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研究歷史的小夥伴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德國和法國這對鄰國此前經常發生戰爭,不是一次兩次了,其實早在此前,兩國原本屬於同一個國家,但是後來卻彼此分裂了,那麼之前的時候,兩個國家為什麼會分開呢?
對於這個問題,還要從當初的法蘭克王國講起。
古老的歐洲時期,曾經有這麼一個民族叫做日耳曼,當時有號稱歐洲三大蠻族之稱的還有另外其他的民族,斯爾特人以及斯拉夫人。日耳曼民族有一支部落是叫法蘭克部落,在西羅馬帝國即將開始瓦解的時候,他們的勢力逐漸開始擴大,在後來,經過常年的徵戰,最後建立起了自己王朝,名為:法蘭克王國。
當時的法蘭克王國不僅僅包括德國和法國,甚至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義大利都是屬於法蘭克王國裡的領土,國土面積雖然大。但是統治起來可就不是那麼的簡單了,因為本身帝國內部各個族種語音不同,經濟發展不一致,所以經常性的發生矛盾。
在當位統治者死後,王位繼承給了其下三個孩子,但是這樣的做法只能更加招致戰爭的爆發,所以在此後,三者經常發生戰爭,從來沒有間斷過。後來,慢慢的對於戰爭的厭倦最終使得三人作出相應的妥協,重新劃定領土區域,這樣,就將當時的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成了西、中、東,三部分。
後來,也是經過不斷的轉變,慢慢的發展為現在的樣子。至於當初的帝國為什麼會滅亡,主要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其中,文化差異是一個方面,各個區域文化不一,沒有統一的思想,其二,分封制度的實施,權力分散。再者,和文化一樣,語言上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問題所在,交流存在難度,這就很容易產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