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館內,有一份歷史文檔叫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圖為抄版)。
這玩意兒最早要說到1894年,那一年,港英政府說他們已經霸佔了香港島跟九龍半島,可是,九龍半島跟另外一大片土地(紅圈內)連在一起,萬一大清國打過來,這可不得了。
1898年3月27日,俄國跟清政府籤訂了「租借旅順跟大連」條約,法國跟清政府租借「廣州灣」後,英國看得心痒痒,虛晃一招,先提出租借威海衛,而後在1898年6月份籤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於是,1899年3月中旬,香港殖民地政府輔政司駱克與清朝代表王存善在廣東的沙頭角碰頭,開始勘定邊境定界。
當天,籤訂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界柱上寫著大清國新安縣界,租期99年。
從那天開始,沙頭角一條乾枯的河床上,一分為二,那邊是華界沙頭角,這邊是英界沙頭角(其中一段,就是後來的中英街)
那天開始,香港這一大片土地就叫新界(綠色的這一片土地)包括小島,就落入英國人手裡。
租借99年。
1898+99=1997。
這就是為啥1997年回歸的由來。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原本99年條約滿後,但當年的清政府不見了,而原件給拿去臺北了,這下怎麼辦?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知道第一個在聯合國承認我國的歐洲國家是哪個麼?
又是英國。
於是,這事兒就順理成章成為兩國之間的一道話題。
1979年3月,當時香港港督麥理浩爵士(對,就是那條100公裡美麗的麥裡浩徑的麥裡浩)第一次訪問中國內地,而後,香港問題正式攤上課桌上來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