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7路公交車的「嶽墳」站下車;這一站也叫「嶽王廟」,可以到達的公交車有很多。
雖說也叫「嶽王廟」,但幾乎沒有那輛公交車上播報「嶽王廟」,人們總是聽到說:「嶽墳到了……」
「嶽墳」,在棲霞嶺的南麓、西湖的西北角、北山路的西段,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杭州最繁華的地段之一。
站在站牌下,我有些遲疑,因為在我的對面,跨過北山路,就是杭州人引以為豪的「嶽王廟」;而在我背後的咫尺之地,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雖說是在7月的大伏天,這裡依然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地方。
我身邊站著一對父女,他們是和我從同一輛公交車上下來的。女兒稚氣地說:「爸爸,我想先去看荷花。」父親微笑著,語氣和藹卻不失堅決:「不,我們先去嶽廟。」
我聽了有點慚愧,不再猶豫,拔腳向通往北山路北側的地下通道走去。
嶽王廟的大門面向西子湖畔最有文化氣息、最美的街道北山街;它是一個重簷歇山頂的亭式門,門廳的前柱上鐫刻著嶽飛《滿江紅》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嶽飛文韜武略,20歲時入&34;從軍,三十二歲時,就憑藉襄、鄧大捷被封為武昌郡開國侯。他追隨老將軍宗澤南徵北戰,屢立軍功,成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金人滅遼,入侵南宋,他率領的「嶽家軍」是最主要的抗金力量。
他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他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甚至連金軍都敬佩地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在北伐中,他率領的軍隊成功收復了襄陽周圍的六州和洛陽周邊;而後更是劍指開封,離雪恥僅一步之遙。
舊廟
然而,畢竟是「靖康恥,猶未雪」;於是, 他視三十年來個人所成就的功名為「塵與土」,念念不忘北伐大業,決心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他喟嘆曰:「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進入門廳,是一個四方的院落,有一長23米的石板道引向一個大殿,也是重簷歇山頂,兩簷之間懸掛著葉劍英元帥手書的匾額「心昭天日」。
嶽飛被陷入獄,秦檜等人怕民眾不服,給他加上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策動兵變」、「擁兵自重」、「企圖謀反」……但他自覺無愧於國家,寧死不從。臨刑前,他悲憤難平,在供狀上留下「天曰昭昭、天曰昭昭」八個絕筆大字。
大殿內的嶽飛彩色塑像,氣宇軒昂;殿中高懸的「還我河山」匾額,為嶽飛手跡。
在大殿的天花板上,繪有「百鶴圖」,373隻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嶽飛浩然氣節的象徵。
正殿後面兩旁,有巨幅壁畫,其中嶽母刺字那一幅看起來格外熟悉。
靖康元年(1126)九月,金人再次大舉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在這國家存亡、民族興衰的危急關頭,年輕的嶽飛毅然告別妻兒老小,第三次從軍,再次走上了保家衛國戰爭的第一線。
臨行前,姚太夫人把「盡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把國家事業時刻謹記在心。
嶽飛初入獄時,主審官何鑄看見他背上這四個字,為之動容,又發現嶽案證據不足,實為冤案,便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高宗)意也!」然後,改由万俟卨主審這個案件。
大殿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廡殿。
右側殿是用來祭祀嶽飛的大將張憲的。
張憲是嶽飛的主要助手,他是抗金救國的戰火中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軍,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自建炎未至紹興初,已是嶽飛的主要助手,後張憲與牛皋取得隨州大捷。
右側殿內是嶽飛長子嶽雲的雕像。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12歲的嶽雲從軍,成為張憲的部下。
嶽雲像
紹興和議之後,秦檜唆使其同黨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嶽飛抗金時擁兵不救、放棄陣地等許多「罪名」的奏摺。此後秦檜再收買張俊、王貴、王俊去誣告嶽飛兒子嶽雲曾寫信給張憲,欲與之共同發動兵變。
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嶽飛、嶽雲兩父子也被騙入獄。
嶽飛死後的第二天,嶽雲和張憲也都被斬首,時年張憲不到四十歲,嶽雲只有23歲。
庭園中間,有一石橋名「精忠橋」。過橋,有一道墓門。進入門內,是一個白牆黛瓦的大照壁,裡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
站在院內,回頭看時,見幕門兩側有門聯,上書:「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而照壁上是明人洪珠書寫的四個黑色大字——「盡忠報國」。
院子裡有嶽飛的墳墓,墓碑上雕刻有「宋嶽鄂王墓」;左側是嶽雲墓,墓碑上書「宋繼忠侯嶽雲墓」。有甬道通至墓前,道旁列石人、石獸陣。
墳墓對面的臺階下左右兩邊各有一對白鐵鑄的人像,左邊是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右邊是張俊和万俟卨,四人都反剪雙手,面墓而跪。
万俟卨接審嶽飛案件後,對嶽飛進行了刑訊逼供。逼供未成,又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嶽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認為嶽飛無罪,與万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嶽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按捺不住,去問秦檜嶽飛何罪,秦檜含糊地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1142年農曆十二月廿九的除夕之夜,宋高宗下達命令: 「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這一年,嶽飛才39歲。
「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嶽飛被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大學士張伯麟在太學牆壁上題字:「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
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
嶽墳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背負其遺體逃出臨安城,至九曲叢祠,葬於北山之溽。
21年後,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趙昚即位。
鑑於民意,孝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為嶽父平反昭雪。在第一道平反的詔書中,他讚揚嶽飛「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並且深受人民的愛戴:「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而且太上皇趙構對他也非常欣賞和懷念:「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另外還提到「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三個月之後,孝宗再次下詔書,說「名之難掩,眾所共聞」。
冤案既已得到平反,宋廷將嶽飛的遺體以禮改葬於西湖棲霞嶺下。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西湖北山的智果觀音院改為「褒忠衍福禪寺」,用以表彰嶽飛的功業;明英宗天順年間(1457-1464年),又改「褒忠衍福禪寺」為嶽王廟,並賜額「忠烈」。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民國七年(1918年)進行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成為現在的嶽王廟。
環顧左右,見嶽王墳的四周大樹成蔭,芳草萋萋。
我想到後來的事情:蒙古人把金人趕回東北,南宋也被蒙古人所滅,金人的後代滿族人興起又衰落,現代中華民族人們的血管裡,流淌的是蒙、滿、漢三族人的交融在一起的血液,嶽飛地下有知,該做何感想!
走出嶽廟,見似火的夕陽,映照在北山路對面的西湖水裡。亭臺、樓閣、小橋,晚霞,全都倒映在湖水裡,組成一幅幅神奇的水彩畫。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嶽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
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嶽飛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登上黃鶴樓,創作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抒情感懷詞。
高宗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嶽飛曾向朝廷提出請求增兵,以便伺機收復中原,但他的請求未被採納,——這真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嶽飛雖然被陷害致死,但他生前聯合抗金軍民,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河山,維持了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為漢民族的文明綿延所做的不懈努力;人們也不會忘記,他氣貫山河的民族氣節!
嶽飛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