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上午從岐山出發、經蔡家坡轉火車到西安已經是中午了,幸好預訂的酒店在火車站附近,入住後還能從從容容吃個中午飯。
西安鐘樓
這次來西安、是奔秦始皇兵馬俑來的。所以,吃完午飯後打算休息一下午,明天再去臨潼。但是躺床上玩手機也很無趣,而周邊幾個打卡地如:鐘樓、鼓樓、城牆都去過了;回民街雖然是一個百去不厭的網紅地,但我想留到離開西安的前一天再去;而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園想等從臨潼回來再決定去還是不去;那麼,這附近能解悶的地方就只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了。
西安火車站
有「千宮之宮」美譽的大明宮,在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是世界最大、也是最富盛名的宮殿群,是人類文明的巔峰。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總面積3.2平方公裡。唐朝21位皇帝中有17位在這裡處理朝政,開創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盛世。然而歷史輪迴,如今成了這龍首塬上的一堆黃土。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門票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依古大明宮遺址規劃的,南起丹鳳門,北至玄武門;東沿太華南路,西止於拾翠路、建強路,平面呈梯形狀。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
丹鳳門遺址博物館
我去的時候,丹鳳門遺址博物館的工程已經掃尾,估計不久即可開放遊覽。從丹鳳門至金水橋這片廣闊的空地,目前作為城市休閒公園,免費開放;金水橋至玄武門是收費遊覽區,景區有多種套票,我買的是基本票:60元/人;另外,暫定2020年12月31日前,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龍首渠、金水橋、含元殿遺址
在金水橋驗票過龍首渠,前面這座金字塔一樣的磚石高臺就是含元殿了。含元殿建成於公元663年,當日唐高宗李治曾親臨視察。含元殿的名稱出自《周易》,唐代著名文人李華在《含元殿賦》中說:「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說,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貞,括萬象以為尊」。意思是萬象之創始,天下之最尊。武則天時期曾改名為「大明殿」,唐中宗即位後又恢復原名。
含耀門遺址?
含元殿後面是遺址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採用半地下式設計,總建築面積近一萬平方米,是一個集文物收藏保護、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是一處展示大明宮遺址和唐代歷史文化的專題博物館,2010年10月1日建成並正式對公眾開放。建議大家先參觀遺址博物館,對整個大明宮的建築格局和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後、再遊覽遺址公園會更有感覺一些。
園內景觀
含元殿右側是含耀門遺址。含耀門是大明宮含元殿以東出入宮廷的主要宮門之一,位於含元殿東側第二道宮牆的中部,距含元殿遺址221米。旁邊有一座大唐時期宴客的雕塑,這些雕像特別有意思:一是大唐時期實行分餐制;二是包括侍者在內的男人都有個小肚腩;三是女人都著抹胸裝;四是人物形態自若、主侍和諧。
景區雕塑
博物館左側有一座大明宮微縮景觀。這座景觀是依據史料和考古資料、以及研究成果,按1:15比例設計的,反映了大明宮的基本面貌。大明宮平面圖成南北長方形,有7千多米城牆、11座城門。從景觀中可以看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等主體建築的巧妙位置和建築形式,體會到太液池、前朝後寢、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奧妙,直觀地感受盛唐大明宮「千宮之宮」的無限魅力。
博物館藏:萬國來朝
博物館後面是中軸廣場遺址。中軸廣場後面是宣政殿遺址,宣政殿尚未開掘。宣政殿後面是紫宸殿遺址,紫宸殿是大明宮內三大正殿之一,稱為內朝正殿,屬古代三朝制度的常朝所在,也就是皇帝與臣下日常的議事場所。
博物館藏:武則天宴請百官
紫宸殿左側是延英殿遺址。建於開元年間,距紫宸殿很近,是皇帝日常處理政務的便殿。大臣在這裡議事可以直接面對皇帝,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隨和,稱為「延英招對」。自唐代宗起,皇帝經常在這裡會見身邊重臣,因旁無侍衛,禮儀從簡,人得盡言。著名戲劇《打金枝》中的郭子儀,帶著兒子郭曖向皇帝請罪的一段故事,也就發生在延英殿。
博物館藏:喜感的唐傭
紫宸殿左右兩邊有唐詩牆和梨園亭,正北是太液池。太液池又名蓬萊池,分西池和東池;西池較大、似橢圓形,面積約14萬平方米;東池較小,面積約3.3萬平方米。西池中有三座小島,象徵古神話傳說中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博物館光幕展示:太液池及大明宮之秋韻
從梨園、唐詩牆、太液池這些區域開始,應該就屬於皇家後宮了,是皇帝和皇家女人們的生活區。到太液池我就沒有繼續往北了,再往前大多景點尚未發掘、或還沒完善。我主要是沿中軸線走的,又沿中軸線折返,大概走了南北長的三分之二、東西寬的三分之一吧。
博物館光幕展示:大明宮之凍景
雖沒有把整個景區遊覽完,但我心已足。雖然這裡大多景點還只是一堆標了名稱的黃土,可對於一個真正的遊客來說,萬象皆虛妄、百境由心生!站在含元殿遺址的高臺上,目光掠過莊嚴的紫宸殿,跨過如煙的太液池,順著中軸線往北,定格在玄武門……我想起了《東周列國志》的開篇詞:
大明宮微縮景觀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