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都已經知道了巴黎聖母院失火的悲訊。
這件令人悲傷的故事本來與遊戲圈幾乎沒有關聯,卻因為育碧曾為研發《刺客信條:大革命》,在遊戲中耗時兩年時間對巴黎聖母院進行了1:1的還原,將二者強行聯繫到了一起。
最愛蹭熱點的遊戲媒體們也發表了《刺客信條:大革命》可能有助於現實中巴黎聖母院的修復。
網絡時代,網友們的思維非常跳躍,此事在經歷過一系列的發酵後,突然變得富有戲劇性,一大堆沙雕圖從QQ群中瘋傳。
既然這麼有趣,那筆者就借著這個瓜來來講講《刺客信條:大革命》背後育碧的故事。
育碧娛樂軟體公司(Ubisoft Entertainment)簡稱育碧,但最初並不叫育碧,而是叫做吉爾莫特公司,以倒賣CD光碟與個人電腦為生,在倒賣了一段時間後,領導層突發奇想:
在我短暫倒賣的生涯裡學到一件事,越是倒賣就越會發現倒賣的生涯是有極限的,除非超越倒賣。我要做遊戲了JOJO!
1986年Guillmot五兄弟回到老家卡郎圖瓦,一起創立一家全新的公司:Ubisoft,也就是現今的育碧。
1990年育碧決定要做自己的遊戲,開始招聘大量的程式設計師,米歇爾·安塞爾便是其中之一。1994年育碧在米歇爾老家蒙彼利埃建立了工作室,在米歇爾的帶領下《雷曼》橫空出世,並取得了累計2500w的銷量。
這時育碧的logo也變成了彩虹。
憑藉著滑稽可愛的外形,雷曼也成為了育碧代表形象,雖然被《瘋狂兔子》中兔子取代(慘啊),但這依然取代不了《雷曼》在遊戲史上的地位。
《雷曼》的成功讓五兄弟備受鼓舞也成功讓育碧於1996年成功上市。並於同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婁與中國上海設立了工作室。雖然上海育碧這個公司在育碧中只是一個分工作室,但當時在當時,上海育碧的遊戲發行工作對當時中國遊戲圈可以就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讓最初的一代遊戲玩家接觸到了很多國外優秀的產品,也讓育碧成為為數不多能適應中國市場的國外遊戲公司。
在上市之後,野心勃勃的育碧怎能滿足與現狀?
2000年他們收購了紅色風暴(red storm)工作室填補了自己射擊遊戲方面的不足。
先後推出了《幽靈行動》系列、《細胞分類》系列、《彩虹六號》系列《全境封鎖》系列。在湯姆克蘭西老爺子逝世的時候育碧也獲得了老爺子作品的改編權,直到現在育碧的射擊遊戲前面幾乎都還帶著老爺子的名字。(但因為政治問題老爺子的作品...)
嘗到甜頭的育碧在時隔一年之後又收購了下一家工作室Broderbund。
可能大家對此工作室沒有什麼印象,但一起提《波斯王子》相信不少人都玩過,沒錯,就是由這家工作室出品。這場育碧依然賭對了,《波斯王子》一經發售再次大受好評。為育碧的聲望添磚加瓦。
很可惜的是《波斯王子:時之沙》之後中的王子二字限制了遊戲的發展,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一個王子該做的,《波斯王子》的名號也就漸漸淡了下去。
不過,育碧的創意總監:帕特裡斯·迪斯萊特斯受到《阿拉姆特》其中阿薩辛教會與刺客的描寫的啟發,再與《波斯王子》結合。一款關乎信仰的遊戲——《刺客信條》就此誕生!
其中《阿拉穆特》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真實的 一切都是被允許的」(Nothing is an absolute reality ;All is perimitted)這句話也成為了《刺客信條》玩家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萬物皆虛 萬物皆允」
其中與今天開頭中提到的《大革命》也是富有特點的一作——bug巨多...多到被人稱為bug命。育碧的買bug送遊戲這個梗也就流傳起來了。之後育碧並滅有撒手不管而是積極修復bug並進行補償挽回了部分聲譽。
事過境遷,《刺客信條:起源》與《刺客心態:奧德賽》主角早已不是身披白色兜帽的刺客,而更像是「狂戰士」。
不過《刺客信條》的信條不就是「萬物皆虛 萬物皆允」嗎?
值得一提的是, 2003年育碧在此時更換了自己的logo。這個抽水馬桶一樣的logo從此烙在了許多玩家的心中。
《孤島驚魂》《看門狗》威望迪收購以及後續且聽下回分解(咕咕咕)
圖文/幕外俱樂部 sosoosss
轉載請註明來自幕外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