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書《江蘇新字母》中將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俗語(方言)」和「普通話」,朱文熊還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這篇奇文屬於「文言文」,但即使是不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能看懂全文的一些意思,不過去聽,就算是具有文言文功底的人,也是聽不懂。
同音文《施氏食獅史》說明了語音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而趙元任創作此文是反面證明了漢字拼音化的可能性,意思是字音和字形是獨立的,既然如此,使用的國語羅馬字(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似乎更好些。
漢字拉丁化便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拼音化的漢字直接還原了口語面貌,讓人能聽懂就能看懂。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文字革命」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不少知識分子提出廢除漢字,將漢字改造為字母文字。不過在一些現代學者的理解中,《施氏食獅史》一文很好地反駁了「廢除漢字」的荒謬。
造成這樣的理解,其實是因為1933年推廣的拉丁化新文字並不標註聲調,如漢語「把新文字念會以後」,拉丁新文字是「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拉丁新文字雖然簡便,但會造成不少的誤解,而用現今理解的目光去看待當年的「廢除漢字運動」,無疑是感到荒謬,認為讀書人竟想著將自己的傳統文化捨棄,但如果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反過來看現代人寫得方方正正的字體,也會感到難以置信。
不管怎樣,漢字最終是保留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後則頒布了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即漢語拼音,作為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也是國際普通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
現今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倒也成為了不少學子在考普通話前的必讀之物,只要能讀順,意味著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