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莫輝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
怪異的「1933工場坊」
莫輝
雖說長年生活在上海,但這座城市裡還有許多邊邊角角沒到過,甚至不少「名勝古蹟」也沒訪過。就此,自己立下目標:用幾年時間,把上海地界內還沒見識過的「名勝古蹟"走訪一遍,並用圖片和文字紀錄之。因家中親戚住虹口,多年常來常往,對此地界內的建築和設施頗為熟悉,就乘初春時分,先訪虹口區溧陽路的「1933工場坊」。
樓內的這般結構,給人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
如注意到這鋼筋混凝土建築已歷經80多年的滄桑,仍如此完整而堅固,不能不佩服當年的建築施工質量。要知道,這樣一個規模屠宰場,每天的使用強度是一般普通建築所不能比擬的。這還是一個潮溼和有多重汙染工作環境······· 當年這個建築的承包商,是一家華商建築公司,而水泥等建材則是進口的。
這棟結構詭異的建築由四幢鋼筋水泥結構樓房圍成方形,中間是座24邊形近似圓柱體的主樓。主樓與外樓有傘形樓道相連,上下交錯,旋轉坡道、廊道盤旋,樓梯多僅容一人,結構複雜而規律。建築中的自然光與稀少人工光源在此複雜結構中顯得非常怪異,仿佛來到某個魔幻片的拍攝現場,如稍微了解這建築來源後還真能體驗出點陰森恐怖的意味來。
建於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由英國建築師設計,現為市保護建築(等級:四類)。該建築面積 約3萬平米,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沿街外立面為鏤空小方格窗,據說是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相鄰小樓是原肉市場和冷庫建築。當年稱是「遠東第一宰牲場」。相近規模和樣式的建築在美國和英國各有一座。
這裡是上樓坡道,以前這是給去鬼門關的牛羊等畜生走的······ 咱得繞著點。
此建築結構看似如此詭異,實為綜合考慮建築內的宰牲走道、屠宰工作面、通風採光、衛生隔離、水道等使然。而絕非為了「浪漫「,要把送牛去屠刀的小路設計得如此驚豔,而刻意來營造出宛一部魅惑魔幻影視片的場景。
這裡要特別說明:如是上海30年代的一頭母牛,來此夢幻之地的「宰牲場」,但絕對不會挨上一刀滴!因為這個當年現代化宰場裡,殺牛絕不「血刃」,用電擊!當然這絕非仁慈,而是為了效率。
想當年,那位英國建築設計師籌劃如此迷津般複雜的牛道和要平衡功能與結構間關係,一定是費了不少腦子。所以,今天在此建所謂的「創意產業園」,也算是「物盡其用」吧。不然,這樣的建築結構,真是非常人所能居住和適應的。
上圖為主樓的內部結構。
這是樓內專門關病牛的「禁閉室」。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樣簡陋的禁閉室,根本無從保證攜帶傳染性疾病病牛的隔離效果。要知道,一些人畜共生的烈性傳染病非常兇險!你只要想想為什麼在各國貿易摩擦中,往往都與肉類交易中的防疫門檻高相關,就明白了。
還能引起人注意的是:這幾塊門板與門上零件,應該早年留存的原件吧?
1843年後,隨著上海租界不斷擴大人口愈多。對肉製品需求急劇擴大。而當年民間小作坊設施簡陋,衛生差,常有疫情發生。許多人畜共生的傳染疾病在當時沒有抗生素等醫療手段時,疫情流行將十分危險和非常難以控制!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公共健康,負責租界公共管理的工部局此前建過宰牲場,但遠不能滿足需求。工部局1891年就在此設宰牲場。1930年擴建成這樣的一個工業化的宰牲場,聘英國建築師設計,其內部詭異的建築結構實為滿足功能之需。這個新建的宰牲場1933年11月竣工。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世界第三。
此樓對面這幢巴洛克風格三層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是宰牲場廢棄物處理工場,處置和焚燒病畜、廢肉、內臟、毛髮等廢棄物,屋頂中部高聳煙囪是其內有高壓蒸化爐,用來融化炭疽牲畜屍體及其他危險性的牲畜屍體,還能加工肥皂、飼料、肥料等。而當年宰牲場建此地,宰牲來往和生產過程中的汙染、處理廢源之煙囪···· 這對周邊居民的環境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的樓內設有一些商鋪,並有廣告公司等文案設計單位在此辦公。雖然是休息日,但來這裡的訪客似乎非常少。
據現有材料說,宰牲場當年每天宰殺300頭牛、500隻羊、200頭牛犢和300隻豬。牲畜進場後,先檢查後有24小時休息,再從樓內多層專用坡道和陷阱式關口進入處理室電擊。這樣宰殺牲畜不會因緊張恐慌,體內排出的毒素會減少,可提高肉質品味······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仍然肉類食品加工廠。1970年改為上海長城生化製藥廠。2004年,虹口區政府將其列為區歷史遺址紀念地;2005年10月,被市政府列為市優秀歷史建築;2007年,在保留原建築基礎上重新進行布局,改建為「1933老場坊」創意產業園區。現樓內多為創意中心、廣告公司、休閒酒吧茶藝等場所。但據筆者觀察,訪客稀稀落落並不多。倒是一個較為清靜休閒去處。
說起虹口當年由租界工部局所建的此類公共建築還有不少,如:著名的三角地菜場、東漢陽路旁的大型冷庫(解放後是保障上海市區如肉禽蛋魚等副食品供應的一個重要的主力冷庫)等。但現在都被拆沒了。此外,虹口提籃橋一帶早些年留下的建築風貌景觀,也在這幾年間全被拆平!東長治路沿黃浦江一線的原港區倉庫樓房和辦公樓等也幾乎全被拆光!這其間有些質量尚好的建築還真是蠻有味道的。有道是:建築,是凝固的歷史。看看他國各大城市的舊市區,哪有這般規模拆建的氣魄?
前幾年去「1933工場坊「,走出來沒幾步,就能看見周邊這些居住區的老建築上還能見識到當年普通百姓居住的物業的水平。而這棟民間版五層小樓,真是讓人提心弔膽。現經過改造,這種亂搭建的情況好多了。
上海的老城區自有其獨特的味道,這位年紀不小水彩色畫作者正在「1933工場坊」的附近寫生。
筆者看他用大筆觸、乾濕分離的手法,較快鋪就了畫面的大調子,知道這一定是位多年經營寫生技法的高手。能到這裡來選景採風,是不是他對昔日老上海有些特殊的情感?那麼,眼前這樣的上海老城區是否應該多保留一些呢?
鳴謝:莫輝先生賜稿分享!
莫輝先生熱文
▶▶▶▶▶家在武康路 · 武康路復興西路上的幼兒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血腥的史評: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戚本禹《評李秀成自述》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上海老底子:怪異的「1933工場坊」(作者:莫輝)》
閱讀原文