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格拉巴!永遠的中緬好兄弟,永遠的胞波情誼

2020-12-11 中國軍網

1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在中緬建交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暨中緬文化旅遊年啟動儀式上,習近平主席用緬甸語向大家問好:敏格拉巴!

△當地時間1月17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比都第二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中緬建交70周年慶祝活動暨中緬文化旅遊年啟動儀式。這是習近平在儀式上致辭。

在與緬甸總統溫敏會談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願同緬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穩步推進中緬經濟走廊重點合作項目的建設,更多惠及當地人民,使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來,一個個兩國合作項目在緬甸落地生根,為當地人民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生動印證了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緬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胞波、好夥伴。

△緬甸北克欽邦與230千伏主幹網連通工程項目現場

就在習近平主席訪問緬甸一周之前,1月11日,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承建的緬甸北克欽邦與230千伏主幹網連通工程竣工儀式在緬甸實皆省瑞博市舉行。緬北豐富的水電將輸送至南部用電負荷中心,極大改善南部電力短缺現狀。

缺電,一直是緬甸面臨的難題。截至去年12月,緬甸全國1088萬戶家庭中,半數家庭缺電少電,全國通電率約為50%。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表示,緬甸經濟要發展,民生要改善,首先應發展電力產業。「照明不僅代表有了電,更意味著有光明前景。」緬甸政府計劃到2030年實現100%通電。

缺電難題,中國電力建設者與當地民眾攜手破解。緬甸北克欽邦與230千伏主幹網連通工程投運後,可滿足沿線近百萬緬甸居民用電需求,助力緬甸2030年全國通電目標儘早實現,並有力帶動當地人員就業,幫助當地民眾改善民生。

△緬甸北克欽邦與230千伏主幹網連通工程項目現場

緬甸實皆省瑞博市勝利酒店的老闆吳茫茫,是這項工程的受益者。吳茫茫已經在瑞博市經營這家酒店四年了,他說:「以前,瑞博市每天供電時間只有四個小時左右,政府不供電的時候主要靠自己用發電機發電。每天用發電機8個小時,一個月的費用就高達390萬緬幣(約合人民幣1.8萬元)。」

現在,因為用電有了保障,吳茫茫給酒店30間客房全部配備了空調、冰箱、電視機。電力夠了,電壓穩了,發電機也不再需要了。最令吳茫茫開心的是,現在每個月電費還省了一大半。他說:「我們非常感謝中國技術人員幫忙建設變電站和電網。」

同樣解決了用電難問題的,還有緬甸若開邦皎漂鎮居民。他們的萬家燈火,是由中緬天然氣管道項目帶來的。有了充足的天然氣,皎漂實現了24小時供電,電費也大幅降低。

中緬油氣管道是近年中石油在緬甸建設的跨境重大能源和工業項目。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在緬甸的先導項目,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於2010年6月開工,包括原油管道項目和天然氣管道項目,其中天然氣管道於2013年投產運行,原油管道在2017年正式投產運行。

截至2019年11月30日,中緬油氣管道分別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2485.75萬噸、天然氣242.33億立方米,累計為緬甸帶來直接經濟收益5.2億美元。

△中緬油氣管道起點皎漂

緬甸工商聯合會秘書長昂基梭表示,緬甸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6%至7%之間,油氣工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中緬油氣管道是緬甸境內重要的能源動脈和能源基礎設施,為緬甸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清潔能源。

1月18日,中緬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共和國聯合聲明》。《聲明》中表示,雙方同意,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推動中緬經濟走廊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階段,著力推進皎漂經濟特區、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仰光新城三端支撐和公路鐵路、電力能源等互聯互通骨架建設。

2017年11月,中方提議建設一條「人字形」中緬經濟走廊——北起中國雲南,經中緬邊境南下至曼德勒,然後再分別向東延伸到仰光新城、向西延伸到皎漂經濟特區,形成三端支撐、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2017年12月,中緬領導人就兩國共建中緬經濟走廊達成重要共識。2018年9月,兩國籤署政府間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諒解備忘錄。

從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到邊境城鎮木姐,目前僅有的一條公路狹窄崎嶇,約400公裡的路程,卡車通常要花兩天時間才能通過。令一些做水果生意的商家擔心的是,「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水果就會爛在路上。」

隨著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的推動,這種擔憂將成為歷史。2018年10月,中緬代表在緬甸內比都籤署了木姐—曼德勒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備忘錄。2018年11月,皎漂經濟特區深水港項目建設框架協議籤署,皎漂經濟特區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為緬甸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緬甸媒體報導稱,緬甸2019至2020財年收支報告顯示,由於緬中經濟走廊建設帶動了緬甸國內運輸與旅遊服務業的發展,該財年緬甸的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7%。

「緬中經濟走廊把緬甸最貧窮的地區和最發達的地區連接起來,將重新整合緬甸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增長。」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國際關係處處長吳丹佐烏在緬甸主流媒體《緬甸新光報》上撰文說。

△緬甸民眾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到訪

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中緬建交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暨中緬文化旅遊年啟動儀式上的致辭中強調:「中緬關係已進入新時代,雙方要以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為遵循,以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為重,夯實政治互信,擴大務實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使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胞波、好夥伴。」

「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站在建交70年的歷史新起點上,中緬兩國將構建更為緊密的中緬命運共同體,續寫千年「胞波」情誼的新樂章。

相關焦點

  • 見證中緬「胞波」情誼——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的前世今生(城市檔案)
    16日,在對緬甸聯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緬甸《緬甸之光》《鏡報》《緬甸環球新光報》同時發表題為《續寫千年胞波情誼的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習近平指出,中緬文化、宗教、人員交流活躍,為深化「胞波」(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由緬語音譯而來,原義為同胞)情誼,提供了堅實支撐。文中特別提到緬甸在洛陽白馬寺捐建的緬式風格佛殿。
  • 【籌備盛會】瑞麗市緊鑼密鼓籌備中緬胞波狂歡節
    【籌備盛會】瑞麗市緊鑼密鼓籌備中緬胞波狂歡節 2019-09-27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瑞麗:邊邑之城民族融合中緬胞波情誼深厚 翡翠之城……
    邊邑之城自東北向西南蜿蜒在中緬邊境線上的瑞麗江,傣語古稱南卯江。1000多年來,一直浸潤著中緬兩國萬萬頃邊境沃土,數百萬人口。瑞麗,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南一隅,其西北、西南、東南與緬甸接壤,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整個城市有如一把矩形木楔,靜靜鑲嵌在中緬山水之間。1932年,雲南省政府決定改勐卯為瑞麗,設立瑞麗設治局。
  • 70載崢嶸歲月稠 滇緬胞波情誼深——記滇緬友好往來70周年紀念日
    70載崢嶸歲月稠 滇緬胞波情誼深——記滇緬友好往來70周年紀念日6月8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建交70周年紀念日。70年來,雲南作為中國與緬甸接壤的省份,牽手「胞波」在多個領域收穫豐碩合作成果,不斷增進兩國友誼。
  • 我駐緬甸曼德勒總領事館舉辦「胞波同心,共抗疫情」華人華僑線上...
    近日,我駐緬甸曼德勒總領事館舉辦「胞波同心,共抗疫情」緬北地區華人華僑線上論壇。來自緬甸曼德勒省、撣邦、克欽邦的58個僑團組織、35所華校的140多位僑領和院校負責人參會。陳辰總領事同與會代表分享了中國取得抗疫重大戰略成果的成功經驗,回顧了中緬兩國攜手抗擊疫情取得的積極成果,共同為兩國進一步加強疫情聯防聯控獻計獻策。
  • 胞波情誼深 攜手抗疫情:瑞麗市姐相鄉援助緬甸芒秀鎮醫療及生活物資
    瑞麗市姐相鄉援助緬甸芒秀鎮醫療及生活物資(張帥 攝)瑞麗市姐相鄉援助緬甸芒秀鎮醫療及生活物資(張帥 攝)瑞麗市姐相鄉援助緬甸芒秀鎮醫療及生活物資(張帥 攝)「感謝,太感謝中國『胞波9月23日,瑞麗市姐相鄉援助緬甸木姐市芒秀鎮醫療及生活物資在銀井村中緬71號界碑旁舉行。本次捐贈的物資包括一萬個口罩,100箱方便麵以及100箱礦泉水等。據了解,此前姐相鄉已多次援助芒秀鎮口罩、消毒液、體溫槍等醫療物資,為緬甸芒秀鎮抗擊新冠疫情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 香港《鏡報》社長發表署名文章 紀念中緬建交70周年
    1950年6月8日,中緬兩國正式建立邦交,今年正好70周年。回顧中緬建交70年的歷史,這四個日期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緬人民胞波情誼深  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居住在緬甸的華僑華人世代與緬甸人民友好相處,情同手足,被緬甸人民視為同胞兄弟,以緬語「胞波」親切稱呼他們,兩國人民之間的這種「胞波」情誼是中國和緬甸獨有的情誼。在緬甸土生土長的《鏡報》創辦人徐四民先生,在緬甸僑居50年間不遺餘力推動中緬友好。  中緬建交之後,在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的關懷和推動下,兩國的友好關係和胞波情誼掀開了新的篇章。
  • 胞波情誼深 合作成果豐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02 要聞_ 雲南日報...
    70年來,雲南作為中國與緬甸接壤的省份,牽手「胞波」在多個領域收穫豐碩合作成果,不斷增進傳統友誼。    設施互聯取得新進展。滇緬公路見證了兩國共同抗擊黑暗、守衛光明的過去。1956年,昆明市開闢經緬甸曼德勒至仰光的航線,這是昆明的第一條國際航線。如今,隨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開通從芒市飛往緬甸曼德勒、仰光的航線,雲南與緬甸的空中往來更加便捷。
  • 滇緬合作熱 胞波心連心
    原標題:滇緬合作熱 胞波心連心        1月中旬,隨著中緬文化周系列活動啟幕,在伊洛瓦底江畔的緬甸曼德勒、仰光、內比都,當地群眾與中國胞波(即:兄弟)同慶佳節、喜迎新春。  中緬文化周系列活動只是雙方合作的一個縮影。
  • 發揮南傳佛教人文交流優勢 促進中緬民心相通
    陳長松攝  今年是中緬建交70周年。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緬甸素有「佛教之國」之稱,約有87.9%的國民信奉南傳佛教。南傳佛教對緬甸民族文化風俗影響深遠,是中緬交流往來的天然文化橋梁和黃金紐帶。南傳佛教在中緬人文交流中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加強中緬南傳佛教文化交流,將推動中緬人文交流,促進中緬民心相通,續寫千年胞波情誼新篇章。
  • 延續胞波情誼:雲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向緬甸移民管理部門援助一批...
    雲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向緬甸移民管理部門援助一批防疫物資(鄭力斌 王亮亮 攝)雲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向緬甸移民管理部門援助一批防疫物資(鄭力斌 王亮亮 攝)5月15日,雲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援助緬甸克欽邦移民廳、甘拜地移民局防疫物資捐贈儀式在騰衝中緬友誼隧道口舉行
  • 「雲模式」開啟中緬文化旅遊年新體驗
    今年是中緬建交70周年和中緬文化旅遊年,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願望並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仰光中國文化中心把許多活動搬到了「雲端」。徐玲說,目前中心新媒體平臺已經上線了「雲·遊中國」「帶你打卡中緬傳統節日」「雲欣賞」「周六影院」等文化旅遊欄目及「中華經典名句漢緬對照」「悅享課堂——漢緬同義詞句解析」等線上教學欄目。
  • 慶祝中緬建交70周年圖片展在內比都舉行
    &nbsp&nbsp&nbsp&nbsp在緬甸第二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大廳,32個紅色金屬展架一字排開,陳列著46張精選圖片,並配有中緬雙語圖說。一張張圖片如同一枚枚書籤標記著70年來中緬兩國友好交往中的眾多精彩瞬間。
  • 中緬合作緬甸曼德勒—皎漂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諒解備忘錄籤署儀式...
    人民網仰光1月10日電 (記者李秉新) 中緬合作開展緬甸曼德勒—皎漂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諒解備忘錄籤署儀式10日在內比都舉行。中國駐緬甸大使陳海、使館經商參贊譚書富,緬甸交通與通訊部長丹欣貌、副部長覺苗、常秘溫坎等出席儀式。
  • 緬甸前駐華大使吳盛溫昂:學習中國發展經驗,珍視中緬友好情誼
    他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為中緬兩國的友好事業而奮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吳盛溫昂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吳盛溫昂曾於2001年至2006年擔任緬甸駐華大使,卸任歸國後的他也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發展,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他還先後十餘次訪問中國,足跡遍布中國的大江南北,他親身感受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並驚嘆於中國的高速發展。
  • 中緬鐵路再邁重要一步,曼德勒—皎漂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諒解備忘錄...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華輿訊 據緬甸金鳳凰報報導,1月10日,中緬合作開展緬甸曼德勒—皎漂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諒解備忘錄籤署儀式在內比都舉行。這是繼2020年11月20日,皎漂深水港項目特許協議正式籤約以來,中緬兩國合作共建重點項目的又一重要突破。2020年1月,中鐵二院向緬甸交通與通訊部遞交了木姐—曼德勒段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中緬邊境「阿咖梭」
    吳定明口中的「阿咖梭」警官,不僅是隴川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一位民警的名字,更代表著中緬邊境線上24小時「待機」,用心用情服務緬籍人員,守護邊境和諧的中國警察隊伍。  「搭建24小時『待機』訴求平臺」  德宏州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03.8公裡,是中緬經濟文化交流較為頻繁、緬籍勞務人員數量最多的區域。
  • 「胞波」緬甸值得我們前去遊玩嗎?帶你前來一探究竟!
    但大家也要知道,緬甸和中國的關係也一直十分友好,長久以來,中緬兩國人民一直互稱「胞波」,而「胞波」就是緬甸語中「兄弟」的發音,可見中緬兩國之間友誼之深。中緬建交70周年緬甸地處東南亞,與我國雲南省接壤,與雲南人民有著密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