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極大陸發現熱帶雨林
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白堊紀的熱帶雨林土壤。土壤中有保存下來的根、花粉和孢子等樣本。
該熱帶雨林所在的白堊紀中期距今約有9000萬年,是恐龍制霸地球的鼎盛時期。有科研團隊在南極洲也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以及煤炭。
這些證據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二,土壤樣本分析得出的推測
科研團隊通過對樣本的分析,評估了這些植物所在的氣候、土壤條件。他們推測當時的南極大陸年平均氣溫在12℃,夏季平均氣溫在19℃左右,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70米。由此科學家也推測出白堊紀中期二氧化碳濃度比人們普遍認為的1000ppm要高出400ppm左右。
那時候的南極大陸在南極嗎?如果在南極,就能說明當時的南極確實很熱,若是因為板塊運動,那就不好說了。
三,熱帶雨林和恐龍從何而來?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出,南極大陸和其他大陸不相接,相對獨立。那麼,南極大陸上的熱帶雨林如何來的呢?其上的恐龍化石如何解釋?
1,地殼板塊運動
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殼就是雞蛋殼。這個比喻的合理之處在於能說明地球表面堅硬,內部高溫呈流體。但卻不能解釋大陸板塊的運動。
實際上,地殼更像細胞膜。細胞膜上的蛋白質集合成的「小船」在表面遊動,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地殼一直在運動的這種模式。
通過對比南極大陸和紐西蘭形態,以及其上的生物化石證據,證明紐西蘭曾經和南極大陸連接在一起。種種跡象表明,曾經有一座「盤古大陸」,它是現在所有大陸的集合體。這樣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各個大陸上生活過相似的物種。
由此推測,南極大陸上的恐龍和熱帶雨林起源於「盤古大陸」。這些生物隨著板塊運動經過千萬年來到南極。
2,古今南極氣溫是否一樣
假設當時的南極氣溫和現在一樣,都為零下。我們想像一下,南極大陸板塊向南極的運動是極其緩慢的,動則上千萬年。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氣溫的逐步降低,生活在南極大陸上的生物將逐步更新換代,來適應更寒冷的天氣,最後緩慢被冰川覆蓋。
在這種條件下,南極洲的生物演替應該是連續的,低等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開花的被子植物種類越來越抗寒。雖然目前生存在南極大陸的植物只有低等植物和3種開花植物,但是在其冰雪下卻發現了正常演替的生物化石。這就充分說明,越靠近南極越冷,這和現今情況一致。
南極洲苔蘚植物化石
美國波士頓大學馬修教授研究小組在南極洲一個名叫「幹谷」的未結冰地區發現了很多古代生命的化石,包括苔蘚、硅藻以及介殼類生物。馬修說:「我們已經了解了南極洲氣候巨變發生的時間和程度。1390萬年前,南極洲氣候開始發生巨變。在20萬年時間內,最高氣溫下降到只有8攝氏度,迫使大量苔蘚和昆蟲滅絕,南極洲從此進入永久性冰凍狀態。」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我們不難推測:南極大陸在9000萬前不在南極,而在氣溫比較高的低緯度地區;南極大陸剛「漂」到南極時,氣溫比現在高出不少;南極地區氣溫在1000多萬年前有一個大幅度下降,這個不可能是由地殼運動引起,因為地殼運動導致的氣溫是漸變的,這說明南極氣溫確實下降了,。
四,結束語
我們正在緩緩揭開神秘的南極大陸的面紗,卻發現問題越來越多。地球氣溫的變化規律或許可以在南極洲找到答案,就像春夏秋冬的痕跡留在年輪上一樣……
了解科學真相,培養科學思維,歡迎關注我,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