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道「面臨失傳」的傳統美食,我賭10包辣條,全吃過的沒幾個。第一道:銀絲卷。是京津地區的傳統美食,經常作為宴會點心。製作原料主要有麵粉、面肥、白糖等,做法簡單,老少皆宜。入口柔和香甜,軟綿油潤,餘味無窮。
第二道:鐵鍋蛋。鐵鍋蛋是河南名菜,屬豫菜系。魯迅先生邀胡風及耳耶夫婦夜飯梁園吃的就是這道菜。這道菜的妙處在於鐵鍋保溫,上了桌還有滋滋響的滾沸聲,這道理同於所謂的「鐵板燒」,而保溫之久猶過之。
第三道:江南百花雞。江南百花雞是道瀕臨失傳的古法名菜,此菜口感香濃嫩滑,而且不油膩。江南百花雞原為廣州文園酒家的招牌菜。江南百花雞的由來是裝盤時以江南名花夜來香或白菊花伴邊,稱之為「百花雞」。
第四道:油粉飯。油粉飯學名應該叫粉漿飯,只有在襄汾才叫油粉飯。襄汾的油粉飯以汾城的最為正宗。油粉飯可以說是襄汾家常便飯。油粉飯鮮中溢酸,酸中含鹹,入口滑爽,營養豐富。
第五道:青魚禿肺。青魚禿肺是上海的傳統美食。民國初期,上海楊慶和銀樓老闆的兒子楊寶寶,常在老正興菜館就餐,他特別喜愛該店製作的青魚菜餚。有一次他對該店廚師提出說:「青魚肉鮮美絕嫩確實好吃,青魚魚肝既然能制貴重補品藥物,能否將它製做菜餚?」不久飯店廚師便取用約4公斤重青魚的魚肝,經反覆洗淨後,加上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等調味相配,製成了菜餚,名為青魚禿肺。
第六道:無骨蛇筒。蛇筒以椒鹽形式來做,極其香口。蛇皮有點韌,表層鹹香,咬下去後,裡面的肉卻很爽滑,一韌一滑,外鹹裡鮮,形成鮮明的對比,風味十分突出。無骨蛇筒費工夫,所以現在大多餐廳不做了。
第七道:宋樓火燒。又名「燈籠火燒」、「風箏火燒」。創製於清朝中葉。清同治四年(1864)曾作貢品晉獻京師,頗得后妃青睞。
光緒二十五年(1899)夏,貢獻光緒帝及西太后,曾得賞銀50兩。用上等麵粉,加適量黃豆面為原料製成。每個折六層,層層刷塗香油,經鍋烙火烤而膨為燈籠形,香酥可口,每隻重量僅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