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長臂猿(唐雲 攝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隨著長江中下遊長臂猿的絕跡,唐代詩仙李白留下的絕句成為永不可復追的千古記憶。
所幸,雲南省景東縣境內的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兩山」)聲聲猿啼託起了「中國黑冠長臂猿之鄉」的美名。
這個來之不易的「美名」,是景東各族人民摒棄傳統文化的「反自然」性質,拋棄人統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認知自然、感悟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的豐碩成果,是景東各族人民基於生態系統,尊重生態規律,倡導健康文明,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態文化的歷史積澱,是景東人民打造綠色生態文化名片,保護無量山、哀牢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長臂猿,讓兩山猿聲續長江之絕唱」的血汗結晶。
打造生態「金名片」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入夏三月川澤不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生態文化是人類從古到今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一種高級形式的體現,是從大自然整體出發,把經濟文化和倫理文化結合的一種產物。
卡普拉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是由所有的生命形式長期的共同生活與進化形成的結果。人類共同體的健康生存,也必須依賴於全球生態系統這個最大的生命網絡的可持續性。但是,由於人類只顧自己生存發展的利益,無視非人類生命生存的利益,而以極端反自然的方式劫掠自然資源、破壞環境,致使全球生命網絡嚴重破損,人類後代的生存機會也日益減少。
然而,在景東縣這塊熱土上仍然保留著一片生命的綠洲——哀牢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86年,於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亞熱帶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及各種珍稀野生動物為保護對象,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景東縣轄區的保護面積為11812公頃。保護區內屬山地氣候,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帶譜,山頂部的森林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大的中山溼性闊葉林。區內有種子植物199科956屬2242種,有哺乳類動物86種、鳥類動物323種、兩棲類動物26種、爬行類動物39種,屬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9種。
無量山自然保護區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 之意而得名。保護區建立於1986年,於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橫斷山脈南部亞熱帶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以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長尾雉為主的野生動物,屬於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景東縣轄區面積為23355公頃,區內有種子植物209科1093屬2574種,其中珍稀瀕危國家級保護植物37種;有哺乳動物101種、鳥類動物296種、兩棲類動物28種、爬行動物35種,屬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54種。
「兩山」生物多樣性豐富,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保存著52.5萬畝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保存著約佔全球50%黑冠長臂猿,保存著國內最大的灰葉猴種群……,是地球同緯度帶上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被稱為「天然物種基因庫」、「天然綠色寶庫」、「天然氧吧」、「人類望向自然的眼睛、」、「野生動植物生長的天堂」、「黑冠長臂猿生活的樂園」……
綠色生態,是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品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景東歷屆縣委、政府始終固守生態紅線,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理念,創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工作思路,以烤菸、蠶桑、核桃、茶葉、咖啡、畜牧等產業生態化推動產業升級,以生態文明理念「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實現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基礎上,倍加珍視「動植物王國」的美譽,不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的方式謀求發展,而是忠貞不渝地守護著讓世人為之驚羨的綠洲,在科學謀劃生態保護、生態開發、生態利用上,邁出了沉穩而堅實的步伐。
1987年1月,景東縣委、政府在原「景東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所和景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管理所」的基礎上,申報成立了「雲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東管理局」,屬公益性事業單位;1998年晉升為獨立的正科級一級局;2007年12月被批准為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管理,由雲南省林業廳主管,景東縣委、縣政府直管。景東管理局下設無量山錦屏、安定、文龍、漫灣、林街、芹菜塘6個管理站,下設哀牢山太忠、花山、大街、龍街4個管理站;核定編制62人,實有人數57人。主要工作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林業、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查處各類破壞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持續開展保護區科學研究、科普宣教工作,保護和發展哀牢山、無量山自然保護區珍稀動植物資源等。
2008年,根據長臂猿種群數量與分布調查結論,景東縣積極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申報了「中國黑冠長臂猿之鄉」,並獲得了批准。2009年,景東縣將哀牢山、無量山保護區52.5萬畝所有保護面積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管理。2011年,景東縣將生態文化建設納入年度主要工作目標考核責任書考核內容,對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實行最嚴格的保護,開展了林政資源專項整治行動、偷捕盜獵嚴打整治活動等等,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12年,景東縣委三次全會提出,「要充分藉助黑冠長臂猿保護研究工作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力,進一步做好宣傳、保護和研討活動,借船出海、借梯登高、順勢而為,爭取更多關注、籌措更多資金、投入更多精力,加強哀牢山、無量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並制定實施了《關於加快「兩山」綠色經濟帶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快森林景東建設的決定》,有效促進「兩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及全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2013年,景東縣開展「拯救中國猿,讓天籟之音不成絕唱」保護長臂猿系列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活動……
吹響護猿「集結號」
長臂猿是我國僅有的現生類人猿,與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稱為「四大」類人猿,是僅次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全球共4屬16種,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中國共3屬6種,分別是西部黑冠長臂猿、東部黑冠長臂猿、海南長臂猿、白頰長臂猿、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景東無量山的長臂猿屬於西部黑冠長臂猿的景東亞種,是目前發現群體最大、一夫一妻及一夫二妻並存的一種典型的、具有領域性和以家庭式群體生活為主的樹棲小型類人猿。長臂猿食物主要是花、果、嫩芽,特別喜歡吃漿果和核果。長臂猿鳴叫非常具有特點,雌雄默契配合 「二重唱」,宛若天籟之音。長臂猿生活在1800—2700米的高海拔亞熱帶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和半溼性常綠闊葉林中,屬於國際瀕危、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雲南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的旗艦物種。根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景東縣境內的哀牢山、無量山分布有黑冠長臂猿89群500餘只(其中無量山景東轄區長臂猿80群),而全球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約為1000隻左右。景東無量山是長臂猿種群數量分布較多、較集中的地區,是長臂猿的重要保護地,同保護大熊貓和金絲猴一樣,長臂猿的保護對全國乃至全球的靈長類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識和影響,甚至對該物種的恢復起著決定性作用。
猿聲,象徵聖潔和健康的生態系統,標誌大自然原創依然存在。凡有長臂猿生活的地方,那裡的生態安全就最有保障。保護長臂猿,保護我們的家園,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保護區周邊人口密度增加,社區群眾到黑冠長臂猿棲息地採集非木材林產品和放牧等幹擾活動,不同程度造成棲息地退化,影響長臂猿生存;在長臂猿的保護工作中,科研監測力度和宣教力度不夠;一些公眾甚至是國家工作人員對黑冠長臂猿的認知度普遍不高,更有甚者不知道長臂猿為何物,是猿是猴分不清;長臂猿保護資金無穩定的資金渠道,保護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長臂猿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
保護黑冠長臂猿刻不容緩,打造「長臂猿文化」迫在眉睫,景東縣吹響了護猿「集結號」,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重拳打造生態名片,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之路,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為全國、全球的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1995年以來,爭取投入項目資金5640萬元,先後實施了哀牢山和無量山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FCCDP項目、GEF項目、FFI項目、北京山水合作項目、綠色發展基金會項目等,建成管護點、哨卡、瞭望臺等基礎設施;完成保護區界樁、宣傳牌、警示牌、電子沙盤等建設;完善管理站、管護點、監測站的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購置了攝像機、紅外線相機、投影儀等科普宣教設備;在保護區周邊農家推廣沼氣、節柴灶、太陽能,減少對森林資源的消耗;建成徐家壩宣教館、環湖棧道、觀景亭、旅遊解說系統;在無量山保護區建立大寨子長臂猿監測站,改善交通、通訊設施,安裝網絡監控探頭,建蓋住宿接待樓,改善了科考、旅遊條件;在徐家壩森林旅遊區、大寨子監測站、黃草壩監測站等道路兩旁引種櫻花、杜鵑、山礬等20多種綠化觀賞樹種。目前,無量山、哀牢山保護區的綜合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逐漸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科考科普、生態文明教育的理想之地。2014年6月,「兩山」申報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通過初審。
——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成效顯著。通過加強棲息地保護、恢復和研究,促進了主要保護對象管護及棲息地的恢復和優化,有效地維護了生態系統平衡。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8個百分點;野生動植物資源種群數量不斷恢復、增加,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5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500餘只,種群數量佔全球的50%以上,成功「習慣化」野外長臂猿3群,灰葉猴1群,開創了不投食習慣化長臂猿的先河,景東縣也因此被授予「中國長臂猿之鄉」稱號。與此同時,在黑冠長臂猿行為學、生態學等領域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長臂猿的監測研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發表相關長臂猿論文40多篇,並收集出版《無量山黑冠長臂猿》論文集。景東成為全球西黑冠長臂猿重要研究基地,也是野外觀賞長臂猿的最佳之地。
——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通過加大周邊社區的扶持,實行生態移民搬遷,實施社區發展項目,「兩山」保護區周邊社區群眾年收入不斷提高,減輕了社區群眾對保護區資源的依賴,促進了生態恢復和保護;通過設計製作長臂猿宣傳專題片《聽長臂猿打鳴的地方》,製作長臂猿手機彩鈴、長臂猿LOGOU,長臂猿T恤衫、環保布袋、毛絨玩具等系列宣傳品,「長臂猿之鄉」氛圍更加濃烈;利用新聞媒體及舉辦專題講座等方式,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於2012年、2013年先後在北京、上海、浙江開展「拯救中國猿,讓天籟之音不成絕唱」保護長臂猿主題宣傳活動,公眾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普遍提高,長臂猿成為了景東明星動物。2013年、2014年,中央電視臺、雲南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聚焦對長臂猿進行專題報導、直播連線報導,向世人隆重推出了天籟之音,播出了「探秘無量山」等黑冠長臂猿保護節目。2013年,景東縣委、縣政府把每年4月份第三周確定為「長臂猿宣傳周」,每年4月22日確定為「長臂猿保護日」,每年將開展以保護長臂猿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2013年4月,全縣開展長臂猿保護主題宣傳活動,共籌集到長臂猿保護資金130餘萬元。2013年5月17日,「拯救中國猿,讓天籟之音不成絕唱」長臂猿宣傳彩旗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峰頂展現,「長臂猿之鄉」更加美名揚。
——保護力量不斷夯實壯大。通過成立長臂猿巡護隊、成立長臂猿保護協會、聘用長臂猿監測人員等方式,不遺餘力地加強長臂猿的宣傳保護和監測研究,長臂猿宣傳效應隨之不斷擴大,社會公眾對長臂猿認知度、關注度不斷提高。2012年10月,在原成立的景東縣黑冠長臂猿保護協會基礎上(2010年成立),成立普洱市黑冠長臂猿保護協會,在協會成立儀式舉行長臂猿保護資金募捐活動。2014年1月,成立了哀牢山、無量山長臂猿巡護隊,並聘請了10餘名長臂猿監測人員開展長臂猿跟蹤監測。協會成立,進一步壯大長臂猿保護力量,為多方籌集長臂猿保護資金提供了平臺,為持續深入開展長臂猿的宣傳、保護和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長臂猿保護行列中來。
激情做足「猿文章」
2002年,景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無量山大寨子長臂猿監測研究站。之後,通過長達10餘年的艱苦卓絕的監測研究,至2011年監測站附近的三群一夫二妻制長臂猿群體全部被習慣化,即都可以近距離跟蹤觀察,長臂猿相關視頻影像資料紛紛進入公眾的視野,相關長臂猿照片先後獲得雲南省生態攝影大賽兩屆金獎。10年裡,監測站培養了多個博士、碩士,相關研究在SCI、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在國內外長臂猿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外長臂猿研究專家、學者,紛紛前來進行科考活動。這裡成為了長臂猿研究者乃至動物學研究者和保護者嚮往的地方。2012年,國際長臂猿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靈長類專家組年會在景東縣成功舉辦,與會的專家及學者40餘人深入景東縣大寨子黑冠長臂猿野外實地考察,目睹了黑冠長臂猿矯健身影,聆聽了長臂猿優美的「交響樂」,感受了長臂猿生存的愉悅氣息。
2012年,在相關項目資金的支持下,景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哀牢山徐家壩,無量山上場河、黃草壩等地開展長臂猿規範化巡護監測工作,監測到長臂猿家族中「首領替代」、 「新生嬰猿」等生態行為學現象,層層揭開了長臂猿生態行為學神秘面紗。目前,該種長臂猿規範化巡護監測方法被推廣到其他保護區使用。
2012年至2014年,在綠色發展基金會的資助下,率先在無量山大寨子開展 「無量山大寨子長臂猿棲息地恢復及食源植物配置試驗示範項目」。這種通過人工造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食源配置等方式,恢復森林植被,擴大長臂猿棲息地範圍,實屬國內首例,為今後開展長臂猿食性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3年,通過多方協調努力,在無量山大寨子安裝完成13個長臂猿視頻監控探頭,對無量山大寨子地區長臂猿活動畫面實時進行監控。2014年,長臂猿視頻監控實現遠程數據傳輸,並傳輸到昆明動物研究所,引起了國際國內長臂猿專家的高度關注,長臂猿的保護研究進入新的篇章。由此,2014年景東縣積極申報建立「西黑冠長臂猿研究中心」和「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力打造和維護好長臂猿這張綠色生態名片。
2015年,景東縣將矢志不渝地加強長臂猿棲息地保護,想法設法地減少長臂猿棲息地幹擾因子;矢志不渝地加強長臂猿宣傳保護,創新宣傳載體,有效開展以保護長臂猿為主題的宣傳活動;矢志不渝地加強長臂猿監測研究,在鞏固和發揮好無量山西坡大寨子長臂猿監測站作用的同時,建成無量山東坡黃草壩監測站。通過爭取申報黑冠長臂猿中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等項目在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徐家壩等地安裝長臂猿視頻監控探頭,實現景東「兩山」長臂猿監控視頻傳輸到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完善長臂猿「家庭檔案」、食物圖譜,將「兩山」保護區真正建成國際長臂猿研究基地,探訪長臂猿佳地。
碧水青山情永駐,生態文化展新姿。坐擁兩山優越的生態環境,景東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青山常在,綠色永存」的理念深入人心。走進景東,走進「兩山」保護區,群山滴翠、鶯啼猿鳴,草木蔥鬱、綠浪翻騰,讓人感動、讓人敬仰、讓人迷戀。(李世華 劉漢蘭)
——轉自《雲南林業》2015年01期
轉自:普洱.景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