風大得出奇,高2.2米,寬4.5米,折為六曲,上面以金粉為地,畫著兩隻漂亮的「唐獅子」,也就是中國獅子。中國沒有獅子,不過皇宮門前有石獅子,被當作權力的象徵,所以日本人以為中國有獅子。日本自古崇尚中國文化,以唐物為尊,唐獅子就是統治權力的象徵。
  • 我國3000年神器,專家覺得「邪門」丟棄,到日本卻被奉為「神物」
    早在民國時期,有一個中國農民在耕地的時候,挖出了一個「神器」,經過專家鑑定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中國專家看過這件神器之後,都認為特別「邪門」,但由於當時國家積貧積弱,最後流失至日本,日本人卻將其奉為「神物」。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國寶回家,迅速刷爆網絡;吸引全國熱議。 有網友就問:為什麼此次中國文物局未出資回購,就能追回流日國寶?為什麼之前要花大價格回購流失海外國寶?中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日本?中國政府成功追索多少次?本文將一一道來。
  • 日本至寶匯聚一堂 - 人間國寶作品展
    ⬆️關注「私之旅deepjapan」更多自由行信息!
  • 日本收藏中國的十大國寶!
    日本收藏中國的十大國寶!近代以來列強入侵,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國國寶最多的,是深諳中國文化的日本人。然而,我們都知道很多國寶在海外,真要數個一二三四,卻知者寥寥了,小編特此總結一下日本收藏的中國國寶。
  • Japan Finest|NEWoMan 小體量惹人愛(國寶分析為何中國大陸鍾愛...
    8090後大概都看過日本漫畫吧,國寶最喜歡的就是和自己一樣圓圓胖胖的機器貓!國寶動用量子力學猜想有四個原因:1、研究樣本脈絡清晰:日本面積小,民族單一,消費社會變化步幅相對整齊2、文化共通性強、人口結構趨勢相似:中日零售商業模式的底層要素更有相似性。
  • 日本現「傳世國寶」,專家:2500萬,中國婦女:我做的,只賣你80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時期的日本天皇對中國古詩十分精通,竟是能寫得一手好詩。 其實不難發現,仔細觀察日本的文字,便可以清楚的發現不少中國的文字結構,就連日本的點心盒子上面,有很多都印有中國的古詩句。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對於那些稀有珍貴的傳世寶物同樣有著一種無法替代的青睞之情。對於那些富含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日本也曾極力的收藏。
  • 鑑真和尚6次偷渡日本,天皇親自迎接,死後坐化奉為日本「國寶」
    此詩出自《鑑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周年紀念》,是鑑真大師的真實寫照,至今還留存在揚州大明寺中,為郭沫若親筆書贈。建鎮東訪為中日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沒有對困難說不。他到日本宣傳法律,受到日本人民的欽佩。」江戶時代的著名詩人松下芭蕉說:「我想為我的老師收集更多的東西,擦乾眼淚。這顯示了他對建鎮深深的愛。
  • 唐招提寺丨盛唐風格·日本國寶
    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鑑真認為江灘蘆葦叢生,船隊驚飛野雞不足為怪,而日本遣唐使卻認為不是吉兆,於是船隊調頭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歷盡艱險到達日本。鑑真和尚六次東渡帶去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生鑑定藥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結構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
  • 宋代人喝茶喜歡玩茶沫 還鬥茶 某類茶具被日本奉為國寶 已失傳
    【美食茶文化】中國古代茶具標籤:美食、茶文化、茶具、茶飲、文學、散文、隨筆、唐宋、明清、品茶、美食文化、窯變、宋徽宗、日本人、民間工藝、歷史、日本國寶鄒劍川授權發布中國古代人怎么喝茶?所以也就成了極品,為皇家專用。所謂兔毫盞、天目盞吧,日本人引進了去,有幾件至今是他們供奉的國寶。抗戰時期,山東有老藝人能夠製造出窯變的茶具,被日軍專門弄去了批量製作。解放後,日商又來求購,做了些年,但該人死後,手藝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