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增漲速度非常迅速,地面交通的擁擠問題突顯了出來。地鐵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道路擁擠。隨著地鐵的快速發展,在地鐵的建設運營方面不斷的更新迭代。那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的地鐵會是什麼樣子呢?會有什麼新技術呢?
人臉識別系統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人臉識別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為剛需。地鐵安檢已經開始試水「人臉識別」技術。同機場、高鐵站以及海關處的人臉識別安檢類似,一個帶有攝像頭、二維碼掃碼區的「人臉識別」安檢門將代替傳統的「X射線安檢設備+探測檢查門+手提式探測器」的傳統地鐵安檢方式。
哈爾濱在疫情期間也開啟了地鐵「智惠行」系統,成為全國首個支持戴口罩的人臉識別系統,乘客進出站無需摘戴口罩,輕鬆識別,直接過閘機,無需購卡、兌換零錢、近距離掃碼。避免實體票卡、紙幣、手機直接接觸閘機,將有效降低疫情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
而未來隨著技術的升級,「人臉識別」安檢門將陸續合併刷臉支付,代替現有的支付方式。
應用超跑黑科技
碳纖維一直是很多超級跑車愛用的材料,這種含碳量超過 95% 的纖維,質量比鋁合金材料輕,但強度卻比鋼鐵大,能將汽車的速度和性能發揮到極致。
如今這種技術也用到了地鐵上,新一代的地鐵叫做「未來地鐵」,用上了不少前沿的黑科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碳纖維材料製成的車身,此外還有碳化矽逆變器、永磁牽引電機、全主動懸掛和新型隔聲降噪等新技術和材料。最近在廣州試跑的「未來地鐵」時速高達 140 公裡,比國內一般地鐵要快不少,而整體卻可以比傳統地鐵節能 15%。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地鐵採用了全自動駕駛技術,運行全過程都無需人為操作。
列控控制系統升級
現在全自動的駕駛技術在全世界地鐵線路中都在進行使用,中國首列無人駕駛地鐵也於2013年12月在香港開通。全自動無人駕駛系統(FAO)指的是完全沒有司機和乘務人員參與,車輛在控制中心的統一控制下實現全自動運營,自動實現列車休眠、喚醒、準備、自檢、自動運行、停車和開關車門,以及在故障情況下實現自動恢復等功能,包括洗車也能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完成。
如今技術不斷發展,我們看看列車控制系統發展的示意圖:
現在,更加智能的車車通信列車控制系統VBTC已經研發成熟,即將使用到地鐵線路中。其讓列控系統運行更加簡單、高效,並能提供更加靈活的行車模式,給乘客更好的出行體驗。
魔窗
疫情期間在北京地鐵6號線開啟了智慧地鐵的智能服務,首都智慧地鐵列車有黃色和灰色兩種配色。走進車廂,車門上方新增的4K高清屏幕吸引乘客眼球。這裡滾動播放著線路各車站、換乘路線、前後車廂擁擠度等信息,幫助乘客快速了解需要的信息。列車車窗變成了一面55英寸的「魔窗」,列車起步後,車窗開始播放列車當前位置、線網圖以及前方車站的三維示意圖。
車廂內有很多高清「眼睛」,通過感知攝像頭將視頻傳輸到後臺的「天樞系統」進行整合分析、邊緣計算,可以識別乘客是否佩戴口罩、是否招手呼救或者暈倒等。同時,司機前方也加設了感知設備,能夠利用司機面部特徵推斷駕駛狀態,一旦檢測到疲勞、分心,系統會自動語音提示。新系統服務乘客,為乘客安心出行護航!
在廣州未來地鐵上還把車窗改造成一面大型觸控屏,用戶可以在這個大型 iPad上進行看新聞、看視頻、訂購車票等操作。而車廂內的溫度、亮度都可以根據環境變化來自動調整,就像把智能家居搬到了地鐵。
在5G技術進來之後,也開創了地鐵運營的新紀元。很多計劃等都納入了智慧地鐵建設的一部分。以5G巡檢機器人為例,通過5G和AI技術的結合,5G巡檢機器人可以實現圖像智能識別、異物智能分析、溫度診斷分析、噪聲異常告警及通信功能,與後臺主伺服器高速對接,從而達到自動巡防安保的目的。未來5G一定會發揮它更多的可能性!
這些技術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智慧地鐵究竟可以延伸到什麼程度呢?你心中的未來地鐵又長成什麼樣子呢,歡迎來稿與我們一起開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