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到白樸的《梧桐雨》再到洪昇的《長生殿》,還有袁枚的小詩《馬嵬》,李楊愛情被歷代文人演繹的生動感人,催人淚下。而《雨霖鈴》這個詞牌也是李楊愛情的一個見證。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見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採作詞曲。可以說的偏激一些,《雨霖鈴》這個詞牌本身就具有一種悲傷的氣質。而宋代的柳永把這種悲傷的氣質發揮到極致,他的這首《雨霖鈴》可以說是延續了這支唐曲的生命,且被歷代的文人傳唱。
開頭三句,交代了離別的地點和時節。深秋、日暮、驟雨、寒蟬,看著這些字眼,都讓人感到寒意頓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悽涼之時還要加入一個「對長亭晚」的情節,更添悽涼之境。所以這幾句景物描寫渲染了氣氛,這也是別離場面的序曲。
上闋的後部分就是別離場面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這是送別的記實描寫。古時由於交通和通訊手段不發達,人與人之間交往不方便,所以每一次的離別或許就是永不再見。正是帶著這種大悲涼,古人對於離別才有著更深的感受。因為離別,所以連餞行的酒也喝不出味道;因為離別,所以內心產生了種種矛盾:一方面,留戀情深,難以割捨;一方面,蘭舟催發,不讓久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又是離別場景的特寫。分別之人手挽手,淚眼相望,脈脈含情,有太多的叮囑要說,有太多的情感需要表達,但是又不知道從何說起。蘇東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十載時寫了一首《江城子》: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是情到深處,縱有千言萬語也道不盡彼此思念和難捨的典範。「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句意境突然闊大,似乎和上幾句的意境不相契合。細品之,才明白了個中味道,同時也被詞人的深情所打動。這是眼前景物的描寫。因為詞人走的是水路,所以眼前之景就是茫茫千裡的碧波,水天一色,由於是深秋,自然界的景色本來就沒有春夏季的絢爛和多彩,眼前的水氣、霧氣融為一體,只見灰白茫茫一片。而這種景叫詞人怎麼不觸景傷懷。一程遠似一程,離別離之人越遠,思念越深。這是詞人的自我心境的剖析,也是詞人的內心獨白。
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猶如一道閃電,划過天宇,一語道破了了天機:為什麼我如此的感傷,因為我是多情之人且又在這個離別之時。這大概是個普遍規律吧!對於這些,人們就往往認同了。然而詞人似乎並不滿足於此。「更那堪」加強了感情色彩,強調了這個別離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冷落清秋節」。本來離別就很讓人感傷,偏偏時節也來搗亂,秋天這個清冷悲涼的季節讓人的感傷更甚。「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的是別後的相思。這三句也是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不久之後,一舟登岸,詞人酒醒夢回,發覺清冷的曉風吹拂稀疏的楊柳,一輪殘月在柳枝的掩映下,若隱若現。帶著酒醒後的迷離,看著這眼前似曾相識的景致,不禁又想起昔日的歡娛生活和那個別離之人。我心中的她還記得與我良辰美景下的歡娛嗎?沒有我在她身邊,她生活的怎樣呢?是不是也像我一樣,即使有良辰好景,也提不起欣賞的興致。因為深深的思念已經充斥著大腦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愈久愈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結尾,而且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又如奔馬突然收韁,有盡而未盡之致。正是這種看似倉促的收尾,才讓詞的意境更加深遠,有一種餘音繞梁之感。
這首詞的條理線索很清楚:上闋前三句先寫別離之前的環境,渲染氣氛,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上闋後部分寫別離之時,採用蒙太奇的手法把別離的場景多角度的展現出來。由此,在我們眼前似乎浮現出:驟至的秋雨、暮色中的長亭、待發的蘭舟、依依的楊柳、熹微的殘月,難捨的人兒,浩渺的煙波,人們眼中,景與人漸漸地由清晰變得模糊,漸漸地融合為一體,好象成了一幅素雅的中國寫意畫。也正是這些意象的疊加和融合,才把離情渲染的厚重和深沉。下闋是寫別後的想像,著重刻畫了人物的心理。多情人之於離別,又加上了秋天這個特定的時間,正好詮釋了古人悲秋的傳統。何所謂「愁」?離人心上秋。柳永對悲秋並沒有直說,但是消愁的美酒中,從清冷的曉風中,我們卻不難體會到。
那麼柳永何以憂愁?僅僅是與心愛之人的別離嗎?人的情愫往往是複雜和難以捉摸的。感情的不順會引發諸多的傷感。所以,我們不乏更大膽猜測,柳永的離情愁緒中,似乎還加入自己人生的反觀和頓悟。「奉旨填詞柳三變」是不得已的自嘲,這種混跡於歌兒舞女之中的浪子作風只是柳永反叛社會的一種方式。然而他成功了,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中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但是,柳永真的成功嗎?大丈夫誰生來就願意做白相?誰不想求取功名,建功立業?然而歷史沒有選擇柳永。所以,天涯飄零的無奈、天各一方的思戀、懷才不遇的落寞、對宦遊生活的厭倦,當這些複雜的人生體味集於柳永一身的時候,他的離別情愫更加厚重,更加綿亙不絕,更加悱惻動人。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寫男女離別的詩詞不勝枚舉,但是《雨霖鈴》能從中脫穎而出,經久不衰,傳頌至今,是有它獨特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