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字的奇文,整篇文章讀音都一樣,可以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等沒問題

2020-12-10 騰訊網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書《江蘇新字母》中將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俗語(方言)」和「普通話」,朱文熊還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這篇奇文屬於「文言文」,但即使是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看懂全文的一些意思,不過去聽,就算是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是聽不懂。

同音文《施氏食獅史》說明了語音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而趙元任創作此文是反面證明了漢字拼音化的可能性,意思是字音和字形是獨立的,既然如此,使用的國語羅馬字(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似乎更好些。

漢字拉丁化便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拼音化的漢字直接還原了口語面貌,讓人能聽懂就能看懂。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文字革命」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不少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不過在一些現代學者的理解中,《施氏食獅史》一文很好地反駁了「廢除漢字」的荒謬。

造成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因為1933年推廣的拉丁化新文字並不標註聲調,如漢語「把新文字念會以後」,拉丁新文字是「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拉丁新文字雖然簡便,但會造成不少的誤解,而用現今理解的目光去看待當年的「廢除漢字運動」,無疑是感到荒謬,認為讀書人竟想著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捨棄,但如果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反過來看現代人寫得方方正正的字體,也會感到難以置信。

不管怎樣,漢字最終是保留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後則頒布了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即漢語拼音,作為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也是國際普通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

現今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倒也成為了不少學子在考普通話前的必讀之物,只要能讀順,意味著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相關焦點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
  • 他寫一篇96字奇文,全文是一個讀音,網友:一次讀順的人都是天才
    趙元任就出自於詩書世家趙氏,他家就連丫頭,都能做出詩來。但趙元任的才華,卻不應在詩書之上。他本科學的數學,又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但哈佛畢業後他有去了康奈爾大學教授物理,看起來似乎是個理科天才。但他回國後又成為了著名的語言學家和音樂家。這是一個奇才,也是難得的全才,胡適說「他比我聰明一百倍」。他最大的缺點,和最大的優點都是人生沒有確切的目標。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曠古奇文清朝統治推翻之後,許多文人提出了「文化改革」的口號,進而提出「文字革命」。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精英接受了西方思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他們極力推動廢除漢字。趙元任就是在這樣危急的背景下,作下了這樣一篇「曠古奇文」——《施氏食獅史》。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廢除漢字在許多人看來都是難以想像的事,但確實是有人提出過,大概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間。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大師雲集,短短幾十載中大師如雨後春筍接連出現,他們留下的傳奇故事至今讓人讚嘆不已。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張畢業證書,上面有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字,即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毫無疑問,清華四大導師是真正的大師,他們個個都是天縱奇才。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
  •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
    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瞿秋白說到趙元任這篇奇文,就需要結合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變動事件。進入到民國時期,由於清朝不斷出現戰敗的情況,很多文人墨客都對漢文化出現不自信的想法。新派留學青年大量歸國,首當其衝指出國內的問題,要求對中國長達上千年的文字進行變動。他們認為中國在近代受挫的關鍵,仍舊在於低下的識字率。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徵,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澱。
  • 牛人寫下千古奇文,全篇所有字只有一個讀音,走到哪都被認作老鄉
    當然了,像李清照《聲聲慢》這種好文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很多很多。譬如,就有一牛人寫下千古奇文,全篇所有字只有一個讀音,走到哪都被認作老鄉。這牛人便是趙元任,他的千古奇文就是《季姬擊雞記》:「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並且,從漢字中又衍生出例如西夏文以及契丹文等等文字。並且,不僅僅是中國,數千年來,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也都曾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漢字的影響,可以說,漢字底蘊之深厚,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可以說,當時極具影響力的文壇名家和學者都站在了傳統文化的對立面。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石獅屍。試釋是事。
  • 全文95個字,每個字讀音一致,讀完大呼過癮,堪稱神一般的文章
    從唐詩宋詞,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說,歷朝歷代對文化的研究和發展都別具一格,一代代的傳承與發揚,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新事物,運用的更加透徹,也理解的更加新穎,到了近代,多少國學大師湧現而出,他們因地制宜的創作出了許許多多令世人為之感嘆的經典之作。就像筆者今日所帶來的這篇奇文,便是如此。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 我國語言專家,用「ji」這個讀音,寫出了一篇文章,共78個字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篇文章卻非常獨特,在各所大學所使用的文學史中並沒有收入這篇文章,但是這篇文章卻被大家,看作是千古奇文,這問題究竟在哪裡呢?這篇文章究竟有何高妙之處?失落的中國古代語音原來啊,這篇文章字數篇幅非常之短,全文一共只有78個字,而妙就妙在這篇文章的讀音全部都是同一個讀音,人們拿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能夠看得懂,但是卻聽不懂,這也是很奇怪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千古奇文《季姬擊雞記》。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據說當趙元任15歲的時候進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那個時候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有兩百七十多名師生,這些人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而此時的趙元任能夠利用七八種方言和學校的師生交談。不僅如此,據說在1920年趙元任前往湖南給羅素做翻譯的時候在路上又學會了長沙話,可見其語言天賦。
  • 普通話讀音標準是怎麼來的
    實際上,類似文章早已在網絡流傳,而文中列舉的大部分讀音並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為dāi)板」、「確鑿(zuò改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     審音,即是審定字的讀音,制定標準語的規範。近代中國標準語的制定自清末開始,民國時期有兩次審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三次。1955年審音時,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得以確定。1980年代的審音開始採用「統讀」,統一了沒有實際意義區別的讀音,例如「究」(舊有jiù音)統讀為jiū,「橙」(舊有chén音)統讀為chéng。
  • 最神奇的字,千年來全國方言讀音都一樣,恐怕你的發音也不對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309字,閱讀約3分鐘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像漢語這樣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一個,漢語也從遠古傳承至今。在「十裡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聽不懂。方言的產生既與漢語自身的發展有關,也與地理上的隔絕密切相關。南北方方言的差異可以說明問題。北方多為平坦平原,人口流動交流頻繁,方言的差異自然較小。甚至許多不同地區的北方人都能聽懂對方的方言,這是地理在語言上的優勢。
  • 《季姬擊雞記》《施氏食獅史》同音奇文
    不知道小夥伴們是不是能一口氣順利的讀完下面兩篇短文,準確的說應該是奇文。小編我讀完之後,舌頭打結,心裡起急,腦子裡亂鬨鬨的。兩篇短文都有共同的特點,不管是多少字,不管表達幾層意思,全篇一個讀音。比繞口令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道相聲演員是不是讀起來會順暢一些。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而因為漢字太難,曾有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國家危亡,並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許多能人志士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偉大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趙元任挺身而出,寫出兩篇奇文反駁眼看擁有悠久歷史傳承的漢字被人嫌棄,甚至是廢除,許多人都發出了抵制反對的聲音。其中,語言學家趙元任為了讓人們看清「文字拉丁化」的害處,寫就了兩篇奇文進行諷刺。趙元任先生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