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先有了人,然後才有了山寨。
但為什麼人們要修山寨呢?是因為有了土匪。
這些山寨是當地山民為了躲避土匪的燒殺搶掠的,沒有半點兒當地山民佔山為王的意思。
明末崇禎時,以天蓬山寨為主的山寨開始修建,龐大的山寨群落盛於清代嘉慶年間。嘉慶九年(1804年),陝西巡撫陸有仁奏言:「商州、山陽、鎮安、商南、洛南五處,責成潼商道,務必每邑在各有險可守之處,號召地方自行修築寨子,堵御要隘,以杜窺伺而避戰亂。」僅山陽,當時全縣修築石寨就達二百多處,今尚存一百多座。這些巨石砌成的山寨,普遍建於地勢險陡之處,易守難攻,在當時具有防衛價值,有些大而固的寨子至今仍不亞於一座堡壘。
眾多山寨雖在高高的山尖之上,但每一個山寨邊都有一口水井,終年不枯,這也是當地人們常引以為豪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清涼寨就有景門和生門兩個門,每個門口各有一個泉眼供寨內人飲用。寨牆厚兩米七,全部用條石砌成,高五米,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向設八個炮位。每個炮位的炮孔內大外小,可供三人靈活操作一門土炮。寨內還有一條運兵通道,一圈共有二十八個瞭望孔。遇有戰事時,四面插上彩旗,備足雷石,固若金湯。
2006年5月5日,華商報在韋國友的帶領下,徒步近三個小時,才到達天篷山寨。隨後的5月6日,華商報用一個整版圖文報導了「天蓬山寨」,這也是天蓬山寨首次向山外、向國內、向世界發布。
從天蓬山寨的西門登上銀臺山頂,可望兩省四縣九十六處洞寨。這裡位於陝西省和湖北省交界處,也在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鄖西縣四縣交匯處。古時在這個山頂設有瞭望哨,並有青、黑、紅、白四面大旗。如有哪個山寨或山洞燃起狼煙,天蓬山寨後面的山頂也會燃起狼煙,立起紅旗讓其他山寨做好防範,青旗立起表示需要周邊山寨支援,黑旗立起表示危險或有山寨被攻破,白旗立起表示土匪已離去,警報解除。
天蓬山寨東邊的天坑梁,下臨金錢河與滑水河兩河交匯之處,三面險山,唯天蓬山寨一方較為方便通行,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之地,有多處屯兵建寨遺蹟。民國二十三年(1934)12月25日,紅二十五軍進入本縣九甲灣,收編當地以阮開科為首的「紅槍會」,編為鄂陝邊區第九路遊擊師,任命阮開科為師長,派紅軍幹部李洪章為政委,發給長短槍52枝。九師以唐家河為中心,在陝鄂邊境山區打土豪,分浮財,隊伍很快擴大到千餘人。還配合主力軍在泗峪口打垮艾光清保甲400餘人,殲滅國民黨軍四十四師蕭之楚一個營,會合第五路遊擊師打垮楊虎城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二旅韓子芳團。不久,阮開科私慾萌動,家資漸豐,生活自由散漫,不受軍紀約束,經常率少數親信明取暗奪,假公濟私。師政委李洪章對其進行批評,其對李遂生忿恨。後因籌措部隊給養問題發生爭執,阮即產生殺李惡念,於二十四年六月九日晚派人槍殺李洪章,並割其首級去縣請功,叛變革命。天坑梁兵寨多已被毀,連之前兩個火山口的兩池清水都幹了,從前這兩池水魚肥水美,池魚能從一個池子跳到另一個池子。
天蓬山寨的南邊有後蔭寨、店埡子等要寨,從楊地鎮沿冷安路向西不遠的後蔭寨,站在公路邊就可以看見那黑色的寨牆。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陝特委、鄂陝遊擊司令部在山陽縣店埡子成立,郭述申任特委書記兼遊擊司令部政委,陳先瑞任司令。3月,郭述申調回軍部,由戴季英繼任特委書記兼政委;6月,戴季英調回軍部,由鄭位三接任。中共鄂陝特委隸屬中共鄂豫陝省委領導,下轄中共鎮安縣委、中共五星縣委,主要活動在鎮安、山陽、柞水、旬陽和湖北的鄖西等縣邊界地區。鄂陝司令部下轄鄂陝第3路、第4路、第5路、第6路、第7路、第9路共6路遊擊師和鄂陝遊擊司令部戰鬥營。1935年9月鄂陝特委與豫陝特委合併成立中共陝南特委(後稱鄂豫陝特委)。同年鄂陝遊擊司令部與豫陝遊擊師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站在二裡灣山梁舉目遠眺,位於東龍山、老寨、迎合寨之中的白塔寨筆直矗立,頗為壯觀。
天蓬山寨的西邊有鑽天寨、孫家溝寨、東西二寨等,白塔寨為明末山陽、鎮安毛家和張家兩大戶聯合當地民眾為避白蓮教義軍而修建的,起初叫新寨。民國初年改成白塔寨。建寨時規劃設計十分獨特,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前為南門套二層門,後門朝北,套二道門,中間有國王人行道路,上部建有108個防禦炮眼,中部建有36個哨眼,下部建有28個大眼因地形限制,白塔寨前寬後窄呈橢圓形。與其他寨子不同的是,寨後腳有堅固的隔離石牆,並套有一小間,專為老弱病殘及婦女坐月子所用,前寨設三聽廳間,有守寨兵勇專用的四間廳房,中寨建有五間三層的房屋,後廳的最低處建有四小間兵庫,建造規模宏大,地理位置險要,結構新穎獨特。1935年1月4日,程子華、徐海東、陳先瑞率領的紅二十五軍攻戰鎮安縣城後,立即派紅軍工作組在白塔寨宣布成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又宣布成立鎮安蘇維埃政府,派出6支紅軍工作組在二裡灣、滑水河、柿園子、白塔灣組織發動窮苦大眾,掀起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農民運動。2月14日,陳先瑞司令員在滑水河召開千人大會,莊嚴宣布中共鎮安縣委、鎮安縣蘇維埃人民政府成立,沒收地主老財的420畝土地和57間房屋分給了當地的窮苦人民,取得了鎮安第一次土地革命運動的勝利,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讚揚。1935年5月8日,國名黨四十軍龐部隊乘天旱白塔寨缺水之機,突然圍攻白塔寨蘇維埃政府根據地,機智勇敢的寨上310多名遊擊隊員,採取快速突圍撤出的作戰方案。窮兇極惡的龐部利用店呀子的制高點,用大炮轟擊白塔寨,張永勝、朱啟有等6名遊擊隊員犧牲在西寨門,遊擊隊員馬德普被捉下寨後,被槍殺於二裡灣。其後,在二十五軍北上抗日後,白塔寨周圍的地方遊擊師隊員繼續組織擴大地方武裝力量,開展革命活動。
天蓬山寨的北面有雙環寨、清涼寨等。位於宋川的雙環寨,兩寨相距僅幾百米,可以及時相互支援,是這些山寨群中的精品。
「天蓬」一詞寓意「與天相接,與地為蓬」。據傳,天蓬山寨最早建於明朝時期,主要有王家、毛家、韋家等四大家族所建的四大寨子,清嘉慶年間,白蓮教的女性首領王聰兒起義失敗後曾帶領手下逃到這裡,受到王家寨子族人的保護。
這些山寨的用途很清楚了,不是土匪佔山為王的山寨,而是當地山民為躲避戰亂而用,而且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一定作用。與長城相比,這些山寨保護的是平民,而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普世的價值觀和平民主義,所以這些山寨在我們心中,早已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
節選自《天蓬山寨紀事》
掃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 : huanglong_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